萊蕪鐵礦遺址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東麓,是漢代以來開礦、冶鐵的重要地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蕪鐵礦遺址
- 地理位置:山東省中部、泰山東麓
- 所處時代:唐、宋、明
萊蕪鐵礦遺址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東麓,是漢代以來開礦、冶鐵的重要地區之一。
萊蕪鐵礦遺址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東麓,是漢代以來開礦、冶鐵的重要地區之一。共發現漢及唐、宋、明時期採礦、冶煉遺址34處,均分布於萊蕪西部。其中城子縣遺址和鐵牛嶺遺址屬漢代,小北冶遺址大致經歷過唐、金、元、明等時期,宜山遺...
嬴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城子縣村,是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遺址。嬴城遺址發現於1973年,包含城址、村落、軍營與糧倉、冶鑄場所及墓葬等類別。遺址文化層較厚,歷年來採集到的文物標本有石磨棒、紡輪、石斧、石鏟等石器,爵、壺、鼎、劍、戟等青銅器,以及刀范、漢代半兩錢範等石質范具。不僅顯示...
張家嶺東鄰銀山,《萊蕪礦志》記載,據說唐初大將尉遲敬德曾帶兵在此開礦,現如今唐、清鐵礦遺址於1998年被定為鋼城區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解放前,這裡是土匪出沒的地方,猖匪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張家嶺幾經匪患,苦不堪言,加之天旱顆粒不收,民不聊生。勤勞勇敢的張家嶺人,不懼匪患天災,為了生存,許多有志...
呂西峰 萊蕪林業局高級工程師 以上信息截止到2003年 特色展台 馬莊村風景優美,礦藏豐富。呂姓遷此時傳說:此地石呈五彩,地現五色,背依礦山,南眺汶水,是塊寶地,於是就在此修屋建房,繁衍生息。村北的礦山,又名雅魯山,海拔289米,因產鐵礦石而名為礦山。鐵礦礦脈位於山腰,為露天礦,東西長約1公里,...
萊蕪鐵冶所 萊蕪鐵冶所是一個位於山東萊蕪由明代官辦創立的冶煉廠所。管轄區域 山東萊蕪 主要職責
黃巢崮以南三四公里處,有黃巢起義軍造甲遺址,大王莊鎮造甲峪村即以此為名。這裡四面環山,較為隱蔽,且有銅鐵礦和木炭資源。所以黃巢起義後,在此招兵買馬,製造盔甲兵器。自1955年以來,先後出土有盔范、甲范、鑄范。黃巢崮東北有爐廠子、黃窯溝,東南有里二十村等冶煉鑄造、燒木炭遺址,均為黃巢的活動遺存。...
《山東省萊蕪鐵礦成礦控制條件及找礦方向研究》是由山東省地質局第一地質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何湘龍、胡仁建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報告認為燕山期中偏基、偏鹼性雜岩體,呈多期多階段產物,共分五期,主要含礦產分異的派生物。雜岩體是本區接角交代型富鐵礦的成礦母岩,主要萬次偏鹼性...
《萊鋼志萊蕪鐵礦志》是萊鋼萊蕪鐵礦礦志編纂委員會的周安瀾、馬輝、張守忠、劉加輝、柳仲珩、李寧武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萊蕪鐵礦的歷史與現狀。包括生產、經營、管理、工藝技術等。作品目錄 第一篇 綜 述 第一章 地理環境及資源 第一節 地理位置與交通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 第三節 礦產資源及水文...
5·29萊蕪鐵礦冒頂事故是指2016年5月29日上午,魯中礦業有限公司張家窪鐵礦地下-221m水平81礦塊發生的冒頂事故,導致5名當班人員在安全巡查中被困井下。經過66個小時的全力救援,2016年6月1日5點50分,事故救援通道順利打通。當日6點11分,5名被困礦工安全、順利升井,並立即送往醫院進行全面健康檢查。經醫院初步...
《萊鋼萊蕪鐵礦志·第一卷(1958-1985)》是霍兆達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在萊蕪鋼鐵廠廠志編纂委員會的統一部署和萊鈉廠志辦公室的具體指導下,一部反映萊蕪鐵礦二十七年歷史全貌的基礎資料書《萊鋼萊蕪鐵礦志》出版問世了。它是各級黨政領導親切關懷、精心指導的結果,是全礦廣大職工辛勤勞動、集體智慧的結晶。作品...
5·29萊蕪鐵礦垮塌事故是指2016年5月29日,萊蕪魯中礦業張家窪鐵礦巷道發生的垮塌事故,有5人被困。事故傷亡 2016年5月29日,萊蕪魯中礦業張家窪鐵礦巷道發生垮塌事故,5人被困巷道中。據了解,5名被困人員大約困在地下200多米處。事故處置 事故發生後,救援工作隨即展開,指揮部已經與被困5人取得聯繫,得知5人...
村南為聞名萊蕪的溫石埠鐵礦。當地百姓稱為鐵牛欄。傳說古代有一群鐵牛,白天臥在地下,夜晚月明星稀之時出來吃草,它們的糞便即鐵礦石。傳說歸傳說,但西溫石鐵礦礦石資源的存在卻是事實,且儲藏量豐富。現已探明鐵礦石儲藏量為100萬噸,礦石TFE平均品位為48.8%,為矽卡岩型礦床。據說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
商周古銅礦冶遺址已發現多處,當時已能有效地解決探礦、採礦、選礦等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春秋時期,先人已能開採鐵礦石進行冶鐵活動。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所載產鐵之山就有34處,其中位置可考的,在河南省的即有6處,其中兩處位於南陽盆地地區。舞鋼鐵山廟、尖山等鐵礦遺址早自戰國時期已被開採,多為赤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