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白花丹參

萊蕪白花丹參

萊蕪白花丹參,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萊蕪市位於山東省中部,屬叢林類型,暖溫季風氣候,農田多為丘陵坡地,灌溉設施齊全,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強,適應農業穩產的要求。萊蕪白花丹參屬丹參族中一極品,形態類同傳統丹參,但花為白色。白花丹參為名貴中藥材,其有效成分含量是紫花丹參的2—3倍,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等功效,是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病、婦女經血不調的理想藥物,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具有獨特療效。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萊蕪白花丹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蕪白花丹參
  • 產地名稱: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
  • 品質特點: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645號
  • 批准時間:2011年09月13日
產品特點,外在形態,內在品質,分類等級,產地環境,氣象條件,土壤條件,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形態

萊蕪白花丹參為中藥材,幼苗莖葉呈綠色,莖四棱形、具槽,上部分枝,葉對生,奇數羽狀複葉。根莖粗短、呈深褐色或深色,根部勻稱、側根多,達40條。皮厚木芯小,外皮不易剝落,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整,皮部紅棕色,比紫參顏色淺,其有效成分是紫色丹參的2—3倍。氣微,味微苦、澀。
萊蕪白花丹參萊蕪白花丹參

內在品質

萊蕪白花丹參富含丹參酮、丹酚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其中丹參酮IIA含量≥0.7%,丹酚酸B含量≥5%,比紫花丹參含量高出2—3倍。

分類等級

萊蕪白花丹參產地加工等級標準:以無蘆頭、鬚根、泥沙、雜質、霉變,無不足70毫米長的碎節,含水量不得超過14%為合格;以根條粗壯、色紫紅或磚紅色、肉質肥厚無木心者為佳,分為四個等級:
一級:最粗大,長25厘米以上,直徑1.5厘米左右,完整無碎條。
二級:長20厘米左右,直徑1-1.5厘米,完整無碎條。
三級:長15厘米左右,直徑0.7-1厘米,有斷條。
四級:長10厘米左右。直徑0.4-0.7厘米。

產地環境

氣象條件

山東省萊蕪市屬於半濕潤溫暖氣候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陽光充足,熱量較多,年平均氣溫13℃以上,適宜白花丹參的生長溫度。

土壤條件

萊蕪市北部山區多為丘陵坡地,土質以沙壤為主,耕作疏鬆,有機質含量適合多種植物生長,經對該處耕作土壤分析,0—20厘米耕作層營養情況為:有機質含量0.75—1.4%,平均值為1%,全氮(N)25—35ppm,C/N7.3—8.3,鹼解氮32—80ppm,平均值48ppm,速效磷6—58ppm,平均值17ppm,N/P為4.4—5.2,平均值4.8,速效鉀75—150ppm,平均值為105ppm,供氮強度為7,供磷強度為1.4,土壤pH為7.2。
另外,該生產地區周圍遠離城市,無污染源(如礦山、化工廠等),空氣、土壤、水源達到規定的質量標準,完全保證該地生產的藥材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指標。不同生態環境對中藥材所造成的外源性污染是不一樣的。多年生產檢測表明外源性污染物包括重金屬、農藥殘留、致病細菌、黴菌均符合相關標準。
萊蕪白花丹參萊蕪白花丹參

歷史淵源

白花丹參是萊蕪傳統種植的中藥材,多年來,萊蕪市有關科研單位聯合有關高校院所,從物種蒐集、野生馴化、良種選育、高產栽培、藥理、藥效、毒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並取得突破性進展。
2001年,“山東特產白花丹參研究”項目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
2002年,萊蕪白花丹參列入山東省道地藥材。
2006年開始,萊蕪市先後下發了《關於加強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的意見》(萊政辦發【2006】34號)、《關於加快白花丹參產業發展的意見》(萊政辦發【2007】4號)和《關於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萊政發【2010】10號)三個重要檔案,為加快萊蕪中藥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山東特產藥材白花丹參規範化種植體系研究》,被列入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在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種質開發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隨著種植時間的延長,萊蕪白花丹參的連作重茬障礙問題也逐漸突出。據調查,重茬3年以上的地塊,土傳根部病害發生普遍,一般地塊病株率20—30%,重者發病率50%以上,甚至絕產。為解決這一問題,萊蕪市農業局成立技術攻關小組,與萊蕪市岳聖天然藥物研究開發中心等單位結合,經過幾年的試驗研究,探索出一系列防治技術措施。通過採取土壤處理,生長期無害化處理等綠色控害技術,達到無污染、成活率高、長勢好、增產明顯的目的,為徹底解決白花丹參重茬障礙提供了重大技術創新。
2011年、2012年,經連續兩年測產表明,採取這一技術,產量翻了近4番,平均增產392.47%。

生產情況

2006年,萊蕪白花丹參種植面積達3000畝。
2013年,萊蕪白花丹參種植面積已發展到6000畝,每年增加農民經濟收入900萬元以上。
萊蕪白花丹參萊蕪白花丹參

產品榮譽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萊蕪白花丹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萊蕪白花丹參的地域保護範圍為山東省萊蕪市境內。地理位置在東徑117°19′—117°58′,北緯36°02′—36°33′,主要涉及苗山、和莊、茶葉、口鎮、雪野、大王莊、高莊、牛泉、辛莊、里辛、顏莊、黃莊、寨里、羊里、張家窪等15個鎮(街道),56個行政村,總面積2000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1)白花丹參對光照的要求
白花丹參為喜光植物,如生育期光照不足,則幼苗生長慢,植株發育不良。因此,通風透光是白花丹參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2)白花丹參對溫度的要求
白花丹參喜氣候溫和,在年平均氣溫為13℃以上,溫度5—30℃能正常的生長發育。地上部分生長最適氣溫在20—26℃,平均氣溫10℃以下,地上部分開始枯萎。抗寒力較強,初次霜凍後葉仍保持青綠。根在氣溫-15℃左右、最大凍土深度40厘米左右仍可安全越冬。種子一般在18—22℃情況下,保持一定濕度,約二周左右可出苗。根段一般在地溫15—17℃開始萌發不定發芽與根,一般1周左右發新根,20天左右發不定芽。忌高溫,春季5℃種子萌動發芽,隨著溫度的升高在5月份進入快速生長期,10月上旬生長逐漸變慢,10月下旬以後下部葉開始枯黃至11月上旬進入休眠期。生育期若氣溫較低,則幼苗生長慢,植株發育不良。
(3)白花丹參生長發育對水分的要求
白花丹參為為深根性、直根系植物,根系發達,深可達60—80厘米。喜溫暖濕潤氣候,溫度在20—26℃,相對濕度在60%—80%。怕乾旱,早春如果遭遇乾旱,會導致植株生長不良,產量下降。忌水澇,長時間的大水浸泡容易發生爛根,在雨季要及時清溝排水。
(4)白花丹參對土壤的要求
白花丹參在排水良好,中等肥力的砂質壤土中生長發育良好。土壤過於肥沃,參根生長不健壯;在水澇、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會引起根部腐爛。土壤酸鹼度近中性為好,過砂或過粘的土壤對白花丹參生長不良。
(5)白花丹參對肥料的要求
白花丹參植株的吸肥力很強,依靠其強大的根系,可從土壤的表層與深層吸收養料。在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中,它就可以生長發育良好,在多施基肥、配合追施氮肥的情況下效果更佳。在氮、磷、鉀嚴重虧缺時,白花丹參植株會表現出一定的生理病態。在嚴重缺氮的情況下,初期植株葉片顏色逐漸由深綠變為淺綠,植株生長緩慢;嚴重時生長點不發育甚至壞死,不再生長新葉,老葉逐漸枯黃,根細小,藥材產量很低。在缺磷時,葉為綠色,有時為紅褐色,初期葉上有明顯褐色斑點,後期斑點擴大並乾焦,葉有時扭卷,心葉生長緩慢。缺鉀時,植株葉綠色至深綠色,葉片寬大,葉柄細長嫩弱,表現徒長,有時老葉邊緣有較大褐斑,葉脈深綠色,其他部分淡綠色,出現明顯花斑。
(7)白花丹參種子的特性
白花丹參種子沒有休眠特性,可隨采隨播,當年種子發芽率一般在80%左右,儲存年限越長,發芽率越低。
白花丹參病蟲害防治:
(1)葉枯病的防治:葉枯病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發病初期葉面產生褐色、圓形小班,病斑不斷擴大,中心部呈灰褐色,最後葉片焦枯,植株死亡。防治方法:選用無病健壯的種栽,下種前用波爾多液浸種10分鐘消毒處理。加強管理,增施磷、鉀肥,及時開溝排水,降低濕度,增強抗病力。發病初期,噴灑60%代森鋅6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倍液。
(2)菌核病的防治:菌核病病原菌先侵害植株莖基部、芽頭及根莖部,浸染部位變成褐色並逐漸腐爛,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及莖桿基部內生有灰黑色的鼠類狀菌核和白色的菌絲體。病莖上部及葉片漸趨發黃,最後植株枯死。防治方法:合理密植,做到株間通風透光,減輕發病。加強管理,加施草木灰,降低田間濕度,抑制菌核萌發。發病期噴灑或澆注50%利克菌1000倍液。
(3)根腐病的防治:根腐病受害植株,細根首先發生褐色乾腐,並逐漸蔓延至粗根。根部橫切,可見橫斷面有明顯褐色,即維管束變。後期根部腐爛,植株地上部萎蔫枯死。防治方法:實行輪作,選擇地勢高燥的山坡地種植。加強管理,增施磷、鉀肥,疏鬆土壤,促進植株生長,提高抗病力。發病期,噴50%托布津800倍液。
(4)根結線蟲病的防治:根結線蟲侵入根部後,刺激寄主細胞加快分裂,便根系受害部形成瘤狀腫塊。細根和粗根各個部位的腫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這是線蟲病的顯著特徵。瘤狀體初為黃白色,外表光滑,以後變成褐色,最後破碎腐爛。剖開出癭,呈透明狀,內含無色透明小粒。線蟲寄生後,植株根系功能受到破壞,影響養分吸收,致使植株地上部枯死。防治方法:水旱輪作,有利淹死線蟲,減輕危害。選擇肥沃的土壤,避免沙性過重的地塊種植,減輕線蟲病發生。早春整地時,以每畝7.5公斤克線磷撒於地面,翻入土中,然後再作畦栽種,亦可在臨時栽種時進行穴施。
(5)地老虎危害幼苗,在春季危害比較嚴重。防治方法:可人工捕捉或用3%馬拉硫磷粉劑1:10拌毒土,撒在行間進行毒殺。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萊蕪白花丹參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