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蘭非軍事區(Rhineland Demilitarization Area)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茵蘭非軍事區
- 外文名:Rhineland Demilitarization Area
- 所屬學科:世界歷史
- 公布時間:2012年
萊茵蘭非軍事區(Rhineland Demilitarization Area)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
萊茵蘭非軍事區(Rhineland Demilitarization Area)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定義《凡爾賽條約》規定的沿萊茵河兩岸50公里內不許設防的地區。出處《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1...
越南非軍事區 詳見法越戰爭。萊茵蘭非軍事區 1919年《凡爾賽和約》規定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1936年3月7日,希特勒下令三個營的德軍越過萊茵河,法國軍隊未作出軍事反應。因此萊茵蘭軍事區實際已形同烏有。
”1933年1月,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從此大力加強對於萊茵蘭的攻勢。1935年3月16日,德國正式廢除凡爾賽和約關於限制其軍事實力的條款。1936年3月7日,德軍進駐萊茵蘭這一非軍事區,由於萊茵蘭而引起的歐洲衝突達到了新的高潮。20世紀...
第四章 萊茵河與德意志歷史的聯想.亞琛.揭開德意志帝國稱霸西方之序幕 馬爾堡與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法蘭克福與“統一和自由”的呼聲 海德堡與”鐵血宰相”俾斯麥 科布倫茨與一戰 萊茵蘭非軍事區與希特勒 波恩與“50年民主”時代 第五章...
重占萊茵蘭 重占萊茵蘭(Remilitarization of Rhineland)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定義 1936年3月,德國軍隊重新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的軍事行動。出處 《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
泛指1935年至1939年期間納粹德國進軍各地沒有遇到抵抗而是獲得鮮花的“戰爭”。進軍萊茵蘭 1936年3月7日凌晨,納粹德國軍隊越過萊茵河橋樑進入非軍事區,法國當時由於內訌而陷於癱瘓,法國人民則陷在失敗主義的情緒中,對此沒有做出敵對行動...
·1936年2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德國重新占領萊茵蘭非軍事區。·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德國與奧地利合併。·1939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占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的其餘部分。·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歷史評價...
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一步步的緊逼,英法非但沒有採取任何阻止的行為,更默許了德國的做法,西班牙內戰時的英法則嚴守中立政策,在義大利和德國支持的叛軍和前蘇聯(1924~1991)支持的政府軍之間採取騎牆的態度。到了德國...
這是在希特勒同年3月7日冒險進軍非軍事區萊茵蘭後剛幾個月。希特勒為他這一次的賭博獲得出乎意料的勝利而興高采烈。他為了沖淡世人對他公開破壞洛迦諾公約的憤慨,決定利用在柏林舉行的奧運會來造成和解的氣氛,掩蓋一下自己的狂熱復仇...
儘管法國還是歐洲秩序名義上的主導者,但在20—30年代歐洲經濟的高速成長中,法國已經被德國、蘇聯這樣的國家越來越遠的拋在了後面,而且法國連邊境附近的萊茵蘭非軍事區都無法保護,又如何能維護千里之外波蘭國家的安全?因此約瑟夫·貝克...
希特勒下令展覽萊茵蘭非軍事區 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高爾基 佛朗哥與西班牙內戰 世界著名的童星——秀蘭 鄧波兒(舊照遺存)愛德華八世退位 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英王喬治六世 洛克菲勒逝世 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在米蘭(舊照遺存)義大利科學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