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星光:一位愛樂者的歐行漫記

《萊茵星光:一位愛樂者的歐行漫記》是2014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慕汝高雲。

基本介紹

  • 書名:萊茵星光:一位愛樂者的歐行漫記
  • 作者:慕汝高雲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1日
  • 頁數:350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36072039
  • 外文名:Staelinghts Gver the Rhine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1.這是一位愛樂者對莫扎特和貝多芬尋根式的追念,也是聽了一輩子古典音樂的小結。
2. 這是我讀到的關於歐洲文化最為精到的一部隨筆集,絕非去歐洲旅遊一趟回來的信筆閒篇。交響樂的震撼和葡萄酒的醇香撲面而來
(責任編輯:秦愛珍)
這是關於歐洲歷史文化音樂至為精到的一部隨筆集。絕非去歐洲旅遊幾趟回來的信筆閒篇,而是作者在歐洲工作二十多年親身經歷的生活與遊歷的感受。然而作者所談不只有美麗的歐洲圖畫和引人的歷史;尤其是作者把自己對古典音樂的感受和深刻見解十分豐滿地表現出來,實屬難得。作者把歐洲文化的精粹集於一爐,思想、文化、音樂、美景、美食,行文間,活色生香,交響樂的震撼和葡萄酒的醇香撲面而來。

圖書目錄

負雅志於高雲(代序) 1
前奏曲1
萊茵星光
——波恩寓懷6
貝多芬故居8
貝多芬音樂節16
哥尼斯文特23
阿登納——從73歲開始25
舒曼夫婦墓地28
鬱金香王國33
低地小國的大國經綸37
從斯賓諾莎到洛侖茲44
從阿姆斯特丹看荷蘭48
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54
她們也應有社會尊嚴57
荷蘭的威尼斯羊角村63
萊茵河究竟流往何處64
別樣的國慶別樣的樂67
奧伊斯特拉赫的遺憾72
布拉格交響樂80
維謝赫拉德堡82
金色布拉格85
春雪伏爾塔瓦93
格里格小屋99
罌粟花的海洋103
莊嚴的一戰休戰日103
蘇格蘭幻想曲106
萊茵酒鄉呂德斯海姆113
“白馬酒莊1947”的神話120
血雨腥風的協和廣場125
普法戰爭期間一個小插曲143
巴黎散記147
巴黎縮影拉雪茲墓園147
藝術敗筆蓬皮杜中心155
被繆斯怠慢的國度157
莫讓謊言帶進先賢祠158
絕無悔意的盧梭《懺悔錄》164
諾曼第斷想172
邱吉爾和史達林182
音樂名城瓦隆尼亞185
從列日到韋爾維耶和斯帕186
從拿繆爾到迪南191
從沙赫勒瓦到圖爾奈193
阿登——憾恨與榮光196
托斯卡納的陽光208
博洛尼亞—維羅納—威尼斯210
華格納臨終故居215
托斯卡納的陽光218
濟慈——吹盡狂沙始到金225
華格納故居隨想230
僻靜的“毋妄”故居231
坎坷跌宕的歷程235
伊索爾德的悲哀240
遇恩主絕處逢生243
拜羅伊特音樂節246
美哉,梁寧
——華格納音樂點滴250
挪威之歌253
臨灣背山的明珠254
易卜生的足印255
嘆為觀止的峽灣261
挪威之歌263
《雷雨》和易卜生的《群鬼》268
巴伐利亞掠影273
慕尼黑275
羅曼蒂克大道278
惠澤後世的路德維希279
瓦爾沁湖285
哥廷根斷想290
普朗克墓地291
施道芬貝格296
哥廷根大學297
樂聖之旅日記300
一蒂羅爾小村施當查赫300
二慕尼黑302
三新天鵝堡—林德霍夫304
四荷恩巴赫水庫306
五薩爾茨堡(Ⅰ)307
六薩爾茨堡(Ⅱ)310
七維也納(Ⅰ)314
八維也納(Ⅱ)320
九蒂羅爾的老歌手339
愛因斯坦的擔憂332
荷蘭朋友333
彼得羅工資定律337
實業與空頭338
愛因斯坦的擔憂341
別樣的生日禮品(代後記)Kittie345

作者簡介

慕汝高雲(筆名),祖籍無錫,1942年出生於陪都重慶。1964年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曾在母校任教,後相繼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任教和任荷蘭飛利浦公司高級研究員。1990年十月在美國IEEE年會上曾獲最佳論文獎。1997年曾分別為新加坡聯合早報《雙語專欄》和《知識經濟專欄》主筆。有歐洲隨筆《伊普爾的罌粟花——歐洲人文漫步》,2011年1月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媒體推薦

1. 著名作家宗璞說,讀完《漫記》,有“書當快意讀易盡”之嘆。這是多方面的享受,不只有美麗的歐洲圖畫和引人的歷史;它們都是經過思想和情感錘鍊的。尤其是作者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深刻見解十分豐滿地表現出來,似乎不多見,使我這個愛樂者受益良多。
2.這是我讀到的關於歐洲文化最為精到的一部隨筆集,絕非去歐洲旅遊一趟回來的信筆閒篇。交響樂的震撼和葡萄酒的醇香撲面而來。

名人推薦

在醫院十來天,讀完《漫記》,有“書當快意讀易盡”之嘆。這是多方面的享受,不只有美麗的歐洲圖畫和引入的歷史;它們都是經過思想和情感錘鍊的。尤其是作者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深刻見解十分豐滿地表現出來,似乎不多見,使我這個愛樂者受益良多。
——宗璞

後記

歐洲札記的前半部分於幾年前曾以《伊普爾的罌粟花》為標題先行出版。遺憾的是,很多在當時被認為是“敏感”的文字被刪去了,特別是《血雨腥風的協和廣場》因質疑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暴力而被整章刪除。這前車之鑑使得我們對進一步出版平添了更多顧慮。如今,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在神州已經是洛陽紙貴、人相爭讀的暢銷書了。幸得花城出版社的支持,《萊茵星光——一位愛樂者的歐行漫記》終於匯集付梓。
少時在復旦附中讀書時,我就愛讀父親的札記;只是在那個年代他寫得極少。十九年前我在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父親來到我的校舍看望我,我便當面向他索取生日禮品;我要的不是蛋糕,恰恰是希望他為我撰寫關於歐洲和關於音樂的札記。他在歐洲那瑰麗的文化寶地工作生活多年,一定會寫出讓我喜歡的文字來;以我對他的了解,我深信他也可以寫出一些東西來的。自此,我每年生日都會收到父親一篇歐洲札記,常常還會收到額外的篇章。只是,我原本並沒有想到過要把自己的“生日禮品”同別人分享;總以為,自己喜歡這些文字,完全是出於父女情分。直到有一天聽到了父親的一些老同窗們竟然那么熱情地肯定和讚揚這些札記,認為應該出版發表,這才讓我意識到這些文字儘管是為我而寫,但如果只為自己留著,那就太“奢侈”了!
自此,我便全力說服父親整理出版這些札記;但他並不積極,一拖就是多年,直至2008年春,他退休後來馬里蘭待了較長一段時間,才開始著手整理。然而一整理,就覺得事情不那么簡單,一下子感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了。我們父女倆一起整理修改,添加注釋,並為裡面的許多原文原詩添加譯文。
這些札記只是父女間的對話,沒有太注重思想觀點正確與否,其實也不必完全正確的。父親不是作家,他的文字僅僅是一位科學家和學者的個人隨感,包含了他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憂慮和關切。他的寫作是真正自由的,不為稻梁謀,不為名利謀,超越了功利而進入了審美人生。
札記里許多地方引用了一些名言名詩,像莎士比亞的精彩詩句,約翰·麥克科雷的一戰名詩的詩句等,都按原文引錄,並補進我們自己的譯文。此外,地名、人名和著作的原文也都附上,以免不同的翻譯引起誤解;這樣,蔣介石也斷不會變成“常凱申”了。
許多篇章往往是多次重遊旅行的綜合,為了敘述方便,換成旅行記的口吻。《樂聖之旅日記》就是典型例子。
對於文中所涉及的許多史實,也許同讀到的歷史教科書有很多出入;可以坦言的是,這都是國際上所業已公認的,我們也儘可能註明出處。就國內而言,自1985年慶祝抗戰勝利四十周年開始,許多原本不公開的歷史真相被陸續披露了,許多報刊雜誌書籍和電視節目也報導了很多原不為人知的真人真事。但畢竟多數人未必都有機會讀到看到這些報導,更何況教科書里還印著原來的內容。所以說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也是許多歷史真相和假象並存的年代。例如,幾年前俄羅斯政府公布了一份歷史檔案讓全世界張口結舌——原來1928年6月4日凌晨在中國東北遼寧省皇姑屯車站炸死張作霖的事件,是蘇聯史達林一手策劃的,然後栽贓給了日本人;而許多資料包括教科書卻仍然在說著老故事,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俄羅斯已經出版了新的歷史教科書,相信中國遲早也會有新的歷史教科書的。像日本那樣老一代掩蓋歷史、年輕一代忘卻歷史的民族,是不會有前途的。這一點,貝多芬的祖國——德國——做出了很好的範例。
歐洲最大的魅力在於其豐厚的文化藝術和深遠的歷史。本札記所涉及的大多是過去的歐洲,不了解過去,是不會理解今日的歐洲的。莫扎特貝多芬蕭邦的年代是文化藝術最輝煌的年代;現代社會已變得冷漠麻木。當今的社會物慾橫流,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已經淡漠,許多人覺得那不過是不實用的東西罷了。然而我以為,社會越缺少真善美,那么真善美就愈是彌足珍貴,愈值得追求。宇宙本身是無所謂“真善美”的,宇宙只不過是按照自身的規律——也可理解為斯賓諾莎和康德認為的上帝——在演變著。真善美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結晶,它使得人——儘管不可能是所有人——有別於木石和禽獸。只要這些作為“生日禮品”的札記能夠為讀者捎上一點美善的感受,那么我們的宗旨就達到了。
因篇幅所限,一些精彩篇章,如《三訪貝多芬》、馬勒音樂筆記《春雨葛林青格》、《瑞士篇》、《柏林篇》、《新大陸篇》、《赤道篇》、《歸訪篇》等許多札記都沒有能夠編入;願今後有機會再與知音們分享。
著名作家馮宗璞先生在讀完《伊普爾的罌粟花》之後曾在信中指出:被刪去的《血雨腥風的協和廣場》這一章一定要補充進來。
本書出版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多方面的幫助。特別要感謝的是為本書的內容和編排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的百花文藝出版社已退休的資深編輯董令生君,為許多英文原詩翻譯潤色的遠星君,為荷蘭篇提出許多寶貴意見的陶國橋博士,以及父親那些古道熱腸的老同窗們。
希望有更多的知音者能分享我的“生日禮品”,並為我們指正。謝謝。

序言

負雅志於高雲
(代序)
珊如
在我們老同學的鼓勵支持下,老同窗——恕我們還不習慣以筆名稱呼——的歐洲札記 《萊茵星光——一位愛樂者的歐行漫記》終於匯集付梓,正式出版。本札記的前半部分曾在幾年前以《伊普爾的罌粟花》為標題先行出版,這次整理出版的是未發表的後半部分。
這些原本沒有想過要發表的個人札記,是多年前作者作為生日禮品從歐洲為身在美國深造的女兒所寫。純屬偶然機會,這些篇章也在美國、歐洲和國內的老同學之間傳閱了起來,大家都很喜歡這些優美流暢、深刻坦誠的文字。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應該將它們發表出版。
我之所以要力勸他們父女整理出版這些文化隨筆,理由是這些文字不僅知識面廣,思想含金量高,更在於其境界。一代學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愚以為,靜安先生這個美學標準不只是適用於詞,也適用於札記、隨筆和所有文學形式。
這些歐洲札記初看像遊記——儘管少數幾篇的確實純屬遊記,實際上都是精緻的文化隨
筆,是對歐洲人文歷史的冷靜回顧和再思考;有思想,有靈魂;觀點鮮明,不隨大流;生動流暢,妙筆生花。早在我們同學時代,老同窗就對古典文學和德國古典音樂入迷,且貫穿終生。儘管是科學家,但由於他對歐洲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加上其豐實的文學基礎和對歐洲古典音樂的博聞廣識,使他成為一個文理相通的學者。這些札記不是所謂“文人”的散文,而是有歷史使命感的科學家懷著溢於言表的舐犢之情送給女兒的歐羅巴隨想曲,是一封封對歷史拒絕遺忘,對藝術堅持經典的特殊家書。讀之讓人有重溫歷史的清新,感受經典的愉悅;讀之讓人怡情益智。特別是像我們這一代親歷了近幾十年中國歷史的文化人,定會有許多共鳴之處。從一篇篇的字裡行間,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歐羅巴的呼吸和心跳。難怪一位讀者會有如此的評論:“這是我讀到的關於歐洲文化最為精到的一部散文集,絕非去歐洲旅遊一趟回來的信筆閒篇。交響樂的震撼和葡萄酒的醇香撲面而來。”
《前奏曲》可看作一篇自序,一開頭就借基爾凱郭爾的名言點明:“只有回首反思才能理解人生”。正是這條“反思”的主線貫穿了全書各篇。文中提到古老的歐洲在思想上並不古老,反而是年輕的美國在許多方面更保守;這對已經在美國生活了近三十年,且總以為是美國在引領著最新潮流的我來說,可謂醍醐灌頂,卻不得不心悅誠服。其好友巴特睿智風趣,他牆上貼著的兩段關於歐洲的諧語畫龍點睛、妙不可言。
作者有濃重的貝多芬情結,他的萊茵情結也是貝多芬情結的衍伸。“萊茵回望”系列五篇就是其萊茵情結的結晶,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就是《萊茵星光——玻恩寓懷》,其中關於貝多芬的兩章是上編的核心篇《樂聲之旅日記》的補充,對貝多芬的精神說得很透。
《鬱金香的王國》是我所讀到的關於荷蘭最為精彩的散文,是作者三年荷蘭生涯一份漂亮的答卷,也是關於荷蘭歷史和現狀的一幅全方位的絢麗畫卷。作者以鬱金香為線索把我們帶進了荷蘭發跡的歷史,文化上從斯賓諾莎一直談到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再把我們的視線帶到了當今荷蘭。這些都是一般浮光掠影的旅行者所很難了解到的。
《春雪伏爾塔瓦》寫的是布拉格,裡面對1968年“布拉格之春”那場深入人心的政治民主化改革運動的回顧,如今讀來依然“心潮逐浪高”。
在《罌粟花的海洋》里,作者將英文詩歌《罌粟花問答》以中國古詩的形式翻譯出來,頗具匠心,也很有特色。其他各篇中所引的英詩翻譯也都是既達意又有韻味。
作者是樂迷,自然不會放過其所到之處著名音樂家留下的足跡。但作者所遣懷的遠不止是音樂家——從埃格蒙特、拿破崙到俾斯麥,從莎士比亞、海涅、雨果、盧梭、王爾德、拜倫、濟慈到易卜生,從斯賓諾莎、牛頓、普朗克到愛因斯坦,甚至還提到了巴頓將軍;都是言簡意賅,畫龍點睛。也正是這許多名字,使得歐羅巴會如此絢麗多彩,令人神往。
考慮到本“續編”的讀者未必都讀過上編《伊普爾的罌粟花》,故本編也節錄了其中二篇代表性的《哥廷根斷想》和《樂聖之旅日記》。
學物理出身的我對札記《哥廷根斷想》獨有所鐘;這是一篇物理學史的小結,一首物理學美麗的隨想曲,讓我在垂暮之年仍夢想有一天能去哥廷根遂願。
《樂聖之旅日記》是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這是一位愛樂者對莫扎特和貝多芬尋根式的追念,也是聽了一輩子經典音樂的小結。藝術各有所愛,不必苟同;但藝術自有高低層次之分。中國當前的文化氛圍令人擔憂,文化藝術的價值觀被顛倒;人們躲避崇高。不能怪他們,因為人們曾經被“旗手”們的假崇高矇騙過多年,早已經是“假作真時真亦假”。讀完《日記》的知音者想必會同意,這裡所仰望的貝多芬音樂的典雅崇高就像頭頂上的星空那樣永恆。
儘管我對古典音樂了解不深,然而當我進入了《日記》就不想再走出來——蒂羅爾的民歌,阿爾卑斯山的群峰,馬勒的郵號聲,精美絕倫的天鵝堡和林德霍夫,路德維希二世和華格納,莫扎特和薩爾茨堡,藝術之都維也納,貝多芬故居的精彩描繪,田園交響樂的小溪,中央公墓的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施特勞斯墓地。多么美麗的畫面和境界!陶潛云:“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讀完《日記》,覺得人生能經歷這樣的境界,無憾矣。
《日記》中對施特勞斯“通俗的強大威力”的評論很精彩:“……施特勞斯之所以能百年不衰地征服維也納,不單是靠他的通俗,而恰恰在於他的圓舞曲不但通俗,更在於脫俗。這“脫俗”才是其百年不衰的根本。……優秀通俗作家或音樂家,必有“雅”的根底,這就是施特勞斯的音樂同那些低而濫的庸俗作品的根本區別。”這樣的評論精彩過癮,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當今泛濫的低俗文化之結症所在。
儘管在《日記》和在威尼斯的札記里都提到了華格納,但《徘徊於“妄”與“毋妄”間——拜羅伊特隨感》才是關於華格納的好文章。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有跌宕起伏的人生和雙重人格的妄者,被寫得條理清晰,析之左右。只要細聽華格納的音樂,定不難理解歌唱家梁寧那激動的淚花和她所說的“心靈提升”的含義。
到巴黎先說法國大革命和協和廣場上的斷頭台,也許會敗壞一些看官的胃口,但這恰恰是巴黎的靈魂所在。作者對法國大革命的正負面說得很中肯。巴黎豐富多彩,它熱情又冷漠,美麗又醜陋;巴黎永遠寫不完。
讀《絕無悔意的盧梭》有一吐為快之感。盧梭有孟德斯鳩那樣的思想光芒,卻沒有孟德斯鳩那樣的操守和德行。要看穿盧梭《懺悔錄》的虛偽是需要時間的。著名作家徐遲在寫自己的《回憶錄》問巴金,能否像盧梭《懺悔錄》那樣“忠誠老實無所不言”。看來,受騙者的確大有人在。
很難想像一位儒雅科學家居然能拿出多篇恢弘的戰爭史散文:將拿破崙戰爭寫得條理清晰,觀點新穎的《風雲當年滑鐵盧》;寫一戰西線戰場的悲壯慘烈的《伊普爾的罌粟花》;而《諾曼第紀行》和《阿登——憾恨和榮光》都是寫二戰末期歐洲戰場的著名大戰役。作者都是親臨古戰場,感慨至深;特別是寫巴頓將軍之死,很精彩;伸張正義,針砭佞妄。
書中札記幾乎篇篇是精品,把人文歷史的評論感想穿插進如詩似畫的自然風光,讀起來非但不枯燥,反而更豐富多彩,有血有肉,引人入勝;吉光片羽比比皆是。
這些札記的一大特點,是對歷史“拒絕遺忘”。作者在論及歷史事件時,總是儘可能在大陸當前允許的範圍內,按照業已公開或解密的歷史真相來加以評論。于右任先生詩云:“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現在有些人不在乎忘卻歷史,甚至有名流還規勸大家忘掉過去。拿破崙把中國比喻為“沉睡的雄獅”;但雄獅醒來卻忘了過去,還成為雄獅嗎?一個忘卻歷史的民族,能夠偉大嗎?
最後不妨提一下本札記的上編出版後,收到過很多讀者的反饋;其中一位如是說:“此書甚好,適合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看,尤其是對歐洲文化感興趣的人。此書大概不會成為暢銷書,但喜歡的人會非常喜歡。我們會互相推薦。” 喜歡的人會非常喜歡,說得不錯。特別讓我們高興的是,在非常喜歡本書的讀者裡面,居然有我們久仰的著名作家馮宗璞先生。她在病中讀了“札記”後,曾熱情洋溢地給作者寫了多封鼓勵的信。我想,本書的出版,也是對她老人家的期待作出的又一份新的答卷。
2013年四月於美國費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