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妮·里芬斯塔爾

萊妮·里芬斯塔爾

萊妮·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1902年8月22日—2003年9月8日),出生於德國柏林,德國女演員、導演、編劇、製作人、攝影師。

1926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聖山》。1932年,自導自演個人第一部電影《藍光》。1933年,執導紀錄片《信仰的勝利》。1935年,執導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影片入圍第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國際電影獎。1938年,執導關於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紀錄片《奧林匹亞》,該片獲得第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影片獎。1945年,二戰結束後,里芬斯塔爾因為涉嫌與納粹牽連,數度被送進監獄。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沒有從事過應受懲處的支持納粹統治的政治活動”的終審判決。1954年,執導個人最後一部電影《低地》。1972年,出版攝影集《奴巴》。1992年,撰寫關於她的回憶錄《過濾時光》,並在2002年8月22日她的100歲生日招待會上推出。2000年,拍攝紀錄片《水下印象》。

2003年9月8日,萊妮·里芬斯塔爾在德國施塔恩貝格湖畔的泊津去世,終年101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妮·里芬斯塔爾
  • 外文名:Leni Riefenstahl
  • 別名:雷妮·瑞芬斯丹、 里芬斯達爾、蘭妮·萊芬斯坦、雷妮·瑞芬舒丹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德國柏林
  • 出生日期:1902年8月22日
  • 逝世日期:2003年9月8日
  • 職業:演員、導演、編劇、製作人、攝影師
  • 主要成就第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影片
  • 代表作品:聖山、藍光、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低地、水下印象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導演作品,編劇作品,監製作品,剪輯作品,攝影作品,文學作品,參演電影,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02年,萊妮·里芬斯塔爾出生於德國柏林的一個富商家庭,少年時曾在柏林一家藝術學校學習油畫和芭蕾。1923年10月27日,在父親的資助下,在柏林舉行了首場舞蹈晚會。
1924年,在布拉格演出時膝蓋受傷,不得不中斷巡演接受治療。康復期她被電影《命運之山》吸引,於是她就給導演阿諾德·芬克寫了一封信毛遂自薦,而導演被她那咄咄逼人的美麗折服,而她冒著落下終生殘疾的危險,對膝蓋進行手術,主演了劇情電影《聖山》。
1932年,自導自演個人第一部電影《藍光》,為了拍到滿意的鏡頭,她不惜冒著雪崩的危險,登上海拔4500米的山峰,該片入圍第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獎。1933年,執導紀錄片《信仰的勝利》。
1935年,希特勒邀請里芬斯塔爾拍攝紐倫堡的納粹黨代會,這部紀錄片後來被命名為《意志的勝利》,影片以一種集藝術性與紀錄性於一體的凌厲風格記錄了納粹黨代會的全過程,沒有採用畫外解說,而是讓畫面自身和從現場採集的講話、聲音來說明問題,入圍第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國際電影獎;之後,由於德國國防軍對萊妮·里芬斯塔爾在《意志的勝利》一片中給的鏡頭太少表示不滿,她又在納粹黨代會期間,專門為國防軍補拍了一部時長約20分鐘的紀錄短片《自由之日——我們的國防軍》。
1938年,執導關於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紀錄片《奧林匹亞》,該片獲得第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影片獎。1945年,二戰結束後,里芬斯塔爾因為涉嫌與納粹牽連,數度被送進監獄。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沒有從事過應受懲處的支持納粹統治的政治活動”的終審判決。1954年,執導個人最後一部電影《低地》。
1956年,開始了她的非洲之旅,並拍攝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虛構的紀錄片,以表達她對現代奴隸買賣的義憤。可是因為資金、戰爭、車禍、天氣等原因,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來。1965年,開始受努巴人金屬般優雅的體態和富於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62歲的里芬斯塔爾開始拍攝關於努巴人的彩色紀錄片,以記錄這一正處於崩潰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1972年,出版攝影集《奴巴》。
1973年為了實現自己拍攝水底世界的宿願,里芬斯塔爾參加了潛水訓練。之後,出版兩本插圖著作《珊瑚花園》、《水下的奇觀》。1992年,撰寫關於她的回憶錄《過濾時光》,並在2002年8月22日她的100歲生日招待會上推出。
2000年,拍攝介紹海洋動植物的紀錄片《水下印象》,該片記錄了里芬斯塔爾從1974年到2000年間在印度洋2000多次潛水經歷的精華。2003年9月8日,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逝世,終年 101歲。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02年
《水下印象》
紀錄片
1954年
《低地》
電影
1938年
《奧林匹亞1:民族的節日》
紀錄片
1938年
《奧林匹亞2:美的祭典》
紀錄片
1935年
《自由之日:我們的國防軍》
紀錄片
1935年
《意志的勝利》
紀錄片
1933年
《信仰的勝利》
紀錄片
1932年
《藍光》
電影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54年
《低地》
電影
1941年
《Hoch der Lambeth Valk》
短片
1938年
《奧林匹亞1:民族的節日》
紀錄片
1938年
《奧林匹亞2:美的祭典》
紀錄片
1935年
《意志的勝利》
紀錄片
1932年
《藍光》
電影

監製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54年
《低地》
電影
1944年
《Arno Breker》
紀錄短片
1943年
《Josef Thorak, Werkstatt und Werk》
紀錄短片
1938年
《奧林匹亞1:民族的節日》
紀錄片
1938年
《奧林匹亞2:美的祭典》
紀錄片
1935年
《自由之日:我們的國防軍》
紀錄片
1935年
《意志的勝利》
紀錄片
1932年
《藍光》
電影

剪輯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02年
《水下印象》
紀錄片
1954年
《低地》
電影
1938年
《奧林匹亞1:民族的節日》
紀錄片
1935年
《自由之日:我們的國防軍》
紀錄片
1935年
《意志的勝利》
紀錄片
1932年
《藍光》
電影

攝影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02年
《水下印象》
紀錄片
1954年
《低地》
電影

文學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92年
《過濾時光》
回憶錄
1972年
《奴巴》
攝影集
未知
《珊瑚花園》、《水下的奇觀》
插圖著作

參演電影

共9部
  • 2003
    里芬斯塔爾的蘇丹夢
     
  • 1931
    白色迷狂
     
  • 1930
    白朗峰風暴
     
  • 1929
    帕魯峰的白色地獄
     
  • 1928
    Das Schicksal derer von Habsburg
     
  • 1927
    偉大一躍
     
  • 1926
    聖山
     

獲獎記錄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38第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影片獎奧林匹亞獲獎
1935第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國際電影獎意志的勝利提名
1932第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獎藍光提名

人物評價

在紀錄片《意志的勝利》中,萊妮·里芬斯塔爾打破了一直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完整構圖原則,創造性地使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她恰到好處地把握了影片的節奏與動感,使得這部電影的旋律、節奏、動感之間的銜接、轉化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成為一部在視覺表現上酣暢淋漓的作品(《電影藝術》評)
在紀錄片《意志的勝利》中,里芬斯塔爾得到了讓所有導演都覬覦的拍攝物資條件和經濟支持,但她並沒有因為這樣的條件而緊張或怯場,她大膽地將自己的見解注入電影的拍攝中,她指揮建立了輔助拍攝的高塔、橋樑和坡地,用情節劇的攝影機角度記錄大閱兵,並放大其中的每一個士兵個體。同時她也運用了華格納格局的手法,去記錄和表現閱兵的主角——希特勒,不斷地突出和烘托他高大的形象,甚至神話了他在電影中的角色,里芬斯塔爾無比扣題且忠於希特勒地完成了任務,這部紀錄片將希特勒的政治影響發表得前程似錦,無限動人。但其實,這部影片所運用的藝術手段和拍攝手法,讓人不能將這部影片定義為單純的政治紀錄片,因為它的藝術性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紀錄和宣傳(《戲劇之家》評)
萊妮·里芬斯塔爾的作品太過追求自我對美感的認知,與她所處的政治環境缺少了應有的距離和冷靜的思考,她最嚮往自由與浪漫,卻一生深陷政治的泥沼。里芬斯塔爾毀譽參半的一生被貼上了太多的政治標籤,但是即便這樣也絲毫不影響她在紀錄電影創作上所做出的成績和她透過鏡頭傳達給大眾的紀錄美學。在紀錄片《奧林匹亞》中,導演用獨特的視角、藝術化的鏡頭語言和剪輯手法把體育競技比賽表現出詩意浪漫的效果,雖然人們還是不免提到影片中的政治宣傳意圖,但是其對體育運動的描繪已成為運動賽事拍攝的經典和模板。里芬斯塔爾並沒有像常規的體育題材的影片一樣對比賽結果和勝負過多著墨,而是表現運動中的力與美,表現奧運精神的傳承(《電影文學》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