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菸草黃萎病的病原菌是黃萎輪枝菌(
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屬
半知菌亞門、
輪枝孢屬。該病原菌與大麗輪枝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相似,但前者分生孢子梗基部有色,在30℃以上時不能生長,最適pH範圍8-8.6,梅乾培養基的長相以及蛋白質電泳現象均與後者不同。該病原菌
分生孢子梗無色,基部較粗、暗色,全長100-300微米,有輪生分枝,一般2-4層,每層有分枝1-7個,通常為3-5個,分枝長3-38微米,頂枝長15-60微米,在分枝頂端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卵圓形,單胞,無色,平均大小、為6-12微米×2.5-3微米。該病原菌常產生灰色菌絲體和微菌核。據Broom等研究,微菌核是由單個菌絲的膨大細胞組成或混合有菌絲的膨大細胞,包在有色的黏質基質內,可以抵禦不良環境。
不同菌株生長適溫不同,一般為20-22.5℃,在8℃以下,39℃以上不能生長。分生孢子和菌絲在47℃下5分鐘,微菌核在50℃下19分鐘,或47℃下30分鐘就死亡。微菌核乾熱40℃下可存活相當長時間,但在潮濕空氣中,40℃條件下經40分鐘就會死亡。微菌核在土壤內能存活5-10年,但分生孢子在3周內就可死亡。無論在培養條件下,還是在侵染過程中,該菌都能產生果膠酶。黃萎病菌有不同致病型,但在菸草上尚無報導。Latorre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觀察到該病,並證明是由大麗輪枝菌的侵染而引起的,其發病率高達25.6%,經分離鑑定,菸草分離系是大麗輪枝菌的1號小種。
該病病原菌可為害38科250多種植物,如馬鈴薯、番茄、棉花、黃瓜、大豆、甜菜等植物,但幾乎不侵染單子葉植物,尤其是禾本科植物。
為害症狀
大田煙株在現蕾期最易表現症狀。菸草黃萎病也是一種系統侵染性病害,根部侵入、維管東發病、葉片受害。該病最突出特徵是萎蔫
葉片呈橙色。最早的症狀(特別是在25℃炎熱天氣)是下部一兩片葉子萎蔫,繼後脈間組織變為鮮橙色,病組織死亡並變成褐色,在活組織與死組織之間有一條橙色邊緣,最後整個葉片死亡。染病葉的葉柄、中脈及病株莖稈維管組織變茨褐色至深褐色壞死,木質部有菌絲。該病病株的根部不顯示外部症狀。
分布範圍
菸草黃萎病在美國、中國、紐西蘭及南非等一些國家均有報導,但極少造成嚴重為害。在中國,該病則偶見於吉林省四平。
侵染循環
菌絲、厚壁孢子、微菌核都可在病殘體內越冬,其存活的時間長短決定於病殘體被分解的速度。同時微菌核還可在土壤內長期存活,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特別是一些作物根的分泌物可刺激其萌發,在3天內便可侵入未受損的根或胚軸達到維管束系統,若根有傷口則更有利於侵染。病菌侵入後菌絲在導管內發展,分泌輪枝菌素等毒素,妨礙植物的代謝作用,使葉綠體被破壞,葉片變色,組織壞死,同時分泌多縮豐乳糖醛酶和果膠甲酯酶,形成不溶性凝果膠鹽堵塞液體運行,造成萎蔫症狀,一般在接種後3-5周顯症,最早1周內即顯症,在症狀出現前微菌核已在導管內形成。分生孢子可隨著液流上升到另一管胞中,發芽繁殖,在幾天內於另一維管束內又可產生微菌核和分生孢子,以致形成的症狀逐層出現。該病菌不侵染根尖的活組織和木質部的薄壁組織細胞。
該病菌通過微菌核傳播,能吹起灰塵的風即可容易地帶來微菌核。分生孢子可通過水流傳播。污染的農具及動物的活動也可能傳播病菌。
流行規律
菸草黃萎病發生適溫為22-28℃,當乾旱天氣過後有大雨或灌溉,該病的症狀極為明顯。不同品種抗病性不同,對黃萎病的抗病性是受多基因加性因素控制。在耐病和感病植株的健康的組織內也可發現該病菌。葉片活細胞在植物生長激素的影響下可抑制病菌的生長和症狀的出現。據Gibbins和Wright研究,若根的代謝產物轉移到葉片細胞中,可提供刺激物和基礎物質來維持葉片細胞的完整。
土壤類型及pH對病害的發生影響較小。土壤中的微菌核在厭氧的條件下6周即可死亡。高的土壤濕度和溫度可引起土壤內病菌繁殖體數量的快速下降。
根結線蟲等能加重黃萎病的發生,根黑腐病發生為害後,大多數抗黃萎病的菸草品種的抗病性明顯下降。
防治方法
大田期:①與禾本科作物輪作3-4年,可以減輕發病,要避免馬鈴薯、大豆等可受害的作物為前茬;②燒掉或深埋病株殘餘;③種植抗病品種,據報導TI448A、Coker139、Coker187、McNair 121較抗病;④栽前可以使用50%棉隆可濕性粉劑,用量為15-22.5千克/公頃,與150-225千克細土拌勻,溝施或撒施,覆土,20天后方可栽煙。施藥前若測定微菌核含量為每克土壤不到0.1個,可以不施藥;⑤改善栽培管理,增加灌溉次數,可迅速削弱微菌核的存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