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草早疫病是由茄鏈格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菸草上的病害。在苗期就可發現,但一般常見於現蕾期後尤以成熟後期菸葉為多。病班暗褐、黑褐或深黑色,圓至近圓形。
菸草早疫病分布於辛巴威南部和中國(吉林和河南)。1956年,Hopkins首先在辛巴威南部發現菸草早疫病。1989年,在中國吉林的敦化縣、蛟河縣及長春市首先發現該病,隨後又在河南的寶豐、商丘等地發現該病,但發病不重,為害輕微。一般在溫度較高、濕度大的條件下發病多,因而每年在7-8月份雨水多時有利於病菌侵入和傳播發病,長期乾旱後遇雨或夜晚結露時間長均有利於發病或使病情加重。
菸草早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收穫後煙稈、殘葉、煙茬要處理掉、燒毀或深埋。田間要進行秋翻;移植時剔除病苗、弱苗或將病葉摘除後再移到大田;避免與茄科植物鄰作或輪作,尤其應避免與馬鈴薯、番茄鄰作或輪作;發病重時在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菸草早疫病
- 外文名:Tobacco early blight
- 為害植物:菸草
- 為害部位:葉片
- 病原:茄鏈格孢菌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病害區別,
病原特徵
菸草早疫病的病原為茄鏈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 (Ell.et Mart.) Jones et Grout),屬半知菌亞門、交鏈孢屬。分生孢子梗暗褐色,曲膝狀,不分支,簇生,有1-7個隔膜,大小為50-95微米×8-9微米。分生孢子長倒棍棒形,單生,偶2個相屑汗灑連,極少有3個相連;褐至橄欖褐色,有5-10個橫隔,縱隔則無或少數,大小為80-275微米×9-20微米,有長喙,一般接近孢子本身長或更長。病菌在李乾瓊脂培養基上培養2天菌落成白色,之後漸成橄欖綠色,在PDA上則成黑褐色。
病菌發育的最適溫度是24℃,最低10℃,分生孢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0-24℃,40℃以上不能萌發。相對濕度在90%以上或在水滴中發芽最好。相對濕度75%以下發芽明顯降低,30%便不能發芽。該病菌除可凶多嘗放侵染菸草外,還可侵染茄子、龍葵等茄科植物。
為害症狀
菸草判洪喇早疫病在苗期就可發現,但一般常見於現蕾期後尤以成熟後期菸葉為多。病班暗褐、黑褐或深黑色,圓至近圓形,大小為3-6毫米,分布於葉脈間,有明顯的多重同心輪紋,周圍有窄的黃色暈圈,後期隨葉片成熟暈圈也消失,但病斑顏色不變,這與菸草赤星病的病斑較易區別。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可產生黑色霉層。
分布範圍
菸草早疫病分布於辛巴威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吉林(敦化縣、蛟河縣及長春市)、河南(寶豐、商丘)等地發。
侵染循環
病菌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當春季環境條件適合時即可形成分生孢子,隨氣流或風雨傳播。分生孢子在適宜溫度下遇雨滴或露滴20-30分鐘即可發芽,從氣孔悼疊蒸虹或直接侵入,濕度低就不能侵入。菌絲在細胞內或細胞間繁殖並分泌交鏈孢酸(Dorozhkin等1978)和zinnol(Durbin 1981)等毒素,這些毒素可殺死寄主細胞並在葉片上形成褐色斑點,在莖上或葉柄上形成暗褐色壞死斑。病菌由於晝夜生長不同而形成同心輪紋,從葉片上病斑的輪紋大小和多少可以看出病斑形成的時間和外界條件的影響。在適宜條件下潛育期一般為2-3天。在苗床上幼苗即可被侵染,且成為大田的另一侵染源。
流行規律
一般在溫度較高、濕度大的條件煮付台下發病多,因而每年在7-8月份雨水多時有利於病菌侵入和傳播發病,長期乾旱後遇雨或夜晚結露時間長均有利於發病或使病情加重。菸草早疫病雖然苗期就可發病,但一般在菸草生長後期葉片趨於成熟時抗病性降低發病才逐漸增多。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收穫後煙稈、殘葉、煙茬要處理掉、燒毀或深埋。田間要進行秋翻;移植時剔除病苗、弱苗或將病葉摘除後再移到大田;避免與茄科植物鄰作或輪作,尤其應避免與馬鈴薯、番茄鄰作或輪作。
病害區別
菸草早疫病主要發生於現蕾期以後的菸葉上,尤以成熟後期為多。葉片病斑的形狀、大小、輪紋特徵、病徵等與菸草赤星病相似,但菸草早疫病病斑暗褐、黑褐或深黑色,區別於菸草赤星病促白滲病斑的赤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