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捲(漢語詞語)

菸捲(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正確讀音是:煙卷juǎn

亦作“菸捲”。捲菸;紙菸。

鄭觀應 《盛世危言·稅則》:“亦有全不徵稅者,蓋於輕重之中,各寓自便之計。如洋酒、菸捲等物。” 葉聖陶 《線下·校長》:“ 叔雅 放下吸了小半枝的菸捲,在一個盛菸灰的盒中,執起筆來。” 沈從文 《丈夫》:“年青人,為客找菸捲,找自來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菸捲
  • 外文名:cigarette 
吸菸有害健康,由咀嚼菸葉而演變到人類的吸菸,抽斗煙,鼻煙,中國人知道吸菸,旱菸最普遍的吸食方式,水煙,莫合煙,喝煙,

吸菸有害健康

對於歐洲人來說,其菸草的發展史始於1492年,但菸草進入人類社會則始於原始社會的拉丁美洲。早在4000年前,居住於21世紀的墨西哥的瑪雅人已開始了菸草種植和吸食。當時的拉丁美洲人還處於採集和狩獵為主要生產活動時期。人們在摘嘗植物時,嘗到菸草辣舌,有醉人香氣,能提神解乏,把它當作刺激物。但咀嚼次數多了之後,漸漸成為一種嗜好。菸草的種植及吸食便邁出了進入人類生活的第一步。

由咀嚼菸葉而演變到人類的吸菸

由咀嚼菸葉而演變到人類的吸菸,與原始社會的祭祀有關。因為當時的人們崇拜天神、祖先,要把好吃的東西奉獻給他們。菸草有醉人的香氣,具有消除疲勞利於提神的作用,甚至能治療疾“禋 ,祭名,置煙於柴上而燎之,使其煙味隨煙而上達”,讓上天、天神、祖先們享受人間的美味。由此我們不難推測到:可能是人們在祭祀旁嗅煙的行為轉變為點燃菸草而將煙霧吸入口中,也可能是人們在篝火旁,咀嚼菸草時,將菸葉掉入篝火中,菸葉在火中燃燒時產生了煙霧,人們吸到煙霧,感到同咀嚼菸草一樣過癮,從此逐漸形成吸菸的嗜好,不過這種吸菸起源的推想,21世紀還沒得不到古文獻或考古實物來加以佐證。然而,在人類社會學著作中,如蘇聯柯斯文的《原始文化始綱》和美國摩爾根的《古代社會》都曾指出,美洲印第安人早在原始社會時代,就有吸菸嗜好。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吸菸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且還是部落中進行宗教活動、行政活動時的大事。
西班牙人使用“tobaca”一詞,來源於海地和古巴的艾瓦卡印第安人。它的表面意思代表艾瓦卡人吸的菸捲,但其實際表示菸葉的含義。英語中的詞組雪茄同捲菸一樣,源於瑪雅文字Ciq,其意思是燃燒(註:Ciq的詞根Ci或Cii表示的意思是好聞或嘗起來味道好),瑪雅人是世界上最先知道吸用雪茄菸的人,以後它從墨西哥傳到了其它的中美洲地區。歐洲人德默托歐·派拉在別人的幫助下,首先發明製造雪茄菸的方法。1541年,派拉的朋友——印第安首領潘都卡教會了他怎樣製造雪茄菸。此後,派拉便開始在古巴大批量生產雪茄菸。從此,這個技術便從古巴傳到了西班牙。直到1808-1814年的伊比利亞半島戰爭期間,抽雪茄菸才在英格蘭變得普遍起來,參戰士兵把雪茄菸帶回了英格蘭。十九世紀中期,菸草工業的發展方興未艾,而到了拿破崙時期,抽雪茄菸的習慣傳遍了整個歐洲。

抽斗煙

抽斗煙是美洲Red印第安人的部落的老傳統。不同部落的人所用的菸斗也有所不同,一般都是用粘土、木料、大理石或玉石製成的。但對於各部落來說,最重要的菸斗是象徵戰爭和象徵和平的菸斗。象徵戰爭的菸斗外形看起來象北美印第安人所用的戰斧;而象徵和平的菸斗則是經過精心修飾的,是部落的傳家寶。1556年,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行政長官首次在大英帝國用菸斗吸菸。伊莉莎白時代的英格蘭,人們已開始製造和使用普遍受到喜愛的菸斗。一直到17世紀中期,吸菸仍被人們稱為是Drinking(註:英語的意思是喝、飲),據說其原因是因為人們在吸菸時有這樣一個習慣——從嘴裡吸入煙氣,從鼻孔呼出煙氣。當時,在英格蘭的留學生們把抽斗煙的習慣從英國帶到了荷蘭和德國。為了製造斗煙,1615年,規模較大的用於商業的菸草種植便開始了,它在歐洲最早起源於荷蘭的一個小鎮。菸草能在歐洲大面積的種植,完全是因為荷蘭的菸草種植者起到了帶頭作用,他們是菸草業發展的開拓者和急先鋒。

鼻煙

歐洲人對於菸草製品最初的消費方式是以鼻煙形式出現的。首先是作為藥品,繼而作為消遣用品。1503年,隨同哥倫布第二次探險的西班牙修道士中白尼發現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奇特習俗——吸聞鼻煙,它是通過一根細管,一端放在煙末上,另一端放在鼻孔前,在吸聞中,還時常拔出細管,清洗乾淨。21世紀的墨西哥和巴西,在當時都盛產菸葉,所以,墨西哥和巴西的印第安人也都有吸聞鼻煙的習慣。在巴西,有專業的鼻煙作坊,將優質菸葉摻合玫瑰花等,製造出當時世界上最優質的鼻煙。鼻煙時常是熱的。奧托馬克斯部落的印第安人採集菸草和含羞草的枝梗切割成碎末,並將其弄濕,使之發酵,然後混合木薯粉製成鼻煙,放在盤裡,用右手持叉盛起,放在鼻前吸聞。
舊時洋人一度對鼻煙極為崇尚,達官貴人吸用鼻煙時,習慣用食指蘸起鼻煙在鼻孔下沿嘴唇上邊抹成八字形狀,顯得另有風度,可以領略到一種美的享受。

中國人知道吸菸

“中國人知道吸菸,大概在明世宗嘉靖年間。葡萄牙人寄居澳門,葡人早吸菸,前已言之,其來居澳門,習性未改,當系事實。印光任、張汝霖著《澳門記略》下卷《澳蕃篇》雲:“其居香山澳者……服鼻煙,亦食菸草,紙卷如筆管狀,燃火吸而食之。”
此時中國人雖知有菸草,然尚無人直接輸人,且亦無人吸食。吸菸之風蓋起於明神宗時,波爾氏《菸草史》第六章雲:“十七世紀初期,廣東以與吸菸的西班牙人占領下之菲律賓,盛行通商,因此吸菸之風,迅雷疾風地侵人中國,在神宗皇帝之世,此種新風氣,比向來吃茶之風殆有甚焉。”祁季聞《勇廬閒潔》注文記載亦同。“菸草皆來自海外,中土人得而種之,依法制之,既行。遂擅國業,淡巴菰出呂宋,明萬曆(神宗年號)末,漳泉馬氏始造煙,傳自九邊。”
依明姚旅《露書》亦謂:“呂宋國有草淡巴菰,名曰金絲薰,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亦辟瘴氣……初漳人自海外攜來,莆田也種之,反多於呂宋。”國人譯音Tobauo為淡巴菰或大孖古(見《澳門記略》下卷《澳蕃篇》“衣食類”條)。而稱之為菸草,即出煙之草之義。似此菸草輸人之時間約在明神宗,最初輸人之地點,先在福建,已無疑義。“(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我國吸聞鼻煙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由義大利天主教會傳教士利馬竇傳入我國。但也有說法是由德國、法國、英國、荷蘭、西班牙等國把鼻煙當作商品傳入我國的。當時的鼻煙譯名頗多。《士那補釋》上說:“鼻煙,英吉利語曰士那,曰士那富,又曰士那乎,壺巴突兒,盒曰士那乎薄克司。”
吸用鼻煙大多為宮廷官員、貴族和富商,一般老百姓只聞其名而未見其為何物。原因是由於鼻煙是由貴重藥材等選料精製而成的。由於使用方便,被宮廷、官戶視為享用珍物,奉為“待客上品”,尤其是品種價格懸殊很大,有高檔和低檔之分。以大洋計,差額達幾百元乃至上千元之多。當時,宮廷內流傳一句評語:“黃金易得,高尚鼻煙難求。”
吸用鼻煙習慣用無名指,因為無名指比其它手指都衛生,不大不小,伸入自己的鼻孔最為合適。同時,將無名指伸於鼻煙碟內壓著鼻煙送向鼻孔,用氣吸入鼻內,立刻精神大作。隨著吸聞鼻煙人數的增多,品種也漸多起來,相當數量的品種從沿海城市上岸,再轉銷內地。由此,我國也開始對國外鼻煙進行研製和仿造。

旱菸最普遍的吸食方式

旱菸最普遍的吸食方式,莫過於將菸葉捲成柱狀吸食。抽旱菸可以自己用全片或半片菸葉捲成“土煙”吸食,但為圖方便,又出現了菸嘴兒、菸斗和旱菸袋。菸嘴兒就是以竹子、蘆葦等植物的中空莖桿製成;菸斗便是通過一截煙管與裝煙的載斗連繫於一體,進行抽吸時,能夠在瞬間產生大量煙霧和加快燃燒進度;菸嘴兒與菸斗的合理組合便形成了旱菸袋;21世紀流行的捲菸則是將菸葉加工成圓柱形,它是從旱菸袋演化而來的。

水煙

水煙是中國傳統的吸菸方式之一。水煙可以通過水菸袋的水煙筒吸食。水菸袋和水煙筒都是通過袋和筒里的清水,用嘴吸,使裡面產生負壓,而使煙氣通過水吸入口中的,吸食時發出“咕……咕”的聲音,真可謂“煙波浩淼最難求”。據說這樣能減少有害成份。菸袋煙筒如果盛白糖水,吸出的煙有甜雋之味;盛甘草薄荷水,則可以清熱解渴。從這一點看,21世紀過濾嘴還比不上它這個優點呢。在雲南吸水煙筒還可看到,而水菸袋則比較少見了。

莫合煙

莫合煙又名“縮龍煙”,是菸草中的獨特成員。莫合煙屬黃花煙種,相傳由俄國傳入新疆,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它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歡。吸食方式很獨特,不用菸斗,而是將舊報紙裁成小片,捲成喇叭狀,裝入金黃色的煙桿的顆粒。據說報紙中的油墨經燃燒,與煙粒混合的味道,更加勁頭十足,並有祛痰,止咳的功效。
吸蘭花煙是羌族吸食方式。蘭花煙為一種自製菸草。吸時,用菸葉裹以其它葉子,裝在煙管中吸,其味濃而辣。成年人人手一管,十幾歲少年也有吸食者。

喝煙

喝煙是一種非洲多買西哥人的吸食方式。把菸葉熬成濃湯,然後喝下肚去。每年秋收後,將菸葉製成長條,曬乾,在瓦罐中撒上糖和甘油並密封,埋在土裡兩三年,要飲時,便取煙條熬成湯,裝入瓶中常帶身上。這種煙湯的辛辣程度要比菸葉本身高几倍,同時還有濃郁的香甜味,而且無毒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