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菊頭蝠求偶聲波對生境破碎化的回響研究》是依託東北師範大學,由王靜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菊頭蝠求偶聲波對生境破碎化的回響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靜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當前生境喪失和破碎是許多物種瀕危絕滅的重要原因。本項目針對破碎化生境中動物聲學交流研究的不足,在我國受人類強幹擾導致森林破碎化嚴重的華北區東部,重點研究破碎化生境中菲菊頭蝠不同種群求偶聲波的空間變化模式,揭示破碎化斑塊空間特徵與求偶聲波多樣性的關係,區分生境面積損失和生境斑塊的空間格局對求偶聲波多樣性的相對影響,闡明求偶聲波對生境破碎化的回響機制。研究成果不僅為闡明生境破碎化對種群生存能力的影響提供新思路,在動物求偶聲波多樣性與破碎化斑塊空間模式關係的研究方面有望取得創新性成果,為動物小種群的保護以及景觀和區域尺度上的生態保護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以菲菊頭蝠(Rhinolophus pusillus)為研究對象,計畫研究其求偶聲波與生境破碎化的關係,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錄製到了其交流聲波,研究發現破碎化後的斑塊中的交流聲音多樣性基本相似。我們對錄音過程中所獲得的菲菊頭蝠社群交流聲波及其多樣性進行了分析,確定了菲菊頭蝠交流聲波的聲譜結構以及對應結構的持續時間,並且結合研究組已積累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的短距離社群交流聲波,結合已有報導的馬鐵菊頭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和墨西哥游離尾蝠(Tadarida brasiliensis)的社群交流聲波,檢驗蝙蝠交流聲波的持續時間與頻數間的關係是否符合簡潔規劃策略。研究表明,在菲菊頭蝠單音節社群交流聲波中,包括10種音節,持續時間最短(音節持續時間為7.80±0.73ms)的Humped Frequency Modulation (HFM)出現頻次最高。在菲菊頭蝠複合音節(含2聲音元素)社群交流聲波中,包括11種音節,其中持續時間最短的是NB-AFM(持續時間為42.14±10.95 ms)。在菲菊頭蝠複合音節(≧3種聲音元素)中,包括6種音節,持續時間最短的是AFM-NB-DFM(持續時間為89.08±9.08 ms)。在檢驗蝙蝠交流聲波的簡潔規劃策略的研究中,結果表明,蝙蝠短距離社群交流聲波的持續時間與頻數間呈顯著的負相關,觀測頻數最多的社群交流叫聲均為簡簡訊號。項目的研究結果不僅豐富了蝙蝠交流聲波特徵數據,對蝙蝠發聲規律的探討有助於為蝙蝠交流聲波神經調控的進化提供聲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