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哈爾斯曼

菲利普·哈爾斯曼

哈爾斯曼Halsman(1906—1979)美國攝影大師。他的黑白肖像攝影,達到攝影藝術的高峰,成為世界攝影的典範。1906年生於歐洲的拉脫維亞首府里加市,青年時代的哈爾斯曼,曾在德國的德勒斯登學過三年電氣和機械,並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1930年,他居住巴黎,開始從事攝影工作。1940年,納粹侵占巴黎的前夕,他在愛因斯坦的幫助下,帶著一隻箱子、一架照相機,逃難到了美國。此後一直定居在紐約,直到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爾斯曼
  • 外文名:Halsman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79
  • 職業:攝影師
  • 主要成就:世界十大攝影名家之一
  • 代表作品:哈爾斯曼的透視眼光,哈爾斯曼論攝影意念的產生
個人簡介,成就,經歷,人生轉折,藝術特點,作品風格,

個人簡介

哈爾斯曼(Phillipe Halsman)1906年生於歐洲的拉脫維亞首府里加市,父親是一個牙醫。青年時代的哈爾斯曼,曾在德國的德勒斯登學過三年電氣和機械,並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1930年,他居住巴黎,開始從事攝影工作。1940年,納粹侵占巴黎的前夕,他在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幫助下,帶著一隻箱子、一架照相機,逃難到了美國。此後一直定居在紐約,直到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歲。[1]
菲利普·哈爾斯曼個人照片菲利普·哈爾斯曼個人照片

成就

哈爾斯曼博學多才,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懂得英、法、德、俄、西班牙、拉脫維亞和拉丁等七種語言。他的人像攝影有著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術,在美國攝影界享有很高聲譽。1945年,任美國雜誌攝影家協會的第一任主席。1958年,被美國《大眾攝影》雜誌推選為世界十大攝影名家。他精通心理學,擅長拍攝別具一格的“心理肖像”照片。世界許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曾出現在他的鏡頭裡。美國有影響的《生活》雜誌,在1942年到1970年之間,選用哈爾斯曼拍攝的肖像照片做封面,達101張之多,創該雜誌出版以來最高記錄。他為斯蒂文森、愛因斯坦和斯坦貝克拍的肖像,曾被印製在郵票上大量發售。除了攝影之外,哈爾斯曼還經常講課和演說。他一生出版了六本有關攝影的書籍和畫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961年出版的《菲利普.哈爾斯曼論攝影意念的產生》和1972年出版的《哈爾斯曼的透視眼光》。[2]

經歷

我們熟知的攝影家哈爾斯曼(Philippe Halsman,1906-1979) 是以拍攝名人肖像出名的,但他在超現實主義的觀念攝影空間卻產生了驚世駭俗的效果。他出生於拉托維亞,後來在巴黎自學成為攝影師,並在移居美國後真正開始成名事業。通過肖像攝影,哈爾斯曼探索個體深處的靈魂。同時通過他敏感的心理學直覺,使照相機也成為靈魂的顯微鏡。他同時也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將一些奇思怪想的幽默色彩和觀念轉換成意想不到的影像。工程師的背景可以讓他進行各種實驗,發明一些可以將心靈中的東西變成真實圖片的技術。
哈爾斯曼在14歲時從他的父親的照相機中找到了樂趣,而第一次在暗房中的魔術般的體驗,就是和他妹妹一起沖洗了一張玻璃底板負片,從而刺激他花了所有的零花錢購買攝影器材和附屬檔案。1924年,他決定去學習電氣工程學,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看上去這就是我未來偉大的職業”——帶著照相機到了具有優秀技術大學的德勒斯登。
1928年,年僅22歲的哈爾斯曼遭遇了幾乎滅頂之災,從而改變了他的生活進程。哈爾斯曼一家在火車旅行中遇到了一位旅遊者,竭力推薦他們去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的提洛爾居民區旅行。這是他們原先旅程中所沒有的計畫,但是他的父親馬克思有所心動,於是除了他的妹妹決定回巴黎之外,他和父母在因斯布魯克登入。就在他和父親翻越一座山峰時候,父親意外墜落死亡。而他卻因語言不通,加上猶太人的身份,被當地激進勢力(後來的納粹分子)指控為謀殺他的父親而被拘禁,並且被判十年的監禁和勞役。流落街頭的母親好在被當地的好心人收留,而年僅18歲的他的妹妹則孤軍奮鬥,試圖通過各種力量營救他的哥哥。[3]

人生轉折

監獄生活無疑改變了哈爾斯曼。他在身心兩方面都受到重大打擊的情況下,曾幾度試圖自殺。當時有長達五個月不見陽光,睡眠狀態非常糟糕,更重要的是無法和家人自由交流。儘管意志消沉,但還是憑藉對母親和妹妹的存在而堅持下來。為了表達內心的複雜感情,甚至在監獄中還寫下了荒誕色彩的詩篇。 菲利普·哈爾斯曼
在1929年的複審時,刑期減少為四年。到了1930年底,哈爾斯曼終於因為肺結核病而被釋放。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的理想、夢幻以及所有的計畫都被粉碎了,在以後的兩年中生活幾乎難以延續。他決定移居巴黎,和他的妹妹和妹夫一起生活,以擺脫監禁的陰影。然而在他的心靈中一直被噩夢所占據,也沒有能力支撐一個家庭。在巴黎,他試圖完成工程師的學位,但是在畢業前的幾個月,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心力交瘁,從而轉向成為一個攝影師。儘管攝影在當時的地位很低,但是他認為這是唯一可以為繼的事業。
菲利普·哈爾斯曼菲利普·哈爾斯曼
當時巴黎的人像攝影風格流行柔焦朦朧結合修飾的技巧,追求創造夢幻般的唯美色彩,然而缺乏性格的魅力。剛剛從噩夢般的陰影籠罩下掙扎出來的哈爾斯曼,卻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種表面化的膚淺。他從流行的樣式中轉向,試圖在人像中捕捉心靈世界的真實狀態。憑藉工程學學業的底蘊,他更強調拍攝中的精確性,以及對光學性能的理解。在他狹小的旅館房間裡,他嘗試光線的系統實驗,以及創造氛圍的心理效果。1932年,他自信可以成為抵抗主流的先驅人物,然而他被對手攻擊的理由,就是他的肖像是“現實主義的和清晰的”。
哈爾斯曼的直覺是對的,也終於使其成名。在30年代後期的巴黎,代理商開始對他緊追不放,評論家也不再吝嗇對他天才的讚美之詞。他開始給《時尚》和其他一些著名的雜誌拍攝,不久便成為巴黎最令人追捧的肖像攝影家,而且是一個並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的成功者。1937年,他和先前的助手、後來的攝影家伊馮·莫瑟結婚,這對他以後的成功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藝術實踐上,莫瑟經常是他奇思怪想的模特兒,膠片曝光實驗的助手。哈爾斯曼和莫瑟成為“一代使用羅萊或徠卡相機”的朋友,這些朋友如柯特茲、布拉塞、卡蒂爾—布列松卡帕。只是和卡帕目擊世界重大事件的做法不同,哈爾斯曼繼續通過肖像探索人類的精神世界。正如他所說:“我將心理學套用於攝影,更加重於攝影本身的過程。在紀實的過程中你無法介入,我也無法成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和目擊者。我希望一種參與。我希望激起對方,讓對方興奮起來,或者通過提問讓我的對象完成更有興趣的表達空間。”他的拍攝對象從街頭的人物和年輕的演員開始,最終完成了對幾乎那個時代所有巴黎名人的拍攝。

藝術特點

作為一個藝術家,哈爾斯曼倒不怎么看好視覺藝術家,而是崇尚一些作家如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作家的坦率和不畏縮,看上去更為真實,他們更注重對象的心理——這對哈爾斯曼影響非常大。正如哈爾斯曼所說:“除了對他們的風格發生興趣之外,更感興趣的是他們不是將語言作為藝術的工具,而是清晰地表達他們思想的途徑。對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心理深度,偉大的誠實,以及不講究技巧。”

作品風格

菲利普·哈爾斯曼作品集菲利普·哈爾斯曼作品集
作為肖像攝影師的轉折點始於1936年,在為他所崇拜的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拍攝過程中,終於堅定了他的拍攝理念。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成為哈爾斯曼的核心理念,並且一直貫穿始終。
後來因為戰爭,帶著他所發明的照相機,12幅照片,以及很少的錢,哈爾斯曼在1940年到了紐約,完全是默默無聞。但是在紐約以後的四十多年,一種強有力的動力一直推動他向前——拍攝美國和歐洲的文化名人,包括101幅《生活》雜誌的封面人物,被推選為第一任美國雜誌攝影家社團的主席,出版、演講、教授,贏得無數獎項。最終從不為人知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哈爾斯曼。
閱讀哈爾斯曼的照片,你可以真正理解這一點:生活、死亡以及復活都是世界的心跳,不間斷的、無窮大的以及可以聽見的,都在表層的下面。正如他於1972年的《視覺與洞察》一書中,是這樣描繪他的拍攝對象艾伯特·愛因斯坦
“如果一張人像不能體現人物內心深處,那它不是一張真實的肖像,只是一張空洞的畫像。因此我的肖像主要目標既不是構圖,也不是光的擺布,也不是在有意義的背景前表現主題,更不是新的視覺圖像的創造。所有這些要素都能使一張空的照片成為一張視覺上有意思的圖像,但是要成為一幅肖像照片必須捕捉人物的本質。……這就是肖像攝影中主要目標也是高難度的。攝影師探究的是內心最深處,鏡頭只能看到表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