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相關詞條
- 菰葉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 菰葉薹草
菰葉薹草,根狀莖較短。稈叢生,高60-70厘米,粗約2毫米,鈍三棱形,下部無葉,僅具葉鞘,中部以上至花序以下生葉。產於雲南東南部。...
- 菰葉苔草
菰葉苔草,屬於植物界、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 菰葉苔草,屬於植物界、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中文學名 菰葉苔草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 綱 雙子...
- 菰蔣
菰蔣,讀音:gū jiǎng,注音:ㄍㄨㄐㄧ。解釋:(1).菰,茭白。(2).指菰葉。出處:《新林浦阻風寄友人》。...
- 角黍
角黍(shǔ) 及 現今大家所說的粽子,古時候稱之為 "角黍" 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春秋時期:用菰葉(...
- 肉粽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製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 筒糉
筒糉,tǒng zòng,亦稱“ 筒米 ”。亦稱“ 筒飯 ”。食品名。以菰葉裹黏米,類似後世的粽子。...
- 蘇州端午習俗
“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接下來的南北朝時期,是各民族文化習俗...
- 康福粽子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製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 粽籺
粽籺(zòng zi),俗稱“粽子”,古稱“角黍”、“裹蒸”、“包米”、“筒粽”等。粽籺一是一種用箬葉、蘆葉、柊葉、露兜葉或槲葉等包裹糯米或黏黍,經過...
-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