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種苗移栽,田間管理,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藤本,嫩枝較纖細,方柱形或有4稜角,無毛。葉薄紙質,橢圓形,長9-14厘米,寬5-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或鈍,兩面均無毛;側脈6-8對,脈腋窩陷有粘液毛;葉柄長6-10毫米,無毛;托葉闊三角形至半圓形,有時頂端微缺,外面無毛,內面基部有腺毛。
頭狀花序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節上苞片微小,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3-6厘米;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10-15毫米,花序軸有稠密短柔毛;小苞片線形或近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長2毫米,外面有蒼白色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有短柔毛;花冠管長7-8毫米,無毛或有稀少微柔毛,花冠裂片外面有短柔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棒狀。果序直徑20-30毫米;小蒴果長8-10毫米,有短柔毛。花、果期6-10月。
產地生境
中國特有,分布於中國四川、廣西、雲南、湖北、貴州、湖南、陝西、甘肅;生長在中等海拔的山地疏林中或濕潤次生林下。
繁殖方法
培養條件基本培養基為WPM。
①種子萌發培養基:WPM+BA0.2-1.0毫克/升+NAA0.1毫克/升;
②芽誘導培養基:WPM+KT2.0+NAA0.2毫克/升;
③壯苗培養基:WPM(大量元素減半)+KT0.2+NAA0.5毫克/升;
④生根培養基:1/2WPM(大量元素減半)+NAA1.0毫克/升。以上培養基均附加20毫升。蔗糖、6克/升。瓊脂,pH5.8。培養溫度為(25+2)℃,光照時間10小時.,光照強度為3500-4000勒克斯
芽的誘導與增殖將種子萌發出的苗切成段接於培養基②中培養,30天后陸續分化出2個叢生芽。反覆分切叢生芽,在培養基②中進行增殖培養,可以獲得大量的叢生芽。
壯苗將誘導出的叢芽轉接到培養基⑶中進行壯苗培養,20天后叢生芽逐漸長高長壯。
生根將經過壯苗培養的無根苗切下,轉接於培養基⑷中培養,25天后平均長出4條長2厘米左右的白綠色根,生根率達95%以上。
煉苗與移栽大部分苗的根長達2厘米以上時,打開瓶蓋,煉苗3-5天,用鑷子取出苗,以清水洗去基部殘留的培養基,栽於腐殖土:珍珠岩:園土(1:1:4)的苗床中,然後澆透水,監適當遮陰,成活率可達95%以上。
栽培技術
種苗移栽
種苗選擇健康、優質、根系發達的幼苗,每年3-5月或9-12月進行移栽。穴栽法,每穴栽1株,根據根幅大小挖穴,然後把苗直立放入穴中,扶正苗木,理伸根系,蓋上細土。當填土至穴深1/2時,將苗木往上輕提,使苗木根系舒展,填至根頸部後用腳采緊、踏實,覆土稍高於原地面,澆透定根水。種植密度為167-200株/畝。
田間管理
補植移栽:定植後15-20天進行田間巡查,發現死苗、缺苗時,應在陰天或雨後補植同齡種苗,澆足定根水。
水肥管理:種植後若遇乾旱,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可視乾旱情況適量澆水。定植當年返青成活後,施尿素30克/株。第2年起,6-7月份結合中耕除草,在離主幹20-30厘米處,挖深度5-10厘米深的環形溝,於溝內施入有機肥(總養分≥8.0%、有機質≥70%)0.5-0.8公斤,然後填施肥溝並培土;11-12月份在離主幹20-30厘米處,挖深度5-10厘米深的環形溝,並於溝內施入過硫酸鈣(有效五氧化二磷≥12.0%)0.3-0.5公斤,然後填施肥溝並培土。
除草:視田間雜草危害情況人工除草3-6次,去除的雜草可填埋在鉤藤植株根部,或帶出種植地塊統一堆放。
修剪與摘花序:
- 移栽當年。植株長至高50厘米左右時,應及時摘心,以促進分枝和縮短節間距,防止徒長。
- 移栽後第2年。4-5月份在抽生的萌櫱中,選3-4個生長良好的作莖枝培養,其餘的疏除。11-12月份結合採收,將植株莖枝截成50厘米左右的短截。
- 移栽3年後。當莖枝長到2米左右及時摘心。結合採收,留4-8個莖枝,並對莖枝留50厘米左右短截,保持植株呈叢狀。除採種地外,及時摘除花序。
主要價值
華鉤藤可作藥用,具有清熱平肝,熄風定驚功效,用於成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等症。以華鉤藤為主藥已開發出很多治療高血壓、偏頭痛及夜啼等中藥製劑,成為心血管疾病等原料藥物,也是中藥配方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