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龍頭草

華西龍頭草

多年生草本,直立,具匍匐莖;莖細弱,不分枝。葉紙質,心形至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花通常成對著生於莖上部2—3節葉腋。花期4—6月。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症、風寒束肺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華西龍頭草
  • 別稱:華西美漢花、水升麻(四川)、紅紫蘇(貴州)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
  • :雙子葉植物
  • :唇形科 Labiatae
  • :華西龍頭草Meehania fargesii
  • 分布區域:分布於四川東部及西部、貴州東北部、雲南西北部。
形態特徵,植株,葉,花果,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變種,

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直立,高10-20厘米,稀25-40厘米,具匍匐莖;莖細弱,不分枝,幼嫩部分通常被短柔毛,以後漸稀,僅節上略密。
華西龍頭草

葉紙質,心形至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2.8-6.5厘米,寬2-4.5厘米,通常以生於莖基部的較大,頂端短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疏鋸齒或鈍鋸齒,葉面被疏糙伏毛,以中脈較多,背面被疏柔毛;棲長0.5-2.5厘米,以莖中部者較長,向頂端漸短或幾無,嫩時被長柔毛。
華西龍頭草華西龍頭草

花果

花通常成對著生於莖上部2-3節葉腋,有時形成輪傘花序,苞片狹卵形或近披針形,邊緣具齒;花梗長2-6毫米,被柔毛,近基部或中部具1對小苞片;小苞片鑽形。花萼在花時筒狀,口部微張,長15-18毫米,具15脈,外面密被微柔毛,二唇形,上唇3裂略高,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或狹三角形,頂端漸尖,具緣毛;花冠淡紅色至紫紅色,管狀,長2.8-4.5厘米,直立,中部以上逐漸擴大,外面被極疏的短柔毛,裡面除上唇及下唇中裂片中部具柔毛外,其餘通常無毛,有時花冠管基部具短柔毛,不成環狀;檐部二唇形,上唇直立,2裂或2淺裂,下唇增大,前伸,中裂片扇形,頂端深裂或淺裂,側裂片長圓形或圓形,長為中裂片長的1/2;雄蕊4,不伸出花冠,1對著生於上唇下近喉部,略短,另1對著生於側裂片下花冠管中部,略長;花絲微扁,無毛;花葯2室,被微柔毛,成熟後貫通成1室;子房幾無毛;花柱細長,僅柱頭伸出花冠;柱頭2裂;花盤杯狀,裂片不明顯,腹面具1與子房裂片等大的蜜腺。
華西龍頭草華西龍頭草
小堅果未詳。
花期4-6月,果期未詳。

分布範圍

產滇西北、西部(大理、麗江、維西及巍山),海拔1900-3500米的針葉闊葉混交林或針葉林下蔭處;我國四川(川東、川西)亦有。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藥名】:華西龍頭草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唇形科龍頭草屬植物華西龍頭草的全草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嗽。
【主治】:用於外感風寒證、風寒束肺證。
【性味歸經】:辛,微溫。入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5克。
【別名】:華西美漢花(植物分類學報8卷1期)、水升麻(四川)、紅紫蘇(貴州)
【考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變種

  1. 走莖變種 紅紫蘇(貴州梵淨山,引自貴州草藥1:497),木樨臭(江西婺源)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莖較粗壯而長,通常超過30厘米,有多分枝,常形成匍匐生根的走莖;葉常為長圓狀卵形,長3-15厘米,具圓鋸齒,基部心形;花通常為腋生雙花,總梗極短,常著生於莖最上部的1-3節上。
    產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四川,貴州及雲南;生於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下蔭處,海拔1200-1800米。模式標本采自貴州貴陽青岩獅子山。
    民間用全草入藥,治風寒感冒,又外敷治蛇傷。
  2. 梗花變種 疏麻菜(四川南川),山蘇麻(四川敘永)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莖較高大粗壯,有多分枝,不形成匍匐狀的分枝;聚傘花序通常具花在3枚以上,形成具明顯的短或長梗的輪傘花序,在莖的上部常形成頂生假總狀花序;葉通常為長三角狀卵形,形狀變異頗大,但均顯然較原變種為大。
    產湖北,湖南,廣西,四川及雲南;生於山地常綠林或針闊葉混交林內,海拔1400-3500米。模式標本采自湖北西部(?)。
    民間用全草入藥,治腹瀉。
    本變種的形態特徵明顯的向龍頭草過渡,以產於較低海拔的湖南植物尤為顯著。
  3. 松林變種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旱生植物高12-45厘米,直立;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2.5-5厘米,稍厚,下部葉柄短,長達葉片之半,上部及花序中之葉無柄或近無柄,葉片較小;花成長而稀疏的假總狀花序。
    產貴州中部(貴陽、龍里);四川東南部(南川)及雲南東部和東北部;生於松林內,海拔690-27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羅平。
    本變種顯系向狹葉龍頭草過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