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加拿大人

華裔加拿大人

華裔加拿大人,即加拿大籍華人(英文:Chinese Canadians,法文:Sino-Canadiens),指移民到、或出生在加拿大的華人。2005年,加拿大華裔血統的人大約有1,612,173,其中約10萬人是混血華人。華人是加拿大最大的少數裔族群,2005年占總人口的4%。2015年最新數據顯示,華人數量已達180萬,占加拿大人口數量的5%。

(右圖是華裔加拿大人代表性名人:伍冰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裔加拿大人
  • 外文名:Chinese Canadians
  • 性質:移民到、或出生在加拿大的華人
  • 人數:180萬(2015年)
  • 代表人物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陳偉群
移民歷史,早期,20世紀,二戰後,統計,語言,移民分布,教育及就業,名人,

移民歷史

早期

在現在所知加拿大的土地上,最早關於華人的記錄要追溯到1788年。英國叛變的船長James Meares從澳門僱傭了約70名華人,並將他們安頓在當時是太平洋沿岸歐洲前哨站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島的Nootka Sound。然而,關於這一群早期華人下落和可能的後裔的相關檔案和信息並沒有留下來。
1858年,一批華人移民到不列顛北美。當時多數華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些“旅居者”,他們都想在不列顛北美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到自己的故鄉。他們大部分都是來自廣東省的社會下層的農民。多數來到不列顛哥倫比亞作為普通勞工工作,僱傭者僅僅支付他們一些憑單(Voucher),因此實際上他們被勞工輸入的公司所囚制。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內部的淘金熱隨後也吸引了一大批華人來到該地區。
19世紀很多來自福建和廣東的華工幫助建設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比起非華人勞工,這些勞工更易接受歧視性的工時制度,低工資及危險的工作環境(比如開山爆破),以養活留在故鄉的家人。華工願意忍耐低工資和惡劣工作環境的行為激怒了一些非華人的勞工,他們認為華工搞亂了勞工市場。1885年華人移民法案的通過,授權加拿大政府開始向移民加拿大的華人收取人頭稅。當時華人是唯一一個被迫繳納該稅的少數族裔。

20世紀

1923年,威廉·萊昂·麥肯齊·金的聯邦自由黨政府通過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完全禁止了華人移民。華人自此成為加拿大唯一拒絕接納的族裔。接下來的25年,越來越多的排華法規得到通過,大部分工作不接受華人,因此很多華人開始了自己的餐館和洗衣店生意。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薩斯喀徹溫省安大略省,華人僱主不允許僱傭白人女工,因此大部分華人生意沒有外族裔參與。
一些加拿大籍華人在鐵路修建好後在加拿大定居。但由於政府嚴格的限制和沉重的費用,他們無法將自己的家庭帶到加拿大,甚至他們與非華人的接觸也有官方和民間的各種限制。這使得一大批唐人街和華人社區在很多城市的不良地區建立起來。
大蕭條時,華人的生活比其它加拿大人的生活要困難得多。在艾伯塔,華裔加拿大人領到的救濟金金額不到其它加拿大人的一半。由於排華法案禁止了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很多華人男性由於沒有妻子兒女在身邊,被迫獨立面對一切困難。193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華裔加拿大人的男女比例為12.4:1。為了抗議排華法案,加拿大華人每年都會在7月1日加拿大自治日時關閉店鋪,抵制這個被他們稱為“羞辱日”的節日。

二戰後

加拿大政府對於撤銷對華裔加拿大人的限制並給與他們完全公民待遇的行動十分緩慢。由於加拿大在二戰後簽署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為了不與其牴觸,加拿大政府必須廢除排華法案。1947年同年,華裔加拿大人終於獲得在聯邦選舉中投票的權利。但此後又20年,移民選擇採用記點系統,華人才獲得承認與其他申請人使用同樣的標準。
多年來,華人組織一直呼籲加拿大政府公開道歉並補償歷史上的人頭稅。2006年聯邦大選期間,保守黨領袖史蒂芬·哈珀將“向華人正式道歉”作為競選承諾之一。2006年7月22日,總理史蒂芬·哈珀在加拿大國會舉行正式道歉儀式。
很多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戰時作為難民來到加拿大。20世紀中期,大多數新華裔加拿大人來自有大學教育背景的家庭,他們現在的核心價值觀仍然注重教育。這些新移民成為人才流入(Brain gain)的一部分,部分補償了加拿大人(包括華裔)移民美國而產生的人才外流(Brain drain)。
華裔印度尼西亞人在1965年印尼排華事件中來到加拿大。從1970年代到1999年(參見: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更多的華裔印度尼西亞人在加拿大定居。
很多來自前法國殖民地越南、寮國高棉的華人在越戰後作為難民來到加拿大。由於華人族裔的淵源,這批移民與早期的華裔加拿大人關係緊密,他們主要居住在法語區魁北克。
從拉丁美洲來到加拿大的華人數量也很龐大。其中因尼加拉瓜1980年代的大地震和其索摩薩的獨裁政府而來到加拿大的人占很大比例。躲避地震和Velasco政權的華裔秘魯人和巴西人也很多。這些人主要居住在維多利亞、溫哥華蒙特婁多倫多
在1990年代中期,由於對香港主權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擔憂,一批數量可觀的富有華人從香港進入加拿大。加拿大成為他們的理想移民地原因之一在於,其投資簽證的獲得比美國要容易得多。溫哥華、列治文市和多倫多成為這些華人的主要目的地。當時僅從香港來的移民就占了當時總移民的46%。
今天,中國大陸取代香港和台灣成為華人移民最主要的來源地。
另外,極少數的華裔加拿大人從一些太平洋島嶼(斐濟, 法屬玻里尼西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來。

統計

2001年,加拿大約有25%的華人在加拿大出生。

語言

2001年,有85%的華人聲稱會使用至少一種官方語言進行交流,剩下15%則稱不會說英語或法語。在不會說官方語言的華人中,有50%在1990年代移民加拿大,22%在1980年代移民,這些移民通常年齡較大。在基本工作年齡的華人移民中,則有89%的人聲稱可以說至少一種官方語言。
根據2001年數據,漢語是繼英語和法語後第三大最常見的母語。總人口3%(約872,000)的人聲稱漢語是他們的母語,即他們從小就學習並仍能理解。加拿大華人中最常見的漢語種類是粵語,這些說粵語的人中44%來自香港,27%則出生在中國大陸的粵語區,18%為加拿大出生。第二常見的漢語種類是國語(國語),這些人85%來自中國大陸或台灣,7%為加拿大出生,2%在馬來西亞出生。

移民分布

2001年,幾乎75%的華人人口居住在多倫多或溫哥華。華人人口占溫哥華人口的17%,占多倫多人口的9%。
在2000/2001年移民到加的華人中,超過一半的人聲稱自己定居的理由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已經定居在加拿大。大約25%的人聲稱他們來到多倫多是為了職業前景,而很多人移居到溫哥華是因為氣候宜人。

教育及就業

2001年,31%的華人人口(包括加拿大出生及海外出生)擁有大學學歷,是全國水平的將近兩倍(18%)。
在基本工作年齡的華人中,20%在銷售及服務業;20%在商業、金融及行政行業;16%在自然和套用科學領域;13%在管理行業;11%在(數據)處理(Processing)、製造業和公用事業(Utilities)。
1990年代移民加拿大並且在基本工作年齡的華人群體的就業率為6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0%),很多人聲稱海外教育職業資質認可是主要問題。加拿大出生的華人男性就業率為86%,與全國水平持平。而加拿大出生的華人女性就業率(83%)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6%)。

名人

伍冰枝 第26任總督
陳偉群 花樣滑冰選手
鄒至蕙 國會下議院議員
譚耕 1963年12月出生於北京,在長沙長大,湖南大學本科畢業,1998年申請到全額獎學金進入多倫多大學留學。在多大化工及套用化學系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後他進入加拿大Chalk River國家核實驗室工作,自2009年起進入一家電力公司任何電化學部門資深科學家。2015年10月,譚耕當選為加拿大首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國會議員。
陳冠希歌手 演員
陳正飛主持人 演員
杜天皓演員
嚴禹豪演員
蔡卓妍歌手 演員
李治廷演員歌手
吳亦凡歌手 演員
趙又廷演員
張佑天歌手演員
高以翔演員
王以綸歌手 演員
彭于晏演員
馬振桓歌手
關心妍歌手
馬國明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