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美盤管蟲

華美盤管蟲

華美盤管蟲受精卵受精後一天,發育成單輪子幼生;第三天以後,幼生變態成為幼蟲著生在底質上。幼蟲著苗後的1.7個小時就會分泌石灰質棲管。在台灣南部,幼體成長約15天后就會成熟,具有生殖能力,生活史相當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華美盤管蟲
  • :動物界
  • 多毛綱
  • :多毛綱纓鰓蟲目
  • 龍介蟲科
  • :盤管蟲屬
傳入和分布,基本特徵,生態影響,

傳入和分布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定殖
遍布亞洲沿海,是中國北方主要污損生物之一,居潮間帶軟污泥中。
來源
來源不詳,無意引進,靠船底長距離傳播。
分布
中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尤其以南方高鹽港灣的數量為大。

基本特徵

華美盤管蟲身體對稱,具7胸節,殼蓋兩層,均黃色。幾丁質漏斗狀,下層漏斗緣有40個~50個鋸齒,上層殼冠有24個~30個刺瓣,大小形狀相同。殼管白色,厚,互相不規則盤繞,最長約40毫米,寬3毫米,具100餘剛節。是中國北方主要污損生物之一,居潮間帶軟污泥中。

生態影響

(ECOSYSTEM)
華美盤管蟲多附於貝類、珊瑚、海藻葉片、岩石、船隻、碼頭或其它硬物上。是中國北方長期停靠碼頭的船底上的優勢種,在中國南北內灣海域極為常見,是世界性的重要污損生物,而且危害貝類養殖,可使牡蠣大量減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