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沒有秘密:華為如何探索和堅守常識》是2013年12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春波。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華為沒有秘密:華為如何探索和堅守常識》為作者吳春波研究華為成功模式的文章結集,並附大量未公開的**手背景資料。作者擔任華為管理顧問近20年,試圖從多個層面和多個視角對華為的機制與活力、成長模式、創新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文化進行研究,為關注華為的企業及企業家及研究者提供一種新的研究成果。
《華為沒有秘密:華為如何探索和堅守常識》作者系華為資深管理顧問,親歷華為成長近20年,精選30餘萬字研究成果精華,解讀華為經營哲學與成長邏輯。
華為沒有秘密,任正非沒有密碼。
企業成長不需要秘密,要的是探索、敬畏、遵從和堅守常識。
華為沒有秘密,任正非沒有密碼。
企業成長不需要秘密,要的是探索、敬畏、遵從和堅守常識。
作者簡介
吳春波,山東萊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自1995年起任華為公司高級管理顧問至今。
媒體推薦
吳春波教授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走出象牙塔的學者,以十八年之久追隨一家企業從弱小到國際化的成長曆程,可以想見,其對華為的透視之深,這本專著即是其結晶之作。
——田濤 華為公司顧問,《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作者之一
春波教授是“人大六君子”中跟蹤服務華為時間最長的人,他對華為成長史的記錄和解讀,有道有術,骨肉豐滿,是華為成長不可多得的真實檔案,必將成為企業界學習華為之經典讀本。
——牛文文 《創業家》雜誌社社長
十八年的堅守,值得稱道。十八年的研究,值得推薦。
——彭劍鋒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董事長
——田濤 華為公司顧問,《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作者之一
春波教授是“人大六君子”中跟蹤服務華為時間最長的人,他對華為成長史的記錄和解讀,有道有術,骨肉豐滿,是華為成長不可多得的真實檔案,必將成為企業界學習華為之經典讀本。
——牛文文 《創業家》雜誌社社長
十八年的堅守,值得稱道。十八年的研究,值得推薦。
——彭劍鋒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董事長
圖書目錄
自序 跟著走的旁觀者
第一部分 成長與創新
華為沒有秘密,任正非沒有密碼
華為:均衡發展模式的成功
誰能複製華為?
華為的冬天到了嗎?
感受日本企業的寒冬
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與華為的成長邏輯
華為的管理創新邏輯
制度的力量
下一個倒下的不會是華為
第二部分 管理與機制
管理才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在於充滿活力的內部機制
企業創新:不僅僅是一種理念
靜水潛流與華為國際化
警惕成功後的失敗——保持警覺,持續改善
如何管理知識型員工
均衡: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命題
活下去,是企業的硬道理
叢林與農場:市場經濟的鐵則
新經濟並沒有改變舊規則
以內部規則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
領導者的成功之道
簡單的企業
第三部分 狼性與活力
人才與人材
人力資源價值鏈管理
全力創造價值,科學評價價值,合理分配價值
從華為的管理實踐看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為什麼績效主義專毀索尼?
績效管理:促進優勝劣汰
如何制定關鍵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還有比選育用留更重要的
幹部管理的里程碑
華為的素質模型實踐
華為的任職資格管理體系與實踐
構建有活力的薪酬體系
員工持股計畫:為火車頭加滿油
員工持股計畫的理念與實施
團隊運作與團隊管理
第四部分 文化與夢想
華為核心價值觀:在變與不變中升華
構建華為公司的高績效文化
相互的承諾,共同的契約
由《鞍鋼憲法》所想到的
企業文化:如何將理念變為實踐
感動“千手觀音”
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華為人
聚焦工作
啟動知覺,拒絕麻木
《基本法》嬗變的緣由及挑戰
對兩個企業文化問題的思辨
關注企業公民
關於華為核心價值觀的對話
第五部分 近觀與遠思
任正非:鐵軍的領袖,自古以來都十分愛兵
4.28 郵件:我在現場
從任正非的兩個“不要忘了”,看華為的企業文化
任正非:在思考中度過華為的二十年成人禮
任正非的謙卑與霸氣
站在富士康門口
沒變的任正非
企業家的變與不變
不敢寫書
華為的內部更開放
華為地震:鬼哄鬼的鬧劇
領略任正非的演講魅力
沉痛哀悼李寧女士
2009 年華為十大管理流行詞
保持對過度創新的警惕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人在旅途
關於《華為沒有秘密,任正非沒有密碼》的題外話
在飛機上感受企業文化
構築華為的都江堰
任正非管理名言
華為思科之爭背後的華為
附錄
華為大事記
任正非文章、講話年表
第一部分 成長與創新
華為沒有秘密,任正非沒有密碼
華為:均衡發展模式的成功
誰能複製華為?
華為的冬天到了嗎?
感受日本企業的寒冬
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與華為的成長邏輯
華為的管理創新邏輯
制度的力量
下一個倒下的不會是華為
第二部分 管理與機制
管理才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在於充滿活力的內部機制
企業創新:不僅僅是一種理念
靜水潛流與華為國際化
警惕成功後的失敗——保持警覺,持續改善
如何管理知識型員工
均衡: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命題
活下去,是企業的硬道理
叢林與農場:市場經濟的鐵則
新經濟並沒有改變舊規則
以內部規則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
領導者的成功之道
簡單的企業
第三部分 狼性與活力
人才與人材
人力資源價值鏈管理
全力創造價值,科學評價價值,合理分配價值
從華為的管理實踐看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為什麼績效主義專毀索尼?
績效管理:促進優勝劣汰
如何制定關鍵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還有比選育用留更重要的
幹部管理的里程碑
華為的素質模型實踐
華為的任職資格管理體系與實踐
構建有活力的薪酬體系
員工持股計畫:為火車頭加滿油
員工持股計畫的理念與實施
團隊運作與團隊管理
第四部分 文化與夢想
華為核心價值觀:在變與不變中升華
構建華為公司的高績效文化
相互的承諾,共同的契約
由《鞍鋼憲法》所想到的
企業文化:如何將理念變為實踐
感動“千手觀音”
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華為人
聚焦工作
啟動知覺,拒絕麻木
《基本法》嬗變的緣由及挑戰
對兩個企業文化問題的思辨
關注企業公民
關於華為核心價值觀的對話
第五部分 近觀與遠思
任正非:鐵軍的領袖,自古以來都十分愛兵
4.28 郵件:我在現場
從任正非的兩個“不要忘了”,看華為的企業文化
任正非:在思考中度過華為的二十年成人禮
任正非的謙卑與霸氣
站在富士康門口
沒變的任正非
企業家的變與不變
不敢寫書
華為的內部更開放
華為地震:鬼哄鬼的鬧劇
領略任正非的演講魅力
沉痛哀悼李寧女士
2009 年華為十大管理流行詞
保持對過度創新的警惕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人在旅途
關於《華為沒有秘密,任正非沒有密碼》的題外話
在飛機上感受企業文化
構築華為的都江堰
任正非管理名言
華為思科之爭背後的華為
附錄
華為大事記
任正非文章、講話年表
前言
跟著走的旁觀者
這不是一本著作,確切地說,這是一本旁觀者的觀察記錄,匯集的是筆者對一家公司的觀察、記錄、心得、感悟、思考與體驗。
1995年12月,筆者第一次以諮詢者的身份,與華為結緣,轉眼已經18個年頭了。當年的華為,有1 200名員工,銷售額為15億人民幣,是一家為活下來而苦苦掙扎的小公司,與那些聲名顯赫的大公司相比,華為如同一棵柔弱的小草。第一次進入華為,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只有兩點:其一是老闆非常有個性,與深圳的那些老闆們不一樣;其二是華為的員工年輕,公司像個大學校園。回頭來看,一個教書匠能夠與一個世界級的中國高科技公司產生交集,或許是命中注定,或許是運氣好,但這種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華為改變了大家的人生道路。
在早期,作為管理顧問,筆者在華為還能有指點江山或者說指手畫腳的感覺,畢竟當年華為的管理處於“亂中求治”的建構階段,沒有能力也沒有覺悟進行系統的管理體系的建設。隨著公司的高速發展,華為在“治中求亂”中構建了經營與管理的均衡體系,當年的良好感覺也逐漸消失。筆者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的是一位偉人的女兒問其父親:在長征時您乾什麼了?偉人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回答:“跟著走。”復問:光走嗎?回答:“有時候也騎牲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自稱“旁觀者”,並著有以此為書名的自傳。對於偉人和管理大師,筆者只能望其項背,不敢與其齊肩。在華為的十幾年,筆者對個人的角色定位,其實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跟著走”的“旁觀者”。與華為一路同行,邊走邊看,邊看邊思,有點兒心得,有點兒感悟,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這本書。
感謝命運的垂青,感謝任正非先生的認可,感謝華為的平台,讓筆者能夠零距離地與一家公司共同走過十餘年,能夠近距離地觀察一家公司由弱到強的痛苦的成長過程。作為親歷者,筆者見證了華為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風風雨雨,也目睹了華為成長路上的那些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市場部大辭職,《基本法》,“先僵化、後最佳化、再固化”的世界級管理體系的引進,NVQ(國家職業資格)任職資格管理體系、IPD(集成產品開發)、ISC(集成供應鏈)、IFC(國際金融中心),與思科之爭,“從泥坑裡爬起來的就是聖人”,集體降薪,自主創業,7 000人集體辭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太平洋”,輪值CEO(執行長),美國國會調查,呼喚炮火,等等;筆者還經歷過“華為的冬天”,感受過“北國之春”,目睹過“一江春水向東流”,憂思過“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華為自小到大,一直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的經營哲學和成長邏輯,經過25年的努力,華為成為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中國力量,這自然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大量的學者及出版物都在執著地從不同的角度探索並研究華為及任正非成功的秘密、基因、密碼、秘訣、秘籍、真經和關鍵要素。在早期,本人也懷有如此的預期。但很遺憾,筆者至今都沒有找到華為成功的所謂秘密,或許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說筆者對華為有什麼重大發現的話,那就是“常識”,即對企業成長和經營管理常識的探索,對常識的遵從、敬畏和堅守。據此,《華為沒有秘密》才得以問世。這一書名,可能不合時宜,也可能會讓讀者失望,但作為一個長期近距離的旁觀者和零距離的參與者,筆者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一個沒有秘密的華為。華為真的沒有秘密!
經歷過華為由一棵弱不禁風的小草,成長為企業叢林中的一棵大樹,是一種幸運。如果不能記錄這棵大樹的成長年輪,則是暴殄天物式的浪費。哲人言: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在華為的大樹下,作為一個蹩腳的畫工,忙裡偷閒地炮製點兒灰色的理論,已成為一種習慣和生活方式。筆者文科生一個,不懂技術,至今對華為高深的通信技術仍一知半解,所謂的管理學專業也是半路出家,似懂非懂。因此,筆者的觀察與思考聚焦於企業的成長、企業人和對人的管理。具體而言,在華為,筆者關注的重點是企業成長、企業成長中的人、機制與制度、管理之道與管理之術。於是,就有了“成長與創新”、“管理與機制”、“狼性與活力”、“文化與夢想”和“近觀與遠思”等5個部分。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高遠的視野,更缺乏博大精深的知識,這些文章只不過是對華為原汁原味的記錄和點滴零碎的思考。如本人的微博所言:“寫作本書,猶如窯工。把華為的思想與實踐材料掰開了,揉碎了,去粗取精,串聯併合,鈎心鬥角,勾畫描述,懷著工匠的職守、敬畏、虔誠、平靜、理性的心態,經制坯、陰乾、素燒、上釉、炮製而成。此器物,屬民窯。而非汝、官、哥、定、鈞五大官窯,非御製,亦非官監民制。”“不說教,不搬弄,不賣弄,不媚俗,不江湖,不扒糞,不預設前提,不討巧,不剪刀,不漿糊,不敷衍,不放棄,不繞道。”如果這些思考能夠對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帶來一點兒啟發,或者帶來一點兒思考的線索,就足夠了。
書中的文章,有的作為學術研究論文公開發表過,有的發表在華為內部刊物上,還有的只是自娛其樂式的即興寫作。這些文章時間跨度達18年,涉及華為成長與發展的各個階段,因此,必定有其歷史局限性。為了呈現華為成長的滄桑感,也為了尊重和記錄歷史,筆者沒有對書中的文章進行修飾,因此,其中必有謬誤、偏見、錯誤與不妥之處。此外,書中的文章也橫跨筆者不同的年齡段,從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再到知天命之年,尤其是早期的文章,現在看來有點兒年少的張狂和非理性,敬請讀者諒解。
因為不再想寫個後記了,所以把該在後記里寫的致謝詞一併寫下。首先感謝任正非先生,感謝您對本人的開放、寬容和灰度;感謝華為人,感謝華為的高層領導,感謝的內容恕不一一列出;感謝華為,感謝五位人稱為“君子”的彭劍鋒教授、包政教授、黃衛偉教授、楊杜教授、孫健敏教授,感謝田濤先生、陳培根先生、牛文文先生;感謝本書編輯沈家樂女士。真誠地感謝!
是為序。
2013年10月4日
於求是樓
這不是一本著作,確切地說,這是一本旁觀者的觀察記錄,匯集的是筆者對一家公司的觀察、記錄、心得、感悟、思考與體驗。
1995年12月,筆者第一次以諮詢者的身份,與華為結緣,轉眼已經18個年頭了。當年的華為,有1 200名員工,銷售額為15億人民幣,是一家為活下來而苦苦掙扎的小公司,與那些聲名顯赫的大公司相比,華為如同一棵柔弱的小草。第一次進入華為,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只有兩點:其一是老闆非常有個性,與深圳的那些老闆們不一樣;其二是華為的員工年輕,公司像個大學校園。回頭來看,一個教書匠能夠與一個世界級的中國高科技公司產生交集,或許是命中注定,或許是運氣好,但這種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華為改變了大家的人生道路。
在早期,作為管理顧問,筆者在華為還能有指點江山或者說指手畫腳的感覺,畢竟當年華為的管理處於“亂中求治”的建構階段,沒有能力也沒有覺悟進行系統的管理體系的建設。隨著公司的高速發展,華為在“治中求亂”中構建了經營與管理的均衡體系,當年的良好感覺也逐漸消失。筆者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的是一位偉人的女兒問其父親:在長征時您乾什麼了?偉人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回答:“跟著走。”復問:光走嗎?回答:“有時候也騎牲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自稱“旁觀者”,並著有以此為書名的自傳。對於偉人和管理大師,筆者只能望其項背,不敢與其齊肩。在華為的十幾年,筆者對個人的角色定位,其實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跟著走”的“旁觀者”。與華為一路同行,邊走邊看,邊看邊思,有點兒心得,有點兒感悟,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這本書。
感謝命運的垂青,感謝任正非先生的認可,感謝華為的平台,讓筆者能夠零距離地與一家公司共同走過十餘年,能夠近距離地觀察一家公司由弱到強的痛苦的成長過程。作為親歷者,筆者見證了華為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風風雨雨,也目睹了華為成長路上的那些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市場部大辭職,《基本法》,“先僵化、後最佳化、再固化”的世界級管理體系的引進,NVQ(國家職業資格)任職資格管理體系、IPD(集成產品開發)、ISC(集成供應鏈)、IFC(國際金融中心),與思科之爭,“從泥坑裡爬起來的就是聖人”,集體降薪,自主創業,7 000人集體辭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太平洋”,輪值CEO(執行長),美國國會調查,呼喚炮火,等等;筆者還經歷過“華為的冬天”,感受過“北國之春”,目睹過“一江春水向東流”,憂思過“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華為自小到大,一直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的經營哲學和成長邏輯,經過25年的努力,華為成為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中國力量,這自然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大量的學者及出版物都在執著地從不同的角度探索並研究華為及任正非成功的秘密、基因、密碼、秘訣、秘籍、真經和關鍵要素。在早期,本人也懷有如此的預期。但很遺憾,筆者至今都沒有找到華為成功的所謂秘密,或許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說筆者對華為有什麼重大發現的話,那就是“常識”,即對企業成長和經營管理常識的探索,對常識的遵從、敬畏和堅守。據此,《華為沒有秘密》才得以問世。這一書名,可能不合時宜,也可能會讓讀者失望,但作為一個長期近距離的旁觀者和零距離的參與者,筆者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一個沒有秘密的華為。華為真的沒有秘密!
經歷過華為由一棵弱不禁風的小草,成長為企業叢林中的一棵大樹,是一種幸運。如果不能記錄這棵大樹的成長年輪,則是暴殄天物式的浪費。哲人言: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在華為的大樹下,作為一個蹩腳的畫工,忙裡偷閒地炮製點兒灰色的理論,已成為一種習慣和生活方式。筆者文科生一個,不懂技術,至今對華為高深的通信技術仍一知半解,所謂的管理學專業也是半路出家,似懂非懂。因此,筆者的觀察與思考聚焦於企業的成長、企業人和對人的管理。具體而言,在華為,筆者關注的重點是企業成長、企業成長中的人、機制與制度、管理之道與管理之術。於是,就有了“成長與創新”、“管理與機制”、“狼性與活力”、“文化與夢想”和“近觀與遠思”等5個部分。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高遠的視野,更缺乏博大精深的知識,這些文章只不過是對華為原汁原味的記錄和點滴零碎的思考。如本人的微博所言:“寫作本書,猶如窯工。把華為的思想與實踐材料掰開了,揉碎了,去粗取精,串聯併合,鈎心鬥角,勾畫描述,懷著工匠的職守、敬畏、虔誠、平靜、理性的心態,經制坯、陰乾、素燒、上釉、炮製而成。此器物,屬民窯。而非汝、官、哥、定、鈞五大官窯,非御製,亦非官監民制。”“不說教,不搬弄,不賣弄,不媚俗,不江湖,不扒糞,不預設前提,不討巧,不剪刀,不漿糊,不敷衍,不放棄,不繞道。”如果這些思考能夠對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帶來一點兒啟發,或者帶來一點兒思考的線索,就足夠了。
書中的文章,有的作為學術研究論文公開發表過,有的發表在華為內部刊物上,還有的只是自娛其樂式的即興寫作。這些文章時間跨度達18年,涉及華為成長與發展的各個階段,因此,必定有其歷史局限性。為了呈現華為成長的滄桑感,也為了尊重和記錄歷史,筆者沒有對書中的文章進行修飾,因此,其中必有謬誤、偏見、錯誤與不妥之處。此外,書中的文章也橫跨筆者不同的年齡段,從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再到知天命之年,尤其是早期的文章,現在看來有點兒年少的張狂和非理性,敬請讀者諒解。
因為不再想寫個後記了,所以把該在後記里寫的致謝詞一併寫下。首先感謝任正非先生,感謝您對本人的開放、寬容和灰度;感謝華為人,感謝華為的高層領導,感謝的內容恕不一一列出;感謝華為,感謝五位人稱為“君子”的彭劍鋒教授、包政教授、黃衛偉教授、楊杜教授、孫健敏教授,感謝田濤先生、陳培根先生、牛文文先生;感謝本書編輯沈家樂女士。真誠地感謝!
是為序。
2013年10月4日
於求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