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漂是一個漢語辭彙,意思是指在中國生活或工作的外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漂
- 釋義:在中國生活或工作的外國人
- 著名華漂:白求恩、大山等
- 最早的華漂:投資的外商和幫助中國建設的專家
釋義,來歷,外國人來到中國,早期的處理方式,最早的華漂,政策變革,歷史,現狀,華漂政策大事記,白求恩,大山,
釋義
華漂,是在中國生活或工作的外國人的戲謔性說法。
來歷
外國人來到中國
一個神秘的東方國度——這是很多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除了文化差異外,長期以來的閉國政策是導致這種印象的重要原因。中國開放政策伊始,外國人就開始陸續走進這個東方國家。技術人員、學生、商人、旅行者,他們遊歷中國的土地,在他們的注視下,這個國家也愈加開放和自信。
幾十年以後,有些事實,看起來像一種虛幻。傅高義在他的《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書中,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對待外國人的政策。“在廣州的大部分外國人已經離開,大多數在1949年後留下來的外國人懷有一種更為理想主義的堅持,他們是傳教士、教育工作者、福利工作者。
早期的處理方式
韓戰期間,政府最後堅定了決心,要解決如何處理外國人的問題。廣州首先在影響公共安全的地區,沒收外國人的無線電接收器和武器。不久後,1951年1月,100家左右和外國有聯繫的文化、福利和宗教組織受到調查,其官員和成員被編出名錄,其活動受到監督。”能走的,都走了。少數人堅持留在中國。他們多數在1949年前便已來到中國,帶著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把自己認同為“中國人”,從此生活在這個國度。上世紀70年代前,3萬多名幫助中國建設156個工業項目的前蘇聯專家,得到中國人的尊敬和禮遇。不過,這扇有限開放的溝通之門,也在1961年中蘇關係破裂後關閉。擁有3000多張床位、專門接待外國人居住的友誼賓館,“文革”期間只住了三十幾個人。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以獨立自主的自信心,將“外國人”這個自鴉片戰爭以來就給中國人帶來噩夢的群體,拒之門外。為了堅持對中國的研究,美國費正清研究中心教授傅高義只能“隔岸觀火”。他住在香港,通過特殊渠道訂閱大陸出版的所有報紙,從這些公開的訊息中,他發掘出大量資料,寫成既有學術價值,又通俗易讀的《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書,留下那個時代的印記和觀察。
最早的華漂
改革開放後最早來中國的外國人,絕大部分是來華投資的外商和我們請來幫助中國建設的專家,一般人要來中國仍然十分困難。”原外國專家局副局長陳陽進說。1980年,陳陽進被調到剛剛恢復的外專局工作,這是一個專門負責引進國外專家的政府機構。“最初的重點是語言老師,我們一年1300多個名額,八成到九成都是外語專家。”陳陽進說,英語、德語和日語是重點。這些通過老教授介紹或者國際中介組織尋找到的老師,被分配到北外、上外、國際廣播電台等部門,培養中國急需的外語人才。他們一個月的工資在 2000元左右,一半兒用人民幣支付,另一半兒是美元。“比他們在美國的收入要低一些,但大大高於中國人的收入水平。願意來的,一般都是對中國感興趣的人。”陳陽進說。安全是個被特別關注的問題。“我們專門制定了外國專家安全保衛工作30條,沒有中國人的陪同,外國專家不能到處亂走”。
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自由的行走,對於上世紀80年代初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來說,是一個不太可能的奢望。中國還在經歷“文革”的時候,英國人威廉就有了一個關於長城的夢想。1967年,還在英國一個小鎮讀國中的他在地圖上第一次看到中國。“長城就橫亘在它的北部,在地圖上我看到長城的起點和終點。我夢想著有一天能騎著腳踏車,從一頭到另一頭”。這個夢想後來變成了現實。1986年夏天,威廉辭去工作,來到中國。帶著很少的行李,他從山海關出發,準備徒步走到嘉峪關,實現他幼年時的夢想。這7000多公里的路程,讓威廉感到了作為一個外國人的劣勢。他最大的麻煩,不是複雜的天氣狀況,也不是資金不足,而是沒有通行證——當時,長城沿途有些地區不對外國人開放,外國人需持相關部門開具的通行證才能通過。第一次的徒步長城計畫,以失敗告終。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外國人在北京的活動範圍僅限於“40里圈”內。“40里圈”就是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方圓40華里的範圍,其他地方,外國人不得進入。此時,已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開放的步伐緊緊催促著中國內在體制的變遷。
政策變革
歷史
1985年,中國第一部對外國人入境進行規範的政府規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頒布,中國244個地區正式對外國人開放。曾經耀眼地佇立在北京主要路段的“未經允許,外國人不得穿越”的中英文標牌,也在北京市區範圍內被摘除,只在遠郊區縣保留了100多塊警示牌。
上世紀80年代末,年均來中國旅遊的遊客已經達到1.3萬,他們的行程,由專門接待外國遊客的國際旅行社安排。如果遊客到煙臺旅行,他們將在市區停留8個小時,參觀煙臺博物館、毓璜頂公園等景區。這已是最大的尺度。被安排參觀的家庭,都經過了精心挑選,“連居民家的桌椅、茶杯、糖果點心都是精心準備的,負責接待的居民家門口都貼上了編號,客人分兩組,一組十幾人,配上翻譯,走進家中參觀,跟老百姓聊家常。”
1995年,北京在郊區的100多塊“限外牌”也被摘除,北京基本對外國人全部開放,他們可以騎著腳踏車或開車到郊區遊玩。
2005年,中國對外國人開放的縣市已經增加到2650個,全國只有不到8%的地區未對外開放。更多老外旅行者選擇背起行囊,成為一名驢友,他們發現並欣賞的麗江、陽朔,成為中國最熱的旅遊景點。已經在中國生活20餘年的威廉·林賽,早已無數次走過中國的長城沿線。他還娶了個美麗的中國老婆,生了兩個可愛的兒子。此外,他還成立了長城保護組織,自費號召大家撿拾長城上的垃圾,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外籍長城保護人士。2003年以前,所有來中國的外國人,都只能住在專家樓、使館區或者專門的涉外賓館裡。建成於1954年、坐落於北京三環邊上的友誼賓館,一度是來中國的外國人惟一的落腳地。
上世紀80年代引進專家多的時候,接待專家的人員要半夜到友誼賓館排隊,要不根本沒有床位。為了解決外國專家的住宿問題,我們又建了一些涉外賓館,有外國專家接待任務的單位,也大都建了專家樓,這些樓房的建設標準由外專局統一規定,略高於中國人的居住水平。
現狀
如今,在北京,一些外國人集中居住的小區,已成為北京新的特色文化。在韓國人聚居的望京新城,一位物業公司管理人員統計了他管理的19棟樓的出租情況:50%的房子用於出租,韓國人約占租戶的60%。在這個小區里,商店和飯館的招牌都有中韓兩種語言,“招店員一名,要求通韓語”的招聘啟事貼在一家商店的門口。選擇的自由,讓更多的外國人在中國生活得自在、舒服。
華漂政策大事記
1985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對外國人永久居留問題作了規定。當年起,北京開始摘除“禁行牌”。
1986年中國第一個外籍廠長、原湖北武漢柴油機廠廠長德國專家格里西先生成為中國第一個被授予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
2003年北京取消了外國人定點住宿的限制,外國人在北京可以自由選擇住宿地點,甚至可以住在居民家裡。
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標誌著中國“綠卡”制度正式實施。
2006年入出境外國人已經達到了4424萬人次,較2001年的2239萬人次增長了97.6%。中國每年僅邀請來華的海外專家就超過44萬人次,在華就業的外國人超過6萬人,外國人每周在華投資額就達10億美元。
白求恩
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3月3日生於加拿大安達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一個牧師家庭。青年時代,當過輪船侍者、伐木工、國小教員、記者。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曾在歐美一些國家觀摩、實習,在英國和加拿大擔任過上尉軍醫、外科主任。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他的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他於1936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鬥爭。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
大山
大山,著名雙語節目主持人。1988年到北京大學留學。 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國際友人。《人民日報海外版》曾評價:“大山雖然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過去,中國的觀眾對大山的角色定位很簡單:大山是一個中國話說得非常好、會用地道北京話的“洋笑星”。但是大山的事業並不僅僅是在舞台上逗樂,而是在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為中西方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樑。大山所從事的工作涉足文化、教育、商貿、公益等各領域。在中國的20年裡,大山逐漸發展成為一位全方位的中外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