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紗廠

華泰紗廠

華泰紗廠是泰州工業史上的老字號工廠,是號稱“三泰”的三家老廠之一。1944年籌建,1945年投產,經過幾番風雨,幾度挫折,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關懷和支持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發展成為擁有52692枚紗錠、8740枚線錠、32台精梳機、2000頭氣流紡的中型棉紡廠,在省內棉紡行業有較高的知名度,是全市工業的產值、利稅大戶,為泰州市經濟騰飛作過很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華泰紗廠
  • 籌建:1944年
  • 投產:1945年
  • 品牌:號稱“三泰”的三家老廠之一
集資創業,歷經艱辛,新的起點,調整提高,

集資創業

1943年秋,在上海大同大學就讀的王石琴與同鄉高堯常在上海見面。由於高堯之妻與上海開明書店董事傅耕莘之妻是同學,因此高堯與傅耕莘相識並成為好友。傅耕莘在上海某貿易商行也有股份,有意在他的故鄉興辦紡織廠,同時準備到蘇北買棉花,因高堯系畢業於南通紡院,便請他幫助設計建廠。高堯與王石琴商量,最好能爭取傅耕莘將紗廠辦到泰州。經王石琴多方奔走,四處聯繫,高堯從中促成,終於使傅先生下決心在泰州辦廠。
王石琴王石琴
1944年夏,成立了傅耕莘、高堯、丁山桂、王石琴等人參加的發起人會議,確定分塊集資集股,上海方面股金占70%,由傅耕莘聯繫牽頭;泰州方面股金占30%,由王石琴負責籌股。1945年初籌集3000萬元(偽中儲券),每股100元。上海榮豐紗廠老闆章榮初、總經理韓志明出資1000萬元(以機器折舊),其昌錢莊(背景是上海國貨銀行)經理丁山桂與上海開明書店傅耕莘合資1000萬元;泰州方面由同福、天福、天成泰三大綢布店及大德糧 行等大商店老闆儲子安、吳惠春、胡季梅、欒心齋、戈秉直、鄧寅生等合資1000萬元,王石琴、高堯各出資大米100擔。
1945年8月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成立,由丁山桂任董事長、傅耕莘、高質君、韓志明、封雨蒼等為常務董事。董事會聘請傅耕莘為總經理,在上海設總管理處,在泰州設事務所(坡子街28號),高堯任廠長。王石琴為了籌建華泰紗廠,不顧耽誤大學學業,毅然休學一年,參加負責建廠工作,並任華泰紗廠總務主任,事無巨細,日夜操勞。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工廠終於在1945年8月16日投產。初期的生產設備有3台細紗機(1176綻)、1台清花機、4台梳棉機、2台粗紗機、1台小色機、三台柴油發電機。廠址在南門外原濟泰當典內,119名職工,生產21s花塔牌棉紗,月產量僅為50到60件左右。

歷經艱辛

1948年,泰州還處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時局不穩,國民黨節節敗退,市面物價飛漲,工廠資金短缺。此時,上海方面的股東,擬遷廠至鎮江,時任華泰事務所主任的王石琴積極聯繫職工代表趙蘭汀、韓忠詔、袁茂華、孫步衢(工會主席)等人上書董事會,剖析遷廠之利弊,據理力爭反對遷廠,終於說服董事會將華泰紗廠留在泰州。1949年1月,泰州解放。同年夏,公司因巨額虧損瀕臨倒閉,章榮初、韓志明提出要退股,要不就由其獨資辦廠。後開會決定,公司與上海榮豐紗廠簽訂協定書,以220件棉紗的代價將華泰股份有限公司全盤轉讓給上海榮豐紗廠,更名為華泰豐記紡織廠。榮豐紗廠派章定甫(原採購部主任,後任縣級泰州市政協副主席)、莊仲明(工程師)、沈伯森來廠主持工作。同時,泰州市委、市政府亦派出董啟明等人組成工作組進駐紗廠,培養和吸收了積極分子入黨,建立了以董啟明為書記、錢宏根為副書記的中共華泰豐記紡織廠支部委員會,以孫步衢為主席的工會委員會。1949年11月1日,工廠重新開工,恢復生產。

新的起點

1949年冬至1950年初,上海榮豐紗廠指派負責基建的人員和工程師多次來泰勘察,準備擴大生產規模。在泰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決定將工廠由南門遷至破橋東萬字會,生產規模擴大到4080枚紗錠。新廠於1950年8月建成投產。在華泰遷廠擴建過程中,章定甫、王石琴發揮了積極作用。當時的華泰經理章定甫是一位好學、敬業、對工廠盡心盡力的人。他14歲就離鄉背井到上海當學徒,只有國小文化程度。為了謀求生計,追求知識,他白天工作,晚上讀夜校。由於刻苦勤奮,掌握了英語和日語兩門外國語言,熟諳企業管理,並精通會計業務。1950年3月工廠資金緊張時,章定甫去上海求援,獨自一人攜帶7000元現金返泰,經鎮江過江到六圩,到泰州的班車已開,只好先乘車到揚州,再由揚州徒步頂著濛濛細雨,連夜回到工廠,幹部、職工甚為感動。
1950年11月8日成立華泰豐記紡織廠勞資協商會,決定補發工資、年終獎,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一周休息一天,提高了工人勞動積極性。由於缺乏流動資金,市政府以調撥棉花維持工廠生產。1951年6月又獲銀行貸款10萬元,使全部紗綻得以投入運行。1952年工廠扭虧為盈,實現利潤0.49萬元,以後連年上升,職工201人。華泰紗廠從此走上了發展之路。
1951年7月泰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龔松柏兼任華泰豐記紡織廠支部書記。市委同時選派李增壽、高潔、潘積文等組成工作組進廠,著手引導資方走公私合營道路。經韓志明(上海榮豐紗廠老總,章榮初已去世)、章定甫申請泰州人民政府和蘇北工商處批准,1951年11月成立了以王石琴為主任、龔松柏為副主任的公私合營籌委會,此舉為江蘇第一家,全國第八家。1951年11月15日在福音堂召開慶祝大會,市長顧維漢在會上宣布:龔松柏兼任廠長、章定甫任副廠長,工廠更名為公私合營華泰紗廠。
1952年泰州開展“三反”、“五反”運動時,華泰被泰州市人民政府評為完全守法戶。
1953年7月8日,公私合營華泰紗廠成立董事會,上海榮豐紗廠總經理韓志明任董事長、章定甫任經理。董事會請求泰州市人民政府進行清產和資產估價工作,明確公私股的比例關係,結果估價總值為人民幣64.5萬元,公股21.5萬元,占三分之一,私股43萬元,占三分之二。1953年7月,經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陳雲批准,正式頒發公私合營執照,更名為公私合營華泰紗廠有限公司,1953年,全廠職工236人,生產棉紗2744件,實現利潤5萬餘元。黨和政府充分肯定企業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章定甫先後擔任市工商聯副主委、省工商聯執委,列席了1957年2月召開的最高國務會議擴大會議,親耳聆聽了毛主席的講話。
1958年,省紡織工業廳安排從南京紗廠調6000紗錠到華泰,使其具備1萬枚紗錠的生產規模。上海榮豐紗廠總經理韓志明深明大義,決定放棄定息。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榮豐轉為地方國營上海第三十一棉紡織廠,同時徵得上海市政府同意後,由章定甫報請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將公私合營華泰紗廠改為地方國營華泰紗廠。1958年實現產值277.34萬元(不變價),產量3618.35件,利潤12.24萬元。

調整提高

在三年全國經濟困難時期,由於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棉花生產銳減,在缺乏原料的情況下,華泰紗廠被迫緊縮生產,職工減少了53%。1961年,全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部分工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華泰紗廠的領導面對不利形勢並沒有消極退縮,而是想方設法從外地調撥設備,以壯大自身。當得知上海郊縣有一萬紗綻設備停產閒置的訊息後,泰州工業局的領導通過王石琴找到高堯幫助聯繫,在各方面努力下,上海紡織局終於同意,將這部分設備調給泰州。到1964年,華泰紗廠形成了二萬紗錠的生產規模。
“文化大革命”中,華泰又受挫折,1968年虧損8.39萬元。
在七十年代中後期,隨著全國形勢的好轉,華泰的生產秩序逐步走上正軌。工廠通過數年的挖潛、改造和更新、擴建,生產規模逐步擴大,招收新工人、增加生產,到1975年,紗綻數量達51208枚,當年生產棉紗22941件,其中三合一化纖混紡紗365.5件,完成利潤29.22萬元。1975年華泰更名為泰州紡織廠。
九十年代末,進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進入新世紀後,工廠資產轉讓給靖江裕綸紡織有限公司,更名為泰州裕泰紡織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