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城結集

佛陀入滅後二百多年,是阿育王的時代,大乘菩薩道思想在這時候也已經出現。阿育王虔誠奉佛,以正法治國,在各地廣建堂塔、伽藍,鼎力護持佛教僧團。然而當時有許多附佛外道並未正式受戒,就自稱是佛教的比丘,混跡在僧團中,他們就是所謂的“賊住比丘”。這些賊住比丘往往輕忽戒律,超出僧團教制的規範,對教法教義經常提出不同的解釋,因此產生許多紛爭,甚至導致僧團無法和合布薩,長達七年之久。阿育王擔心賊住比丘破壞僧團,敕令將邪見、破戒之徒全部擯出,不許混住。同時,為了確定正確的教制教法,便在首都華氏城舉行第三次結集

在阿育王親自召集,目犍連子帝須上座主持下,共有一千名精通三藏的高僧參加結集大會。目犍連子帝須蒐集二百餘條異端邪說,由大眾共同討論,加以批判,斥為謬論異說,並將諸派異說的批判編定匯集成為一部《論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氏城結集
  • 時代:阿育王
  • 廣建:堂塔、伽藍,鼎力護持佛教僧團
  • 書籍:《論事》
雛型,基本主張,

雛型

與前兩次結集一樣,第三次結集也對三藏進行整體會誦與重新確認的工作,至此,經藏律藏可說全部結集完成,論藏也初步形成。由於《論事》主要是針對教法教義不同解釋的批判和厘定,成為後來所有“論藏”(梵 abhidharma-pitaka)的淵源,因此被視為一切“論母”(梵 matrka,摩呾理迦)的雛型。

基本主張

《論事》是錫蘭大寺派所傳,是評破各部派異說的著作,共有二十三品二百十七論,每品之末都附有“攝頌”。基本主張有:
過去法與未來法沒有實體,只承認現在法為實有。
並非一切法皆為實有。
四諦可以藉由現觀而頓悟證得。
不承認“中有”的存在。
證得阿羅漢果位,必能不退轉。
不承認有真實的補特伽羅(梵 pudgala,包括個人、自我等義)存在。
佛與二乘的修道有所不同。
由此看出,此書是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