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梵之間

華梵之間

《華梵之間》共分四篇。第一篇名為“明代佛教史研究”,筆者在多年從事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的研究當中,愈來愈發現明、清佛教史及佛教思想與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之間的密切關係,而關於明、清佛教思想的研究,則尤當致力於佛教社會史、民俗史的檢討。我在關於太監與明代佛教的關係、明世宗的佛教政策等問題上所做的討論,即著眼於此。第二篇名為“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這一部分研究內容是我自碩士畢業以來一直關注的重點,我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涉及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的所有重要人物或者學派,這方面發表的文章也相對比較集中。第三篇名為“梵漢佛教典籍比較研究”,致力於梵語佛教典籍的釋讀及中、印佛教思想比較研究,是我近年來努力開拓的研究領域。筆者深知自己在這一研究領域所做的工作仍然十分膚淺,不過鑒於梵語佛典研究之於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意義,我還是不揣鄙陋地把幾篇並不成熟的這方面的作品匯聚在這裡,奉獻給讀者諸君。《華梵之間》最後一篇名為“中國哲學思想研究”,在這一部分,我選錄了幾篇與中國哲學研究有較為密切關係的論文,通過這幾篇文章,讀者或許可以窺見佛學研究對於中國哲學研究的某種特殊而又特別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梵之間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458 頁
  • 開本:16 開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程恭讓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46746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收在《華梵之間》中的20篇論文大部分是筆者十餘年來在海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的有關佛學研究的專業文章,也有少量幾篇是筆者同一時期寫作的論文,但在《華梵之間》中第一次發表。這些論文或有關於明、清、近代以來的佛教史者,或有關於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者,或有關於中國、印度佛教文獻、佛教思想之比較研究者,而大體上則多以佛學作為研究的中心課題

作者簡介

程恭讓,男,1967年生,安徽青陽人。1987年畢業於安徽蕪湖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1993年獲南京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印度、中國佛教思想史,梵漢佛教文獻比較研究等。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多項。專著《抉擇於真偽之間——歐陽竟無佛學思想探微》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4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資助專家,2007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圖書目錄

第一編 明代佛教史研究
明代太監與佛教關係考述
明世宗“排斥佛教”考述
第二編 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是研究
第三編 梵漢佛教典籍比較研究
第四編 中國哲學思想研究

文摘

第一編 明代佛教史研究
明代太監與佛教關係考述——尤其以明代北京地區佛教為中心的考察
太監群體不僅是明代政治生活中一個相當活躍的重要群體,也是深刻影響過明代一般社會生活——包括當時人的宗教信仰生活——的重要群體之一。明史學者較少措意太監群體的宗教信仰生活層面,即使是專門研究明代佛教史的學者,也尚少關注“太監與佛教的關係”這一課題之於理解明代佛教一般社會史的特殊意義。①本文將相關史料予以較為系統的整理,希望藉此顯示問題的整個輪廓,並試圖從一個方面深化對明代佛教史的觀察及理解。
由於明代太監群體大多數生活於北京地區,明代太監與佛教的關係,尤以北京地區表現得最為顯著。故我們探討這一問題時,也就特別要以明代北京地區的佛教作為考察的中心。
一 太監信仰佛教
信仰佛教,對佛教有特殊的濃厚的感情,這是明代太監群體信仰生活中的一個顯著現象和事實。崇禎時期的劉若愚,在記錄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太監生活與歷史的著作《酌中志》中,有如下的表述:“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眾,其墳必僧寺也。”①劉本人是內臣出身,長期生活於宮禁,他關於“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眾”的記載,是切實可靠的。
明代內廷太監的佛教信仰可以一直追溯到明代初期。如明初著名太監鄭和雖出生於回教家庭,但卻信仰佛教。永樂十八年(1420),鄭和捐財印造大藏經一藏,施於雲南五華寺,據《五華寺大藏經發願文》記載:“大明國奉佛信官太監鄭和,法名福吉祥,謹發誠心施財命功,印造大藏尊經一藏,記六百三十五函,喜舍於雲南五華寺,永遠長生供養。”②鄭和一生“發心印造”的大藏經,就達“十一藏之多”。
在《明史·宦官傳》中,可以找到一些反映太監佛教信仰問題的材料。如:“安(指興安)佞佛,臨歿,遺命舂骨為灰,以供浮屠”;“范弘,交趾人,……宣德初,……累遷司禮太監,偕英受免死詔,……(正統)十四年從征,歿於土木喪,歸葬香山永安寺,弘建也”;“(王振)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④興安、范弘在宣宗朝掌司禮監,王振在英宗朝掌司禮監,太監興安在土木之變中,力阻廷臣遷都之議,勸諫郕王(即後之景泰帝)重用主戰的于謙等人,於挽救因土木之變而導致的明朝危局頗有貢獻;范弘在宣宗時同另一個太監金英一起曾獲御賜免死詔,土木之變中從英宗戰死;王振則是直接導致土木之變的權監。故三人在仁、宣、英、代時期的內廷中,是有代表地位的大太監。他們的仿佛傾向,在當時的太監群體中,應當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