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6年,華東師範大學在環境科學研究所部分人員的基礎上組建環境科學系,實行系所合一,獨立建制。
1987年,招收了首批博士研究生。
1993年,學校設定學院建制,將環境科學系、地理系和河口海岸研究院組成“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2014年,學校進行學部制改革,成立地球科學學部,撤銷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建制,在環境科學系基礎上組建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
辦學條件 本科專業 1986年,學院環境科學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
2002年,開始招收生態學專業本科生。
2011、2013先後新增了環境工程和環境生態工程本科專業。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2月,學院共有教職工77人,其中專任教師48人,技術支撐人員10人,黨政及教輔人員9人,專職科研人員10人。專任教師中教授21人、副教授20人、講師7人。
教職工中有國家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人事部百千萬工程1人、中科院百人計畫1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2人、上海市曙光學者3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6人、上海“晨光計畫”2人。
此外學院還聘有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
中組部“千人計畫”: 象偉寧。
七部委“百千萬人才工程”: 王開運。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陳小勇、楊凱。
中科院“百人計畫”: 王開運。
上海市科委“優秀學科帶頭人“: 王開運。
上海市“曙光學者”: 陳小勇。
上海市“浦江人才“A類: 韓驥。
上海市“晨光計畫“: 李媛媛。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 王開運。
學科建設 據2018年5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
學院生態學為國家重點學科(2002)、上海市一流學科(A 類,2012)、“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在第三屆全國學科評估中並列第三,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2012年5月ESI更新數據)。
“環境生態學”學科排名穩定在ESI全球排名前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 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 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個): 工程碩士(環境工程)。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8年5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設有浙江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上海市城市化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兩大重點研究基地。
其中,天童站是華東地區唯一的國家級森林野外觀測台站。
科研成就 2014年,學院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其中面上項目2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
學術刊物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是由知名學術出版社Elsevier出版的城市與景觀規劃領域頂級國際期刊,2015年影響因子首次突破3.0大關。
LAND創刊於1974年,由總部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際最大的英文期刊公司Elsevier發行。在其41年的歷史中,共有三任主編,分別是第一任Arnold Weddle(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K),第二任 Jon Rodiek(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 USA),第三任(共同主編)Paul Gobster(美國林業局,US Forest Service)和學院的象偉寧(Wei-Ning Xia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ina)。Gobster辭職後其共同主編的位置由Joan Nassauer(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接任。
2011年9月開始,該期刊的編輯部設在學校,由上海市城市化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的陳瑛老師擔任高級編輯助理協助象偉寧教授工作。
文化傳統 1、綠色代表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專業特色;
2、華東師大的校徽如樹狀,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的院徽如兩片連在一起的樹葉,代表學院是華東師大的一個組成部分,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
3、中間左邊的葉子可以看成是“生”字,兩片葉子組合在一起可以看成是“環”字,合在一起代表“生環”學院;
4、兩片葉子組成一個心形,代表生態與環境學科齊心協力、欣欣向榮。
現任領導 院長: 陳小勇
黨委書記: 劉婕
黨委副書記: 路葵
副院長: 王希華、周天舒、張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