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天資聰穎 背井離鄉覓鵬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十七日,華喦生於上杭白沙村華家亭(現蛟洋鎮華家村)一戶紙工家庭。據《閩汀華氏族譜》記載,華喦少時“性靈慧,當就傅時,即矢口成聲,涉筆生趣”。在蒙館讀書時,塾師見其才華,用收藏的古畫教華喦臨摹。華喦就學僅兩年,便因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而輟學到紙坊當徒工。他常利用紙坊廢棄的破損紙張練習繪畫,如痴如醉,漸諳畫技。至今華家村一帶還流傳著一則關於華喦學畫的民間傳說:少年華喦在門外牆上畫了只牛,被路過的民間畫師看到,認為牛畫得挺不錯的,可惜肚子太大了。華喦知道後,靈機一動,在牛背後添畫上一棵樹,畫面變為牛擦癢狀。畫師為少年華喦的秉資暗暗稱讚,便收其為徒。自從跟了這位精通繪事的先生後,華喦的畫技大進。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華家亭重修華氏宗祠,需要在正廳堂牆上畫幾幅壁畫,有族人便推舉了畫技嫻熟的華喦。但族長、豪紳認為華喦出身卑賤,要另請畫師。華喦十分氣憤,決定出走他鄉謀生。臨行前夕,翻牆進祠堂,在正廳恣意揮毫《高山雲鶴》《水國浮牛》《青松懸崖》《倚馬題詩》四幅壁畫,又在廂房壁上畫《老人挑牛角》,並題詩:“畫者不差不錯,看者仔細斟酌,少年不勤不儉,恐怕老來擔角(諧音‘耽擱’)”。以此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並勸人勉己,勤儉努力奔前程。畫畢不待天明,華喦隨即背起行囊往杭州去了。壁畫長留於華氏宗祠,被傳為佳話。
廣采博學 讀書鬻畫寓江南
杭州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優美的湖光山色、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氛、豐富的書畫遺存,以及根深蒂固的書畫傳統,為華喦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使他大開眼界,獲得大量前人名品佳作的滋養。華喦流寓杭州後,認識了徐逢吉、蔣雪樵、吳石倉、厲鶚等文人學士,相似的性格、相近的遭遇,使他們相交、相契,結為畫朋書友。同道之間的相互切磋,加上前輩畫家的指點,華喦的畫藝突飛猛進,早年從民間畫師處習得的粗俗之氣一掃而光。他在繪畫上遠師南宋畫家馬和之,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惲壽平、石濤諸家,將宋、元、明各大家的繪畫技法都認真地繼承下來;近學杭州老畫師王樹榖,與杭州畫友相互學習切磋。同時,注重寫生,融合自身的生活感受,錘鍊筆墨技法,初步形成師古不泥的個人美學理念。他深感自己讀書少、學識淺,發奮求進,廣涉儒、釋、道典籍;學詩學字也下了很大苦功,對古人的詩他無所不學,特別喜愛漢魏六朝詩歌,詩藝、學問日益精進。徐逢吉稱讚他“壯年苦讀,書句多奇拔,近益好學,長歌短吟,無不入妙。”他深愛三國鐘繇由隸入真的楷書和唐初虞世南的草書,並博取各體之長。通過勤學苦練,他在繪畫、書法和寫詩上頗有心得,其畫作往往詩書畫一體,初具個人風格,成功從一個民間畫手蛻變為文人畫家,為後來開創兼工帶寫花鳥畫法,成為詩、書、畫三絕的偉大藝術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清朝統治者極力提倡摹古仿古的宮廷藝術,鼓勵畫師們一味臨摹宋元名跡,食古不化成為時癖。華嵒對那種風氣極為厭惡,他認為繪畫藝術除師古人之外,更需師造化。他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一面把前代畫家各派之長吸收過來,以為己用;一面注重寫生,獨闢蹊徑,超脫前人。如畫翎毛,前人總是用細筆濕墨一筆一筆去描繪;他大膽地改用禿筆乾墨去皴擦,一筆下去就皴出數十條蓬鬆的羽毛,然後博以淡彩,使之栩栩如生。他那獨特的畫法,使花鳥畫面目一新,漸漸地名聲遠揚,求畫者絡繹於館。他成名後,常常以“新羅山人”為筆名在畫上落款。西晉太康年間,閩西山區皆為新羅縣轄境,他用“新羅山人”自號,寄託鄉思鄉戀。此外,他還用“東園生”“布衣生”等筆名作畫,忠實地記述他出身於農耕之家,以示永不忘本。壯志未酬 北馬南船幾度秋隨著藝術造詣的提升,華喦的聲名鵲起。華喦在杭州吟詩、讀書、賣畫,生活逐漸安定,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靜安齋”,希望過一種平靜、安閒的生活。然而髮妻蔣妍的病故(1716年),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粉碎了他的生活理想。華喦再度萌發因家貧放棄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仕途經濟之心。他自恃才藝,毅然北上京師謀前程,由此,和友人開啟了“北馬南船幾度秋”的遊歷。《閩汀華氏族譜》記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華喦36歲時曾北上入都(北京),經朋友介紹“得交當路巨公,名聞於上”。在這位賞識他藝術造詣的“當路巨公”舉薦下,獲得了皇帝特旨召試的機會,並列為優等,被授予縣丞職,然而他並沒有入宮廷供職。據戴熙《習苦齋畫絮》載:“華秋岳自奇其畫,游京師無問者。一日有售膺畫者,其裹華筆也,華見而太息出都”。北上不得意的華喦,痛感社會的污濁,民生的疾苦,徹底放棄入仕念想,下定決心“筆尖刷去世間塵”,更號“離垢居士”。拜別京都,華喦開始北游數年,其間曾到過天津,為查氏畫花鳥大卷,曾遊覽承德、嵩山、泰山等地,後來還到過塞外。北國的風情,塞外的奇觀,增長了華喦的見識,豐富了他的生活,開闊了他的胸襟。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回杭州後,他應友人陳六觀的邀請,遊覽浙江會稽,探禹陵、蘭亭、曹山諸奇,過天目,登廬山,飽餐山川秀色。走北闖南的壯遊生涯,使華喦領略大自然的雄壯景色,為他的藝術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此後,他潛心於詩文繪畫創作,“自結香茅成小隱”“有時遣興詩復畫”。其詩文更加平淡天真,畫風更為清雅秀逸。他晚年(時年74歲)追憶塞北風雪,創作了傳世名作《天山積雪圖》,該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康熙末年,華喦已經在杭州享有盛名。錢塘知縣魏㟲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纂修的《錢塘縣誌》,收錄清代前期著名畫家六人,華喦與藍瑛、章谷、謝彬等並列其間。華喦條記曰:“字秋岳,臨汀人,自幼學,慕西湖之勝,遂家錢塘,工人物、山水,能詩,善書,人稱三絕。”安貧守素 筆尖刷卻世間塵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華喦回到杭州,作畫讀書,守道自得。不久,他續娶蔣媛為妻,並生二子。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江淮水災頻發,杭州經濟衰退,賣畫出現困難,華喦生活日趨拮据,過著“常共妻孥飲粥糜,登盤瓜豉茹芹葵”(摘自華喦詩《幽居遣興》)的生活。雍正元年(1723年),為維持生計,華嵒從杭州到當時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都市揚州賣畫,開啟了近三十年奔波往返揚州、杭州之間的鬻畫生涯。華喦在揚州期間,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好友員果堂家中,結識了“揚州八怪”中的金農、鄭板橋等書畫家,以及鹽商巨子馬曰琯、馬曰璐兄弟,彼此交流切磋,詩畫酬答。這些畫朋書友們廣博的學識、深厚的藝術修養,敢於突破傳統束縛的藝術主張,深深地吸引和影響著華喦,使華喦的繪畫技藝得到多方面的拓展,對他中、晚年畫風的變革與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融匯眾長,畫藝日進,畫作多從寫生中來,主張“畫意不畫形”,開創兼工帶寫花鳥畫法,人物、山水、花鳥,無一不精,不論在意境、構圖、技法各方面都更臻於完美,詩、書、畫都獲得很高的成就。金農在《畫竹題記》中說:“……汀州華喦秋岳,僑居吾鄉……嘗畫蘭草紙卷,卷有三丈者,一炊飯便能了事。清而不媚,恍如幽香散空谷之中……予恨不能踵其後塵也。”對華喦畫藝推崇備至。華喦的藝術見解和畫風與“揚州八怪”相似,經常參與揚州畫派的藝術活動,故後人把華喦列入揚州畫派之內。 乾隆六年(1741年),華喦返回杭州,寓居解弢館,作《山水人物冊》《花鳥冊》《雜畫冊》和立軸山水等。他畫藝雖高,但無術聚財,貧病常伴著他艱度歲月。其間,老友員果堂曾抱病前來杭州敘舊,寒襟相對,互贈詩作,不勝悽然。乾隆十二年(1747年),繼妻蔣媛病故,悲痛之情無以緩解,使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他以75歲壽齡,病逝於杭州。華喦一生有不少別號,其中“離垢居士”最能表達他“位卑不妨懷高”的胸襟人格和“脫去時習”的藝術主張。“垢”,濁也,意為污穢、骯髒,也喻指恥辱、邪惡。華喦以“離垢居士”自號,主張“筆尖刷卻世間塵,能使江山面目新”,表明自己求真向善的人生價值取向。他出身貧寒,卻窮且益堅,“書劍隨身不厭貧”;處社會底層,卻“平生志不慕榮利”,保持輕狂本色,出淤泥而不染。華喦晚年將自己在杭州的書齋命名為解弢館,“解弢”,出自《莊子·外篇·知北游》:“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解其天弢,墮其天袠,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莊子認為人應該掙脫天然的束縛,獲得身心的自由。華喦用“解弢”二字自勉、自警。他還在許多畫作上鈐印“真率”,希望筆端呈現出“天弢解盡見天機,紛紅駭綠毫端涌”的理想境界。
詩畫流傳 人間不墜青雲志
作為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華喦一生作畫甚多,《清史稿·藝術·華喦傳》記載:“(華喦)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工,脫去時蹊,力追古法。有時過求超脫,然其率略處,愈不可及。”其中,花鳥畫成就最為突出。他繼承前人花鳥畫傳統,又融會明清寫意花鳥技法,且不願墨守陳法,開創兼工帶寫花鳥畫法。兼工帶寫花鳥畫法融合多種技法為一體,既有工筆技法細膩、嚴謹的表現手段,又有逸筆草草、抒情達意的寫意風範,具有相當高的審美價值。華喦作畫認真嚴謹,每件作品都精心錘鍊,構圖章法不拘一格,筆墨不多,空靈而不鬆散;其筆墨技法遍通諸家,善用粗筆、渴筆作畫,以簡取勝,筆意縱逸超脫;其造型深得自然天趣,筆下山水花鳥無不生動逼真;其設色濃麗,又不失清雅。華喦的畫風對清中葉以後花鳥畫影響極大,浙江《江都續志》載:“揚州自乾隆後,畫家多取法新羅山人,號新羅派”。近300年來,華嵒對中國畫畫壇起著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對任伯年、吳昌碩等“海派”畫家的影響頗深。不少後世畫家喜歡在自己的畫幅上寫明“效新羅山人筆意”,表示對這位畫家的師承和尊敬。時至今日,華喦仍然得到書畫界的高度重視,其畫作被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中國頂級藝術院校列為教材;《雙雀圖》《游魚圖》《梅竹春音圖》等花鳥畫被收入《榮寶齋畫譜》;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皆以擁有華喦的作品為榮。華嵒的畫作,現今被珍藏於國內各大博物院和日、美、法等外國美術館中,成為世界藝術珍寶。故宮博物館收藏並出版了《華嵒花鳥冊》(8幅),《華嵒雜畫冊》(12幅)。《宋元明清書畫家圖錄》收錄15幅,《新羅山人畫冊精品》收錄四季山水、花鳥各4幅,《唐宋元明清名畫集》和《畫苑掇英》各選刊其精品4幅。此外,華喦還有許多作品流散民間和國外。華嵒的遺詩600餘首收在《離垢集》《解弢館詩集》中,其詩立意深邃,格調超逸,受到後人的喜愛和推崇。
人物紀念
1982年11月,適逢華喦300周年誕辰之際,龍巖地區舉行了華喦誕辰300周年紀念大會,並成立華喦研究會。
2011年,上杭縣成立了華喦書畫院,並在瓦子街上樹立了華喦雕像,以紀念這位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