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積雪圖》是清代畫家華嵒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繪白雪皚皚的天山腳下,一旅人身披紅衣,藏掖寶劍,牽著一匹雙峰駱駝,緩步行進在雪上。此時,忽聽得空中一聲長鳴,紅衣者和駱駝皆舉首仰望,空中一隻孤雁橫空而過,雁聲似在冰山雪谷中迴蕩。畫面構圖狹長,造成天高地迥的視覺效果,以襯托人物孤寂的內心世界。設色雅致,色彩之間的搭配,冷暖色調的對比,都十分考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山積雪圖
- 作者:華嵒
- 幅式:立軸
- 創作年代:清代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159.1cm,橫52.8cm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名家點評,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面中一位身披大紅斗篷的胡人,牽著一匹駱駝,藏掖寶劍,艱難地跋涉天山腳下的沙漠中,經過長時間的跋涉,這位單身旅客顯得有些勞累,牽著駱駝緩慢行進,背後是連綿高聳的雪山和鉛灰色的天空,不知何處找到避風躲雪的歇宿之地。正當他艱難地向前行進時,忽聽到空中一聲長鳴,劃破了這個靜寂的世界,行進者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昂首傾聽,連那駱駝也驚異地抬起了頭,原來一隻孤雁正展翅翱翔,橫空而過。
畫中自識:“天山積雪。乙亥春,新羅山人寫於講聲書舍,時年七十有四。”下鈐“華嵒”,右下角鈐“空塵詩畫”印。
創作背景
邊塞行旅是華嵒經常表現的題材之一,該圖畫唐人遠行邊塞詩意。華嵒中年曾北游恆山,西遊華山,飽覽雪山寒駝之景,其《天山積雪圖》便抒寫了這種審美感受。此圖作於乾隆二十年(1755)春天。
藝術鑑賞
構圖
畫面構圖狹長,構思非常奇特,儘量利用有限的空間來表示出人與雁的距離,造成視覺上天高地回的感覺。故作者以絕大部分面積布置高聳雪山和暗淡愁雲,加強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
技法
此畫作者為了突出旅客、駱駝和寒雁,把雪山處理得十分簡括,而人物、寒駝則勾染得精工艷麗,在設色上也極講究,作者充分發揮了冷暖對比的豐富變化。以紅衣為主的人物和赭石染成的駱駝成為暖色調,淡墨花青染出的天空烘托出雪山,使整個背景成柔和的冷色調,兩者對比強烈,異常突出,既使人物醒目,又表現出寒冷的氣氛。可見整個畫面色塊相互搭配十分得當。在形象塑造上,描繪人物和駱駝採用誇張手法,也增添了畫面上戲劇性的效果,如人物重心不穩,有前傾之勢,表明在行進之中忽然停步,突出了動的勢態;駱駝仰首睜目尋覓,極富於人情味;山峰的造型也是極為誇張,手法簡化、概括。山谷、山腳略加渲染留出較大空白,以表明白雪覆蓋,以虛托實,突出人物和主題。總之,此畫意境的含蓄、雋永,是這幅畫最令人玩味不已的地方。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振德:鴻雁與旅客、寒駝,儘管一在天山之上,一在天山腳下,但其情志是一脈相通的:只有他們才是天山的主宰。也許正是為了突出這一立意,畫家才將雪山處理得如此簡括,而人物、寒駝則勾染得精工艷麗。在設色上,天空的青冷和天山的白雪令觀者望而生寒,但旅客那披身大氅的火焰般的紅艷與駱駝那深沉的黃褐色彩,卻使人感到興奮,溫暖。這興奮與溫暖足以消融寒意,使觀者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啟迪。這幅作品足以說明,華嵒藝術的巨大魅力,與其對生活的深入獨到的觀察、體驗、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也與其注重細膩而又別致的真實感受密切相關。
重要展覽
2019年9月28日至12月1日,“江山如畫——12-20世紀中國山水畫藝術展”在首都博物館舉辦,《天山積雪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華嵒(音yán)(1682—1756年),字秋岳,號新羅山人,又號布衣生等。福建臨汀人。早年家貧,出身於民間畫工,後流寓揚州,以賣畫為生。平生“不慕榮利”,以技為隱,擅畫花鳥、人物、山水。花鳥畫脫胎於惲壽平。山水主要取法元人,旁參唐寅。人物師法陳洪綬、馬和之,別具風格。由於他來自民間,又具有“詩書畫三絕”的文人素質,作品形成“文質相兼”的藝術趣味,明朗、清新、俊逸的筆調錶現了他“離垢”的審美理想。華嵒的畫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