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寧縣

華寧縣

華寧縣是雲南省玉溪市下屬的一個縣,地處滇中高原湖盆區的南緣,屬中山類型地貌。東接彌勒縣,南連建水縣,西鄰通海縣江川縣,北倚澄江宜良縣。境內東西寬34千米,南北長59千米,總面積1313平方千米,山區面積占89%,位於北緯23°59′至24°34′,東經102°49′至103°09′之間,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東西狹,南北長,崇山峻岭連綿起伏,高山、丘陵、盆地、河谷間雜交錯,呈“兩脊夾兩槽”地形,較大的盆地有寧州壩和盤溪壩。主要河流有南盤江、青龍河、海口河龍洞河和華溪河,均屬珠江水系

2018年12月,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寧縣
  • 外文名稱:Huaning xian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玉溪市
  • 下轄地區:1街道、3鎮、1鄉
  • 政府駐地:縣人民政府駐寧州鎮
  • 電話區號:0877
  • 郵政區碼:652800
  • 面積:1313平方千米
  • 人口:21.5萬
  • 方言:雲南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氣候
  • 車牌代碼:雲F
  • 行政代碼:530424
歷史,區劃,地理,地形,氣候,資源,礦產,水文,植物,動物,人口,交通,政治,領導班子,機構設定,經濟,農業,工業,社會,基礎建設,環境保護,衛生醫療,體育發展,教育,文化,文化發展,特色文化,旅遊,特產,榮譽,人物,

歷史

華寧建置,有文字可考者,可上溯至戰國時期。戰國後期,人們把行將統一的中國劃分為九州,華寧在梁州範圍之內。楚傾襄王二十年(前279)左右,莊躋在滇稱王后乃至秦代,華寧為滇國屬地。
華寧白塔華寧白塔
漢元鼎六年(前111),設毋單縣於今華寧縣盤溪,隸牂牁郡(郡治在今貴陽附近)。元封二年(前109)改隸益州郡(郡治在今曲靖)。繼又從建寧、牂牁二郡中分出毋單等縣設興古郡(郡治在今廣南縣境內)。
晉成帝時(326~334),從興古郡中分出部分地區設梁水郡,今華寧縣地大部屬梁水郡之梁水縣,郡、縣治同在今江川縣舊州。後經南北朝乃至隋代,今華寧大部均為梁水郡梁水縣,且毋單縣(縣治一直在盤溪)與梁水縣並存。
唐武德元年(618)開南中,復置南寧州(治所在今曲靖。兩晉南北朝期間曾有寧州建置;隋開皇十三年即593年於味縣即今曲靖置南寧州總管府,十七年即597年撤銷)。七年(624),從南寧州內分置西寧州,貞觀八年(634)改西寧州為黎州,州治設在今江川舊州,領梁水(今華寧縣和江川縣大部)和絳(今江川縣龍街一帶)兩縣。天寶七年(748),梁水縣地為南詔步雄部,繼為爨人所據。當時世居龍畝(即今華寧縣新城鄉龍畝)的土著豆圭部族已相當強盛,爨人首領阿幾無力控制,遂將浪廣(今江川縣大街一帶)割給豆圭,稱寧部。豆圭後裔築城於今華寧縣城西北數百米的下村,稱作“西沙籠”(彝語,意為“孫子之城”)。寧部一直沿襲下來,經五代乃至宋。
元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雲南。四年,寧部首領普提歸附,五年(1255),設寧州萬戶(毋單縣可能於此時撤併寧州),領嶍峨(峨山)、馬籠(新平)千戶,萬戶府設於西沙籠。至元十年(1273),改寧州萬戶為寧海府,隸臨安路(路治在今建水)府治移至今江川縣舊州。至元十三年(1276),再改寧海府為寧州,同時設西沙縣(縣治在西沙籠)。寧州領西沙、通海、嶍峨三縣,仍隸臨安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州治移至西沙籠。(至正間又移至今縣城址)至治二年(1322),將西沙縣併入寧州,州領通海、嶍峨二縣。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路為府,將通海、嶍峨二縣劃出。寧州始為與縣平級的行政區,直隸臨安府。
清襲明制,華寧仍稱寧州,隸臨安府。
民國元年(1912)廢州改縣,寧州改稱寧縣。因與甘肅省寧縣同名,遂於2年 10月改稱黎縣(以唐代曾設黎州而名)。21年(1932)4月再改稱華寧縣(縣城緊靠西北面之華蓋山,山上有寧壽寺,又曾稱寧州,取華蓋山、寧壽寺首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沿稱華寧縣。1958年10月,華寧縣與杞麓縣合併稱通海縣。1959年10月華寧縣從通海縣分出,恢復華寧縣建置。建國後一直隸雲南省玉溪地區。
明代以來,州、縣治一直駐於寧州鎮。
清康熙四年(1665),寧州土知州祿昌賢聯絡滇南各土司武裝反抗吳三桂的暴虐統治。
鹹豐六年(1856),盤溪回、彝族人民揭桿起義,歷時17年,成為太平天國革命時期雲南各族人民大起義的組成部分。同治十三年(1873),青龍彝民李保受聚眾造反。
1949年4月,中共華寧縣委成立,領導全縣各族人民開展反“三征”鬥爭和武裝鬥爭,同年12月23日和平解放縣城。
1950年1月25日,華寧縣人民政府成立,華寧縣獲得解放,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區劃

2011年華寧縣轄1街道辦事處3鎮1鄉,共有73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1個居民委員會。
序號
鄉鎮名稱
面積
村落
1
寧州街道辦事處
(駐縣城)
437.8平方公里
轄右所、王馬、郭家營、新莊、平地、鐵埂、嗎達、法果、咱樂、沖麥、西沖、馬鞍山、普茶寨、岔納、新城、阿路本、暮車、舍木多、火特、紅坡、那果、茂地村、葫蘆沖23個村民委員會,城關、甸尾、上村、西門4個社區。
2
盤溪鎮
(駐盤溪)
176.5平方公里
轄盤江、東升、下街、龍潭營、磨沙塘、各納甸、小龍潭、九甸、樂士堂、法高、富民、矣得、月紅寨、平壩、大寨、新村、方那17個村民委員會和盤溪居民委員會。
3
青龍鎮
(駐青龍街)
433.15平方公里,
轄馬鹿塘、大母公竜、城門洞、斗居、矣甫、中村、山岐、紅岩、倒馬坎、青龍、落梅、紫馬龍、大村、海關、海鏡、矣馬白、祿豐、革勒、老田、糯租、海迤21個村民委員會。
4
通紅甸彝族苗族
鄉(駐通紅甸)
114.50平方公里
轄大婆左、通紅甸、小得勒、所梅早、山羊母、大龍樹6個村民委員會。

地理

地形

華寧山脈,起雲貴高原西南,延伸在境內的部分有東西兩支,呈南北走向,山嶺綿亘,縱貫全境。東支老象山脈位於縣境中部,西支磨豆山脈位於西部。東支諸山由北至南依次為:磨盤山、阿尖山、落岩山、大石丫口、矣甫老象山、大水井岩頭、三台山、登樓山、拖白大山;西支諸山由北至南依次為:祖德山、大黑山、雞蛋山、磨豆山、馬大山、五腦山、觀音山。
華寧縣城華寧縣城

氣候

氣候總體上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不同海拔區域呈現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南溫帶4個氣候類型。由於地貌類型複雜,垂直高差懸殊,導致光、熱、水的再分配,具有垂直變化大,季節變化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乾濕季分明,地區差異明顯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6℃,極端最高氣溫31.1℃~35℃,極端最低氣溫—7.6℃,年平均地面溫度17.8~20.1℃,年平均相對濕度77%,全年無霜期260天左右;日照年平均在2100~2165小時之間,日照冬春多,夏秋少;雨量夏秋充沛,冬春較少,年降雨量916毫米左右。2005年平均氣溫17.4℃,極端最高氣溫32.7℃(5月26日),極端最低氣溫1.3℃(3月5日)。全年日照時數1862.2小時,無霜期275天,全年降雨量831.1毫米。盤溪、華溪低熱河谷地區,有“天然溫室”之稱。

資源

礦產

華寧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資源有水能、褐煤、鐵、銅、磷、鉛鋅、石膏、石灰石、陶土、瓷土、矽石、銀、硫磺優質礦泉水。現已探明的礦藏儲量較多的有磷、褐煤、鉛鋅、石灰石、石膏,其中磷礦儲量在4.38億噸以上,平均品位24.2%。褐煤儲量8000多萬噸。

水文

據1986年農業區劃資料記載,華寧縣境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4.6773億立方米,其中天然徑流量3.2億立方米,縣外補給泉水量1.4773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水37.49萬立方米,人均2780立方米,耕地畝均2576立方米。水資源總量中,地表水2.2226億立方米,占47.5%;地下水2.4547億立方米,占52.5%。未計入水資源總量的還有與鄰縣的3條界河,即海口河、南盤江、曲江的過境水量,多年平均為29.74億立方米,其中南盤江(含海口河)24.06億立方米,曲江5.68億立方米。
華寧縣城主要水源地--盤溪大龍潭華寧縣城主要水源地--盤溪大龍潭
華寧縣境內水資源分布不均衡,開發條件差異大。其中地表水多分布在山區,河流多,比降大,截流少,降水利用率很低;地下水資源豐富,流量穩定,多分布在河谷和壩區。
華寧縣境內較大河流有南盤江、曲江、海口河、龍洞河、青龍河,還有大小龍潭泉水、小支流630多處,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29.448萬千瓦,其中:南盤江19.2727萬千瓦,曲江5.3715萬千瓦,海口河1.4305萬千瓦,青龍河0.7963萬千瓦,龍洞河1.3596萬千瓦,其他小支流1.217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水能資源為20.8199萬千瓦,其中屬華寧縣開發利用的有13.3934萬千瓦,到2004年已開發利用裝機容量為27211千瓦。
地熱資源,境內有象鼻溫泉、青龍鴨蛋村、通紅甸、盤溪溫水塘、祿得河5個地熱異常區,溫泉較多,分布較廣,水溫在25℃以上的有10餘處。其中大於40℃的有3處,最高的通紅甸溫泉水溫達50℃左右,在30至40℃之間的有5處,其餘均在30℃以下,出流量在10升/秒以上的有5處,最大的盤溪溫水塘出流量達166升/秒,其餘均在1至10升/秒之間。

植物

華寧縣境內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歷史上自然植被良好,林地和草地面積廣泛。隨著人口發展,耕地增加,自然植被下降。森林面積亦隨著建築用材和燃料需要量的增加而急劇減少。解放初期,森林覆蓋率為38.4%,1961年為24.1%,1975年為16.2%。近10多年來,重視森林保護和人工林的營造,森林覆蓋率出現回升趨勢,2005年華寧全縣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43.43%。
華寧縣寧州鎮馬鞍山村民委員會華寧縣寧州鎮馬鞍山村民委員會

動物

華寧縣境內野生動物,在新生代第三紀(距今0.67億年前後),雖有大象、野牛、鹿、獏和魚類繁衍生息於今葫蘆沖——法味——寧州盆地一帶。隨人類的發展,有的動物種類早已消失,尚存的有禽、獸、魚、蟲四類。

人口

2010年,華寧縣總人口為214650人。5個鄉鎮的人口分布為:寧州鎮 83213人,盤溪鎮 53677人,華溪鎮 13785人,青龍鎮 55059人,通紅甸鄉8916人。華寧全縣普查實際登記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10578 人,占總人口的51.52 %;女性人口為104072人,占總人口的48.48 %。
華寧縣人口普查華寧縣人口普查
2010年華寧縣普查實際登記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56200人,占總人口的 72.7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58450人,占總人口的27.23%。其中,彝族人口為45089人,占總人口的21.01%;回族人口為7508人,占總人口的3.50%;苗族人口為4621人,占總人口的2.15%;哈尼族人口為528人,占總人口的0.25%;傣族人口為106人,占總人口的0.05%;白族人口為143人,占總人口的0.07%;蒙古族人口為77人,占總人口的0.04%;拉祜族人口為38人,占總人口的0.02%。
2010年華寧縣普查實際登記的6周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 9998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 17768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 58385 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103547人。

交通

華寧縣位於雲南省滇中湖盆區南緣,交通便利,東至彌勒縣界30公里,南至建水縣界20公里,北至江川縣界25公里,西南至通海縣界17.5公里,東西至澂江縣界25公里,距雲南昆明公路里程124公里,距玉溪市42公里,通往鄰縣及縣內鄉村公路網已經形成,滇越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公路通車裡程1907公里。其中:省道126公里,縣道199公里,鄉道1553.5公里,通公路合作社達96.4%。
華寧縣道路華寧縣道路
華寧縣2009年對外建設方面,正在建設三大主動脈(江華一級路、華盤二級路、澄華二級路),四大出口(華寧與玉溪、澄江、通海、彌勒)和三條通道(祿豐到宜良、華溪至建水、華寧至通海;對內交通建設方面,已建成青龍至祿豐、撫仙湖環湖路、分盤路、通紅甸路四條幹線。經華寧~~江川~~玉溪~~昆明高等級公路僅用35分鐘左右即可到達雲煙之鄉~玉溪,用1.5個小時左右到達雲南的省會~昆明。寧~~江川高等級公路的延續華寧段(華寧~~盤溪)已得到批准立項,此公路是東西向聯繫213國道、323國道的幹線公路中重要的一段,是玉溪地區和華寧縣通往滇東南的唯一一條重要出境通道

政治

領導班子

職務
姓名
華寧縣縣委書記
華寧縣縣長
華寧縣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龔德武
華寧縣副縣長
戴興德、李丹、關宏茹、李國錄、王艷君
華寧縣縣人民法院院長
李智斌
華寧縣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世聰

機構設定

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縣發展和改革局
縣工業商貿和科技信息局
縣教育局
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縣公安局
縣監察局
縣民政局
縣司法局
縣財政局
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縣國土資源局
縣環境保護局
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縣交通運輸局
縣農業局
縣林業局
縣水利局
縣衛生局
縣人口和計畫生育局
縣審計局
縣統計局
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縣文化旅遊廣電和體育局
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縣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
縣糧食局
縣撫仙湖管理局
縣防震減災局
縣供銷合作社
縣政務服務中心
縣殘疾人聯合會
縣工業園區管委會
縣消防大隊
縣保密局
縣政府法制辦公室
縣信訪局
縣公積金管理中心
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縣氣象局
縣地方稅務局
縣國家稅務局
縣工商行政管理局
縣檔案局
寧州街道辦
盤溪鎮人民政府
華溪鎮人民政府
青龍鎮人民政府
通紅甸鄉人民政府

經濟

農業

華寧縣農業最早開發,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紀莊橋入滇並建立滇王國之時,但較大規模開發並載入史冊的,始於明初。明洪武年間,中原江南大批軍民入滇屯田,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先進的文化,促進華寧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長期的封建土地占有制,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低下。至民國時期一般年景糧食尚能自給,並有部分銷往通海蒙自建水等地,一遇災荒就有許多人處於飢餓之中,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烤菸和油料。
華溪萬畝桔園華溪萬畝桔園
建國過,經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1957年糧食總產打2855萬公斤,比1952年增加322萬公斤。1966年糧食總產達到3685萬公斤。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連續三年減產減收。1970年才開始有所增加,直到1980年,糧食總產量一直為突破500萬公斤。1981年,農村推行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當年糧食總產打5079萬公斤。1984年,對農村產業結構升級進行調整,在種植業上擴大烤菸,冬春旱菜、甘蔗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注意各項生產措施的落實,獲得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雙豐收。至1988年,華寧縣糧食總產達5583萬公斤,烤菸總產達910.77萬公斤,甘蔗總產達49101噸。
華寧縣境內山場寬闊,適宜於發展農林牧業。建國過,雖然經過許多努力,但林業、畜牧業發展緩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調整農村生產關係,放寬政策,林業和畜牧業有了較快的發展。1988年,林業產值達284萬元,畜牧業產值達928萬元。
華寧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實有耕地面積42.16萬畝,華寧縣農村勞動力93429人,占華寧縣勞動力人數133933人的70%,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華寧縣著力培植無公害蔬菜、生豬產業、柑桔、油菜四大農業產業。
2010年,華寧縣蔬菜面積發展到10萬畝,建設成以寧州、盤溪、青龍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產業區,生豬生產飼養量達到50萬頭,年出欄萬頭以上豬場10個;柑桔產業發展面積5.2萬畝,單產2178公斤,總產8.8萬噸;油菜發展面積3.158萬畝,單產49公斤,總產372萬公斤。
2012年上半年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完成66871萬元。在產業結構中,農業完成32025萬元;林業完成736萬元,;牧業完成31926萬元,;漁業完成990萬元;服務業完成1194萬元。全年小春總播種面積200384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67312畝,;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3072畝,糧經種植結構為34:66。在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中,蔬菜面積105587畝。小春糧食總產1046.6萬公斤;油料總產252.8萬公斤;蔬菜總產13551.2萬公斤。

工業

清代,從事鐵,木,竹器生產的手工業相繼出現,但因客觀條件的制約,發展較為緩慢。建國時期,華寧縣內工業寥寥無幾,僅有製糖、褐煤、採掘、織布、制菸絲和竹木器加工等行業,多為手工操作,從業人員農工兼顧,工藝落後。建國後,地方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發展起來。
華寧工業園區新莊片區華寧工業園區新莊片區
1957年華寧縣全縣地方國營企業4個,集體手工業合作社26個,工業總產值586萬元。1964年後相繼新建了化肥廠,農業機械修配廠,磷礦,印刷館,接管了屬省公安廳的華寧煤礦,架通了35千伏的江(川)——華(寧)輸電線路,農業興辦“五小”工業。
1978年華寧縣國營、集體企業增至37個,完成工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1460萬元,比1952年增長9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地方工業出現較快的發展,形成國營、城鎮集體、鄉鎮村社一起辦工業的新局面。
1988年,華寧縣興辦了國營、城鎮集體、鄉鎮村社各個層次的工業企業525個,工業人員4982個,初步形成了製糖、採煤、電力、化工、冶金、建築建材、印刷、食品加工為主體的工業門類,工業總產值達到3415萬元。
2013年1~4月份,華寧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32697萬元,增長23.7%,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8408萬元,增長44.5%;規模以下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4289萬元,增長19%。華寧全縣工業優勢產業中,礦電產業、建材產業、生物資源加工業分別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0%、20.2%、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華寧供電公司產值達6058萬元、順昌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產值達6645萬元、玉珠水泥有限公司產值達7151萬元,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華寧縣貴明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雲南省華寧縣金鹿拖拉機有限公司的產值增長速度較快,分別達116.2%和78.5%;但是,其他規模以上企業增長幅度較小,有8家企業停產,造成產值為零,嚴重製約了華寧縣工業經濟發展。

社會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華寧縣完成了寧州大河防洪水系綜合整治(二期)、教師小區(二期)、寧州美食文化城工程。2010年末,華寧縣城區域面積達3.71平方公里,道路長42.38公里,面積77.63萬平方米,排水管道長24. 66公里,擁有城市路燈2186盞,公廁13座,日供水綜合生產能力13000立方米。城區綠化總面積123.32萬平方米,公共綠地面積30萬平方米,城市綠地率36.27%,綠化覆蓋率38.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55平方米。華寧全縣城市化水平達30.9%。
華寧縣城華寧縣城

環境保護

華寧縣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804噸以內,比上年減排80.47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573.83噸以內,比上年減排51.32噸,確保了華寧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的穩定。華寧縣境內絕大多數區域環境質量滿足環境功能規劃要求,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

衛生醫療

2010年華寧縣有衛生機構109個,病床641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806人,其中,執業醫師243人,執業助理醫師55人,註冊護士187人。2010年醫療機構門診診療85.73萬人次,入院18443人次,出院18298人次,治癒率56.02%,好轉率33.39%,病死率0.33%。年內報告乙類傳染病12種、352例,傳染病發病率170.7例/十萬人,免費治療肺結核病人86人,計畫免疫“五苗”覆蓋率100%,食品抽檢合格率92%,飲用水抽檢合格率84.0%。孕產婦2030人,保健管理率99.21%,新生兒死亡率5.37‰,7歲以下兒童15077人,保健管理率91.07%。

體育發展

2010年華寧縣擁有省市布點傳統項目學校3所,在訓學員80人,400米跑道田徑場2塊、非標準田徑場18塊、游泳館1個、游泳池2個、網球場1塊、籃球場176塊、地擲球場15塊、門球場14塊、足球場3塊、健身路徑19條。經常參加體育活動7.84萬人。2010年內組隊參加全市比賽6次,組織縣級競賽10次,132支代表隊、5200人次參加了競賽,向上級輸送運動員13人。

教育

2010年華寧縣共有各類學校107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完小74所(下設國小教學點3個),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1所,幼稚園21所。在校學生35358人,其中,高中2601人,國中9157人,國小18256人,職業中學661人,幼稚園(學前班)4683人。教職工2362人(含教科所、招辦),其中,在職在編2137人,臨時工224人,代課教師1人。師生合計3772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8.0%。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94%,輟學率0.45%;4~6歲兒童入園率79.0%;國中毛入學率102.05%,輟學率1.13%;參加高考1031人,上線人數934人,高考上線率90.59%。
華寧一中華寧一中

文化

文化發展

2010年華寧縣業餘文藝隊伍486支,演出人員7165人,2010年共開展各類重大節慶活動65次,組織演出210場,參與演出的文藝隊伍達854支次,舉辦廣場文藝演出51場。縣鄉圖書館、室藏書總量達119763冊,接待讀者58639人次,外借、閱覽圖書31424冊次。投入61萬元建設41個村級標準文化圖書室,圖書室面積1475平方米、圖書41067冊、雜誌4561冊。放映農村電影526場,觀眾14萬人次;放映廣場電影26場,觀眾1.3萬人次。收集整理民間故事26篇,申報並被命名“玉溪市民族民間優秀藝人”2人,“玉溪市民族民間工藝師”3人。

特色文化

彝族民間文藝活動
“跳樂”:華寧彝族的傳統民間文藝活動,跳樂舞步複雜,形式多樣,變化無窮,曲調有正弦和雜弦之分,步法有十多種,其中架子樂、猴子掰包穀、大小輕縱、過堂樂、較豐富多彩。
跳樂跳樂
貓貓叉:華寧彝族融狩獵攻、防為一體的一種民族舞蹈,“貓貓”是彝族對老虎的諱稱,每逢祭祀、送葬、集會活動跳“貓貓叉”,以示不忘祖先武備精神。
摔跤:是彝族節日助興文藝活動,由各彝寨輪流當東主持活動。有跳、拌、蹦、抱、摔、進跨、轉身等套路。
吃火草煙:華寧彝族青年在農閒時節一種公開的集體社交活動。男青年當東作主的集會叫“玩小姑娘”;姑娘當東作主邀納的集會叫“玩小伙子”。彝家男女青年白天酒肉款待,幫做農活,夜晚點燃篝火,集聚席地而座,吸菸筒、跳樂、談笑逗樂、通宵達旦、樂不知疲。
苗族民間文藝活動
蘆笙舞:多為男子或集體同樂。手抱蘆笙邊吹邊舞。蹲、蹦、跳、翻各按節拍機靈應變。
團樂:苗族一種集體舞蹈,節奏輕快,隨著節拍跳、踢、勾踏、節奏鮮明、輕鬆愉快。

旅遊

通紅甸火龍溫泉
通紅甸火龍溫泉位於通紅甸村北里許小婆左河邊,周圍群山崢嶸,水出於石灰岩洞中,年均出流量0.2立方米/秒,水溫50℃,熱氣蒸騰,屬碳酸泉,含硼、鈉、鍶等有益人體元素,邑人因陋就簡,壘石為池,池旁另有一清涼小泉,開溝引冷水摻入池內方能沐浴,清代曾建寺於池旁供祀祠和洗浴者投宿。
通紅甸火龍溫泉通紅甸火龍溫泉
春雷古洞
春雷古洞俗稱龍洞,位於寧州鎮四公里陽暮山麓龍洞河旁,系中生代石灰岩形成,因洞深回音如春雷得名,洞深約數公里,遊人入內步行四小時尚未終極,洞內寬窄懸殊,高矮迥異,寬處10米,窄處約1米。高者30餘米,低者半米許。
象鼻山溫泉森林公園象鼻山溫泉森林公園
象鼻山溫泉森林公園
象鼻山溫泉森林公園位於華寧縣城東南8公里,由象鼻溫泉、多鎖橋、翠屏山、象鼻嶺、度假村等組成,距昆明市132公里,距玉溪市40公里。因泉水出自象鼻嶺下而得名。
萬松山風景區
萬松山風景區以松樹成林而得名,為古寧州人八大景之一。”景區位於縣城東部,面積約1平方公里,由萬松山、慈光寺、烈士陵園、名人墓、鎖水塔、迎春橋、華竹苑等景點組成。慈光寺、鎖水塔、迎春橋皆為保存較好的明清遺物,慈光寺又是聊齋故事“狐狸冢的發源地。
西沙印月泉
西沙印月泉位於華寧縣城以西10公里的沖麥村,當地村民把它叫做雙月潭,這是因為有兩處比較集中的泉眼形成了兩個潭,一處離村子較近,泉水供村民們日常生活所用,另一處離村子稍遠,潭的面積也要大些,西沙印月的美景就出自這裡。西沙印月泉潭底都是白沙,白沙上面又有一層黑沙,泉水湧出把白沙翻起,白沙就把黑沙推開,形成各種形狀。西沙印月曾與象鼻溫泉、樓山聳翠等景觀一起,被秒為老寧州八景。
西沙印月泉西沙印月泉

特產

柑桔
華寧是省內有名的水果基地縣,亨有"桔鄉"美稱。凡到過華寧的人,都會被那桔花飄香、金桔滿園的景象所陶醉。華寧"秋波兮"柑桔以早熟、豐產、質優名揚全國。其成熟期為每年的8月至次年3月,比其他省區的柑桔早熟40~50天,果實不但色、香、味兼優,汁多爽口,桔味香濃,而且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營養豐富。早熟蜜桔、甜橙、臍橙、無核錦橙、冰糖橙等品種以果實較大、果型整齊、果面平滑、皮薄、化渣、果肉柔嫩汁多,香氣濃厚、品質佳良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華寧全縣"秋波兮"柑桔種植面積達3.5萬畝,產量2萬餘噸,產值3000萬元。"秋波兮"柑桔以其獨特的特點,上乘的品質,分別在首屆和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獲金獎,並被授予"雲南省優質水果"稱號。
華寧柑桔華寧柑桔
冬春早菜
華寧素有"溫室之稱"的盤溪壩和華溪壩卻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這裡地勢平坦,資源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夏秋溫熱,冬春不冷,幾乎所有的亞熱帶作物都可種植,冬春早菜尤為突出,共有以洋蔥、茄子、青椒、番茄、苦瓜、蒜苔等為主的130多個品種,上市時間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5月,華寧全縣的冬春早菜種植面積達28910畝,產量3758.3萬公斤,商品菜遠銷東北、華北、西北、江南等20多個省區,部分轉口貿易銷往俄羅斯、日本、韓國。
華寧土陶
華寧土陶歷史悠久。明朝洪武年間(1369年)江西景德鎮人車鵬到華寧首開陶業生產。600多年來,華寧陶業人繼承傳統工藝,致力於陶藝的發展,古老的陶藝煥發出勃勃生機。產品以華寧特有的優質白膠泥為原料,燒制出的陶器質地細膩,造型美觀,色澤鮮艷,其釉色黃如純金,綠如翡翠,白如羊脂,蘭如寶石,紫如劍氣,青如松煙。產品由單一的生活陶發展至建築陶、園林陶、工藝陶,生活陶和東巴文化陶五大系列700多個品種,年產陶600餘萬件。產品經質量認證達國家GB9179~88標準,被評為中國首屆消費者信得過產品。
華寧土陶華寧土陶
1997年工藝陶獲首屆國際愛因斯坦新發明、新技術產品博覽會暨國際榮譽評獎會金獎。2000年"寧州"牌彩陶被評為雲南省名牌產品,東巴文化陶則在中國昆明國際旅遊節旅遊商品展銷會及旅遊商品開發設計大賽中獲三等獎。

榮譽

1985年華寧縣被列為雲南省水果生產基地縣,是雲南省最大的柑桔生產基地,全國最早熟的柑桔基地縣。2000年華寧縣被國家列為“開放型生態農業示範縣”。
2005年2月華寧縣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
2006年2月華寧縣首次被國家科技部授予“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獎牌。
2018年12月,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人物

普朝柱(1929~2002)1929年8月生,黎縣(今華寧)人。1983年2月任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省長。1985年7月~1995年8月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8、9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共第12屆(1985年9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增選)~14屆中央委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