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陸塊晉寧早期岩漿作用記錄及構造背景研究

華夏陸塊晉寧早期岩漿作用記錄及構造背景研究

《華夏陸塊晉寧早期岩漿作用記錄及構造背景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王岳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夏陸塊晉寧早期岩漿作用記錄及構造背景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岳軍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現有研究普遍將華夏當做一個完整的獨立塊體,認為其於新元古代沿原江南造山帶拼貼於揚子陸塊,但現實的問題是華夏陸塊中-新元古代究竟是一完整陸塊還是發育有弧-盆體系?近十年對原江南造山帶的密集研究表明,江南隆起帶及皖南伏川一帶的岩漿作用年輕於860 Ma, 拼貼發生在~800-830 Ma的晉寧晚期。除在樟樹墩-雙溪塢地區存在晉寧早期岩漿作用以外,顯生宙再造最為強烈的華夏內陸也顯示有~0.90-1.0Ga的岩漿作用或造山信息,但當前對這些蛛絲馬跡極少關注.基於此,本項目擬以現有資料為基礎,藉助於野外地質、岩石(相)學、岩石/礦物化學、年代學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學為主要手段,寄望多角度確證華夏陸塊中-新元古代晉寧早期岩漿作用的存在,獲取精細年代學和配套的地球化學數據,厘定其時空分布,闡明華夏陸塊中-新元古代的構造格局,為完整理解華南大陸新元古代聚合及其與羅迪尼亞超大陸的關係提供基礎資料。

結題摘要

華南前寒武紀最重要的構造事件是新元古代聚合作用,為國內外學者長期關注,近十年的研究已證明,除在贛東北樟樹墩-浙東北雙溪塢地區存在晉寧早期岩漿作用以外,原江南造山帶之江南隆起帶及皖南伏川一帶的拼貼發生在~800-830 Ma的晉寧晚期。然而華南新元古代現有研究仍聚焦於原江南造山帶,對顯生宙再造最為強烈的華夏陸塊所顯示的晉寧早期(~0.90-1.0Ga)岩漿及造山作用信息等“蛛絲馬跡”極少關注。基於此,項目以現有“蛛絲馬跡”為基礎,藉助於野外地質、岩石(相)學、岩石/礦物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學為主要研究手段,多角度確證了華夏陸塊中-新元古代晉寧早期岩漿作用的存在,獲取了精細年代學和系統配套的地球化學數據,確立了華夏陸塊晉寧早期岩漿作用的時空分布,構建了華夏陸塊中-新元古代弧-盆面貌及其拼貼過程,為華南大陸新元古代聚合及其與羅迪尼亞超大陸關係的完整理解提供突破性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