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 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借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借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以中國人為例,作者借著歷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歷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歷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
- 作者:王明珂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1
書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書本信息
頁數: 352
定價: 45.00
叢書: 鐵葫蘆·歷史館
ISBN: 9787213057212
內容簡介
王明珂提出一個講法,他認為我們要探討什麼叫作中華民族,或者什麼叫作中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對“中國人”的內容或者內涵下一個定義,而是想辦法去透過“中國人”這個族群的邊界,來找它大概的意思。——鳳凰衛視主持人、評論員、專欄作家 梁文道
這是一部對中文世界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研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著作。作者從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這個特殊的角度,來探討華夏民族生長和擴張的歷史,從而以十分新鮮並充滿魅力的論證,為推進中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範例。——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羅 新
基於對華夏形成一元論和多元論的質疑,作者利用多種工具,提出並論證“邊緣理論”在華夏形成、變遷中的重大意義。“族群認同”、“歷史記憶”,是支撐此一理論的兩個關鍵概念,作者對此所做的歷史、邏輯敘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學思的根本立腳點和志向,即學問與生命的關係——在學術職業化、工具化的今天,這一學術立場尤為可貴可敬。本書為華夏一族通向自我認知的道路打開了一扇大門,遠非就事論事者所能比擬。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學者、萬聖書園創始人、中國圖書市場的民間觀察者 劉蘇里
王明珂對華夏的界定,采以繪畫“烘雲托月”的手法,有別於華夏中心主義的傳統視角,他被稱為學界的“毒藥貓”,在打通歷史、人類學、人文地理的扞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人開闊視野。——民國學術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作者簡介
王明珂,1952年生於台灣,1992年獲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現為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興大學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羌族、西南少數民族及北方遊牧民族社會的田野調查研究,在歷史人類學領域成績卓著,影響深廣。著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遊牧者的抉擇》《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及學術隨筆集《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目錄
序論一 什麼是中國人
序論二 “什麼是中國人”再思考
第一部分 邊緣與內涵
第一章 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
第二章 記憶、歷史與族群本質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邊緣理論
第二部分 華夏生態邊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五章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六章 西遼河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三部分 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擴張
第七章 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
第八章 華夏對西周的記憶與失憶
第九章 邊緣人群華夏化歷程:吳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
第十一章 漢人的形成:漢代華夏對四方異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第十二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的微觀過程
第十四章 一個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結 語 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序論二 “什麼是中國人”再思考
第一部分 邊緣與內涵
第一章 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
第二章 記憶、歷史與族群本質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邊緣理論
第二部分 華夏生態邊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五章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六章 西遼河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三部分 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擴張
第七章 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
第八章 華夏對西周的記憶與失憶
第九章 邊緣人群華夏化歷程:吳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
第十一章 漢人的形成:漢代華夏對四方異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第十二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的微觀過程
第十四章 一個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結 語 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