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華夏奠基:大夏王朝的背影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頁數:27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文史出版社
- 作者:王中一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3428856, 978750342885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華夏奠基:大夏王朝的背影》編輯推薦:大夏王朝以姒禹治水而揚名天下,以姒啟武威而征服天下,以姒桀亡國而感傷天下。說起大夏王朝,不得不言及兩位我們非常熟悉的遠古帝王——炎帝、黃帝……《華夏奠基:大夏王朝的背影》(作者王中一)講述了夏朝的故事。
作者簡介
王中一,山東菏澤人,現居北京,非著名記者、作家,有幸曾在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社、雜誌社等多家媒體工作,承蒙同志仁抬舉,歷任記者、主任、副總編、副社長等職。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北京某法制類雜誌社。已出版或在創作的主要作品:長篇小說《走出愛情》、長篇小說《石鼓》、詩集《貝殼裡的早晨》、22集電視連續劇本《飄進春天的冬雪》、《100位幸運彩民的故事》、《大河之南》(上、下)、《健康皇曆—中國365天保健手冊》、《中國人養生影響中國—放大鏡下的5000年》(全四冊)等。
圖書目錄
前言 大智大勇——姒禹繼承了炎黃的血脈
第一章 黃帝平定天下
第一節 炎帝是黃帝的兄長
第二節 炎帝部落的興衰
第三節 黃帝部落興起於姬水
追問少典:人名還是部落名稱
豢養猛獸:黃帝秘密演練獨特戰術
指南車:蚩尤迷霧衍生的發明創造
龍圖騰: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二章 禪讓制開創原始共產主義的社會大同局面
第一節 選賢與能:社會進步的表現
第二節 帝王唐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民選
第三節 平民重華:依天子以令諸侯
第四節 帝王虞舜:開啟幹部考核制度
第三章 滔滔洪水引發精彩故事
第一節 洪水改變堯、舜、禹的生活
肆虐水災:華夏大地的最大威脅
丈量姒禹:上古時期的高個子
治水方針: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孟子點評: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
第二節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姒禹治水
千古神話:淹沒了姒禹治水的真實
滔滔洪水:上古時期的世界性難題
第三節 銘記姒禹治水功績的紀念地有哪些
第四節 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大夏王朝是如何建立的
差額選舉:虞舜提名姒禹成為接班人
行刺姒禹:防風氏族的烏龍刀
第五節 塗山之會:史上第一次開國大典
泰山封禪:古代帝王的政治時尚
第六節 千年傳頌的大禹都城——陽城位於何處
龍山文化:奠定大夏王朝進步的基礎
發現陽城:大夏王朝第一都城
盤古王表:一帖迷失4000年的天書
第七節 安葬會稽:姒禹的最終歸宿
第四章 王位世襲制第一人——姒啟
第一節 武力鎮壓:姒啟捍衛大夏王朝尊嚴的終極手段
第二節 姒啟都城埋在什麼地方
第三節 夏王朝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
第五章 漫漫長路:夏王朝世系與歷史
第一節 五子爭權:姒啟晚年的尷尬
第二節 姒太康:我保證再不外出狩獵了
第三節 姒仲康:誰有能力恢復天下呢
第四節 扯不清的姒相、后羿、寒浞
第五節 姒少康:史上最早的王子復仇記
第六節 姒季杼:東進!征伐東夷
第七節 姒槐:九夷朝拜是大夏王朝僅剩的面子
第八節 姒芒:創始祭祀河神儀式
第九節 姒泄:拿官袍換和平,有什麼不可以
第十節 姒不降:我不行,可是我弟弟行
第十一節 姒扃:看看,我受位於危難之中
第十二節 姒廑:國勢衰落能怪我一個人嗎
第十三節 孔甲:我就是喜歡養龍,怎么著吧
第十四節 姒皋:把殺龍兇手釋放了吧
第十五節 姒發:為什麼大家都不跟我玩呢
第十六節 姒桀:罵吧,罵了我就出名了
第六章 商湯滅夏:治大國如烹小鮮
第一節 大夏王朝的小方國——商
第二節 伊尹:史上第一位奴隸丞相
第三節 商湯:我敢挑戰大夏王朝
第四節 大夏王朝的晚期都城在哪裡
第五節 3600年前的商湯亳都怎樣挺立至今
第六節 再現夏商兩代交替過程的大師姑遺址
第七節 石磬:大夏王朝的皇家樂器
第八節 夏:源遠流長的古老姓氏
第一章 黃帝平定天下
第一節 炎帝是黃帝的兄長
第二節 炎帝部落的興衰
第三節 黃帝部落興起於姬水
追問少典:人名還是部落名稱
豢養猛獸:黃帝秘密演練獨特戰術
指南車:蚩尤迷霧衍生的發明創造
龍圖騰: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二章 禪讓制開創原始共產主義的社會大同局面
第一節 選賢與能:社會進步的表現
第二節 帝王唐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民選
第三節 平民重華:依天子以令諸侯
第四節 帝王虞舜:開啟幹部考核制度
第三章 滔滔洪水引發精彩故事
第一節 洪水改變堯、舜、禹的生活
肆虐水災:華夏大地的最大威脅
丈量姒禹:上古時期的高個子
治水方針: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孟子點評: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
第二節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姒禹治水
千古神話:淹沒了姒禹治水的真實
滔滔洪水:上古時期的世界性難題
第三節 銘記姒禹治水功績的紀念地有哪些
第四節 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大夏王朝是如何建立的
差額選舉:虞舜提名姒禹成為接班人
行刺姒禹:防風氏族的烏龍刀
第五節 塗山之會:史上第一次開國大典
泰山封禪:古代帝王的政治時尚
第六節 千年傳頌的大禹都城——陽城位於何處
龍山文化:奠定大夏王朝進步的基礎
發現陽城:大夏王朝第一都城
盤古王表:一帖迷失4000年的天書
第七節 安葬會稽:姒禹的最終歸宿
第四章 王位世襲制第一人——姒啟
第一節 武力鎮壓:姒啟捍衛大夏王朝尊嚴的終極手段
第二節 姒啟都城埋在什麼地方
第三節 夏王朝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
第五章 漫漫長路:夏王朝世系與歷史
第一節 五子爭權:姒啟晚年的尷尬
第二節 姒太康:我保證再不外出狩獵了
第三節 姒仲康:誰有能力恢復天下呢
第四節 扯不清的姒相、后羿、寒浞
第五節 姒少康:史上最早的王子復仇記
第六節 姒季杼:東進!征伐東夷
第七節 姒槐:九夷朝拜是大夏王朝僅剩的面子
第八節 姒芒:創始祭祀河神儀式
第九節 姒泄:拿官袍換和平,有什麼不可以
第十節 姒不降:我不行,可是我弟弟行
第十一節 姒扃:看看,我受位於危難之中
第十二節 姒廑:國勢衰落能怪我一個人嗎
第十三節 孔甲:我就是喜歡養龍,怎么著吧
第十四節 姒皋:把殺龍兇手釋放了吧
第十五節 姒發:為什麼大家都不跟我玩呢
第十六節 姒桀:罵吧,罵了我就出名了
第六章 商湯滅夏:治大國如烹小鮮
第一節 大夏王朝的小方國——商
第二節 伊尹:史上第一位奴隸丞相
第三節 商湯:我敢挑戰大夏王朝
第四節 大夏王朝的晚期都城在哪裡
第五節 3600年前的商湯亳都怎樣挺立至今
第六節 再現夏商兩代交替過程的大師姑遺址
第七節 石磬:大夏王朝的皇家樂器
第八節 夏:源遠流長的古老姓氏
序言
儘管當下的影視作品,甚至紙媒體,極少完整反映或描繪豐富多彩的夏朝歷史,但是,開創了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夏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依然赫赫有名、燦爛萬分。相對於當時剛剛從原始社會步人奴隸制社會的古老歷史背景下,無論從政治思想、國家治理還是戰爭駕馭,大夏王朝都無愧是一個後世難以比擬的強大王朝。
大夏王朝以姒禹治水而揚名天下,以姒啟武威而征服天下,以姒桀亡國而感傷天下。
說起大夏王朝,不得不言及兩位我們非常熟悉的遠古帝王——炎帝、黃帝。因為大夏王朝的創始人姒禹是黃帝的後裔,是黃帝的玄孫。根據炎帝、黃帝的兄弟關係,姒禹也是炎帝的玄孫。這是姒禹的自豪。姒禹若在,完全可以拍著胸脯說:從炎帝神農氏,再到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五帝,都是我們家親戚。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開篇就說:大夏王朝的帝王姒禹,名字叫文命。姒禹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是帝顓頊,顓項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姒禹,黃帝的玄孫、帝顓頊的孫子。姒禹的曾祖父昌意、父親鯀都沒有機會得到帝位,而是做了普通的大臣。
在西漢時期,太平盛世,擁有大量資料的司馬遷很有耐心地考察了姒禹以及黃帝其他後裔的故事。司馬遷主要參考先秦時期的《尚書》原本,結合百姓口耳相傳的歷史傳說,系統地敘述了由姒禹到姒桀約471年的歷史,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展示了大夏王朝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在史學界,司馬遷以著史嚴謹、文筆流暢、人物豐滿而著稱,於是,姒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形象躍然紙上。
司馬遷說得很清楚,姒禹名叫姒文命,高祖就是軒轅黃帝。
閱讀中國的遠古歷史,炎、黃二帝是標誌性人物,是一個不用描述就令13億華夏子孫油然生出敬意的遠古祖先。司馬遷很有政治頭腦,也很有前瞻性,《史記》也從炎、黃二帝開始寫起。
傳說是歷史的影子——儘管,遠古的那些為國人津津樂道的迷人神話還未被世界史學界所公認,然而,包括西方歷史學家在內,人們對中國的遠古歷史都很有研究興趣。因為誰也不可能苛求幾千年前穿著獸皮麻衣的原始先民使用現今的簡化漢字、凸版白紙把當時的歷史準確地記載下來,隆重出版一本《原始部落的那些事兒》。所以,很多人都相信,三皇五帝是中國民眾口口相傳了數千年的英武帝王,他們確實生活在那個時代,而且以他們的思想和品行影響了之後的數千年中國歷史,繼續活在他們後代的心目中。
全世界的歷史學家都承認,那個原始時代沒有照片、沒有視頻、沒有網際網路來傳播新聞大事,因此,口耳相傳,不斷神話,也是傳承歷史的一種方式,是當時世界歷史的唯一傳承方式。世界文明古國皆是如此,無一例外。即便後來有了象形文字,即便某一段歷史被現代考古所證實,不論中國的、外國的,考古挖出來的那些瓶瓶罐罐依然沒有神話傳說來得生動有趣,有生命力。
三皇,年代無可考,屬於神話時代。五帝,生活在約公元前30-約前21世紀初,為遠古帝王。
五帝的說法都多,大多數學者認為五帝分別為軒轅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是在那段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有作為、較有名氣,在當今史學界冬粉眾多的五位帝王。支持此說的史籍有《史記》、《世本》、《大戴記》、《易傳》、《禮記》、《春秋》、《國語》等。
五帝一詞,是五位帝王的簡稱,最早出現於《荀子》一書。
荀子作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當時被世人尊稱“荀卿”。荀子曾經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官職,相當於教育長),後來擔任楚國蘭陵(今山東蘭陵)令(相當於縣官)。荀子花費了畢生50年的時間遊學於齊、秦、趙、楚,最後老死於楚國。荀子的學生眾多,秦國的風雲人物韓非、李斯都是荀子的人室弟子,亦因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歷代都有學者懷疑荀子是否應該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這兩位掉了腦袋弟子的不良名聲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教不嚴,師之惰。荀子倘若健在,一定要開個新聞發布會,當眾自責。否則,再不敢在儒家學界露臉了。
現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
據考證,荀子(約前313-前238),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名況,字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荀子》之後,在歷代史書中陸續出現了五帝的記載和描述。
僅僅為了五帝這個辭彙,荀子就應該感到驕傲。荀子一定知道,在五帝艱苦創業的時光隧道中,有一個大事件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至今為我們所讚嘆——黃帝征服天下。天下一統改變了華夏大地部落紛爭的混亂局面,促進了華夏民族的形成,讓華夏大地有了統一的圖騰和神廟,也為後世的大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社會基礎。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軒轅黃帝。在世界上,熟知黃帝的也大有人在。那時,中國處於原始社會時期。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大禹治水。可在世界上,熟知大夏王朝的人卻不普遍,更不了解姒禹是軒轅黃帝的直系後裔。那時,中國已經進入了奴隸制社會,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按照人類文明(以建立國家、建築都城為主要標誌)出現的時間順序,第一文明(美索不達米亞,距今約5500年)、第二文明(埃及,距今約5100年)都不在中國。中國頂多並列第三,要么第四。還有不少世界通史之類的圖書把中國文明排列在印度文明之後——第五名。儘管如此,大夏王朝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這段約471年的輝煌,是中國人頗為自豪的,也是那些與史前文明不搭界的諸多西方國家所羨慕的,甚至嫉妒的,心裡挺不是滋味兒。因為,借給他們一根兒撐竿,他們的歷史跳起來也夠不著4000多年前的史前原始社會,在母系社會的天空更是一片空白,連口耳相傳也沒有。
所以,他們總是拿考古來說事兒,拿至今仍然裸露在地表的埃及金字塔來刁難其他文明古國,也不考慮其他文明古國的地貌地況是否曾經被洪水、地震、土石流掩埋過。他們忽略了,尼羅河泛濫後留下的是沃土,黃河決口後留下的卻是一片黃沙。讓人惋惜的是,這些思潮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一些半瓶子晃蕩的學者拐回頭來疑神疑鬼,懷疑自己的祖先是否真的存在過。
其實,正如銘記中國大夏王朝歷史的城堡紛紛被歲月掩埋在地下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埃及胡夫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像雕像(斯芬克司)曾經很多次被黃沙埋沒,是後世的人們一次次把它從黃沙飛土中挖掘出來,讓它又一次次再見天日。
考古證實大夏王朝,只是需要時間而已。
截至19世紀末,世界史學界沒有人承認中國的夏、商、周歷史。隨著20世紀初大量甲骨文的考古發現,全世界關注的目光都向中國史書記載的殷商王朝投來了信任的微笑。2003年1月19日,陝西眉縣馬家鎮楊家村發現文物窖藏,出土西周青銅器27件。這是繼1975年岐山董家窖藏、1976年扶風莊白一號窖藏出土大批西周青銅器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這次,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了單氏家族27件青銅器,件件有紋飾和銘文,銘文共有4000餘字,完整記載了西周時期從周文王經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及至當世天子周宣王的名稱位次和有關事跡。最可貴的是,銘文中將年、月、紀日乾支與月相集中多次使用,對研究西周歷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1世紀初以來,圍繞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展開的現代考古發掘已經發現了多處距今4000年左右的城市和王宮,充分證實了大夏王朝的真實存在。接下來,我們需要的只是繼續努力,在多處的都城或者王宮遺址中找到私人物品——青銅器皿上哪一個刻著姒禹、姒啟,甚至那個亡國的姒桀的名字。
大夏王朝以姒禹治水而揚名天下,以姒啟武威而征服天下,以姒桀亡國而感傷天下。
說起大夏王朝,不得不言及兩位我們非常熟悉的遠古帝王——炎帝、黃帝。因為大夏王朝的創始人姒禹是黃帝的後裔,是黃帝的玄孫。根據炎帝、黃帝的兄弟關係,姒禹也是炎帝的玄孫。這是姒禹的自豪。姒禹若在,完全可以拍著胸脯說:從炎帝神農氏,再到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五帝,都是我們家親戚。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開篇就說:大夏王朝的帝王姒禹,名字叫文命。姒禹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是帝顓頊,顓項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姒禹,黃帝的玄孫、帝顓頊的孫子。姒禹的曾祖父昌意、父親鯀都沒有機會得到帝位,而是做了普通的大臣。
在西漢時期,太平盛世,擁有大量資料的司馬遷很有耐心地考察了姒禹以及黃帝其他後裔的故事。司馬遷主要參考先秦時期的《尚書》原本,結合百姓口耳相傳的歷史傳說,系統地敘述了由姒禹到姒桀約471年的歷史,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展示了大夏王朝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在史學界,司馬遷以著史嚴謹、文筆流暢、人物豐滿而著稱,於是,姒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形象躍然紙上。
司馬遷說得很清楚,姒禹名叫姒文命,高祖就是軒轅黃帝。
閱讀中國的遠古歷史,炎、黃二帝是標誌性人物,是一個不用描述就令13億華夏子孫油然生出敬意的遠古祖先。司馬遷很有政治頭腦,也很有前瞻性,《史記》也從炎、黃二帝開始寫起。
傳說是歷史的影子——儘管,遠古的那些為國人津津樂道的迷人神話還未被世界史學界所公認,然而,包括西方歷史學家在內,人們對中國的遠古歷史都很有研究興趣。因為誰也不可能苛求幾千年前穿著獸皮麻衣的原始先民使用現今的簡化漢字、凸版白紙把當時的歷史準確地記載下來,隆重出版一本《原始部落的那些事兒》。所以,很多人都相信,三皇五帝是中國民眾口口相傳了數千年的英武帝王,他們確實生活在那個時代,而且以他們的思想和品行影響了之後的數千年中國歷史,繼續活在他們後代的心目中。
全世界的歷史學家都承認,那個原始時代沒有照片、沒有視頻、沒有網際網路來傳播新聞大事,因此,口耳相傳,不斷神話,也是傳承歷史的一種方式,是當時世界歷史的唯一傳承方式。世界文明古國皆是如此,無一例外。即便後來有了象形文字,即便某一段歷史被現代考古所證實,不論中國的、外國的,考古挖出來的那些瓶瓶罐罐依然沒有神話傳說來得生動有趣,有生命力。
三皇,年代無可考,屬於神話時代。五帝,生活在約公元前30-約前21世紀初,為遠古帝王。
五帝的說法都多,大多數學者認為五帝分別為軒轅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是在那段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有作為、較有名氣,在當今史學界冬粉眾多的五位帝王。支持此說的史籍有《史記》、《世本》、《大戴記》、《易傳》、《禮記》、《春秋》、《國語》等。
五帝一詞,是五位帝王的簡稱,最早出現於《荀子》一書。
荀子作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當時被世人尊稱“荀卿”。荀子曾經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官職,相當於教育長),後來擔任楚國蘭陵(今山東蘭陵)令(相當於縣官)。荀子花費了畢生50年的時間遊學於齊、秦、趙、楚,最後老死於楚國。荀子的學生眾多,秦國的風雲人物韓非、李斯都是荀子的人室弟子,亦因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歷代都有學者懷疑荀子是否應該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這兩位掉了腦袋弟子的不良名聲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教不嚴,師之惰。荀子倘若健在,一定要開個新聞發布會,當眾自責。否則,再不敢在儒家學界露臉了。
現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
據考證,荀子(約前313-前238),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名況,字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荀子》之後,在歷代史書中陸續出現了五帝的記載和描述。
僅僅為了五帝這個辭彙,荀子就應該感到驕傲。荀子一定知道,在五帝艱苦創業的時光隧道中,有一個大事件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至今為我們所讚嘆——黃帝征服天下。天下一統改變了華夏大地部落紛爭的混亂局面,促進了華夏民族的形成,讓華夏大地有了統一的圖騰和神廟,也為後世的大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社會基礎。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軒轅黃帝。在世界上,熟知黃帝的也大有人在。那時,中國處於原始社會時期。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大禹治水。可在世界上,熟知大夏王朝的人卻不普遍,更不了解姒禹是軒轅黃帝的直系後裔。那時,中國已經進入了奴隸制社會,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按照人類文明(以建立國家、建築都城為主要標誌)出現的時間順序,第一文明(美索不達米亞,距今約5500年)、第二文明(埃及,距今約5100年)都不在中國。中國頂多並列第三,要么第四。還有不少世界通史之類的圖書把中國文明排列在印度文明之後——第五名。儘管如此,大夏王朝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這段約471年的輝煌,是中國人頗為自豪的,也是那些與史前文明不搭界的諸多西方國家所羨慕的,甚至嫉妒的,心裡挺不是滋味兒。因為,借給他們一根兒撐竿,他們的歷史跳起來也夠不著4000多年前的史前原始社會,在母系社會的天空更是一片空白,連口耳相傳也沒有。
所以,他們總是拿考古來說事兒,拿至今仍然裸露在地表的埃及金字塔來刁難其他文明古國,也不考慮其他文明古國的地貌地況是否曾經被洪水、地震、土石流掩埋過。他們忽略了,尼羅河泛濫後留下的是沃土,黃河決口後留下的卻是一片黃沙。讓人惋惜的是,這些思潮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一些半瓶子晃蕩的學者拐回頭來疑神疑鬼,懷疑自己的祖先是否真的存在過。
其實,正如銘記中國大夏王朝歷史的城堡紛紛被歲月掩埋在地下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埃及胡夫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像雕像(斯芬克司)曾經很多次被黃沙埋沒,是後世的人們一次次把它從黃沙飛土中挖掘出來,讓它又一次次再見天日。
考古證實大夏王朝,只是需要時間而已。
截至19世紀末,世界史學界沒有人承認中國的夏、商、周歷史。隨著20世紀初大量甲骨文的考古發現,全世界關注的目光都向中國史書記載的殷商王朝投來了信任的微笑。2003年1月19日,陝西眉縣馬家鎮楊家村發現文物窖藏,出土西周青銅器27件。這是繼1975年岐山董家窖藏、1976年扶風莊白一號窖藏出土大批西周青銅器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這次,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了單氏家族27件青銅器,件件有紋飾和銘文,銘文共有4000餘字,完整記載了西周時期從周文王經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及至當世天子周宣王的名稱位次和有關事跡。最可貴的是,銘文中將年、月、紀日乾支與月相集中多次使用,對研究西周歷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1世紀初以來,圍繞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展開的現代考古發掘已經發現了多處距今4000年左右的城市和王宮,充分證實了大夏王朝的真實存在。接下來,我們需要的只是繼續努力,在多處的都城或者王宮遺址中找到私人物品——青銅器皿上哪一個刻著姒禹、姒啟,甚至那個亡國的姒桀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