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16日,丁志平、嚴英武、陳永貴3名老共產黨員組織民眾在華坪縣城發動武裝起義取得成功,推翻了國民黨華坪縣政府,建立了華坪縣臨時人民政府。這是一件在華坪縣近代歷史上的大事件,史稱“3·16”革命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坪“3·16”革命武裝起義
- 發生時間:1949年3月16日
- 發生地點: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
- 主要人員:丁志平、嚴英武、陳永貴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事件結果,社會評價,
事件背景
20世紀40年代末,活躍在滇康兩省交界處的地方武裝——華坪革命武裝(丁志平部),自1945年秋籌備,1949年3月正式建立。
事件經過
1942年,中共南方局派遣丁志平同志回華坪開展地下工作,丁志平同志遵照黨的指示,秘密聯絡早期共產黨員嚴英武、陳永貴同志,在民眾中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傳播革命思想,宣傳教育民眾。於1947年動員思想傾向進步的積極分子組織“知行學社”,開始為武裝起義作準備。在發動過程中,國民黨常備隊士兵趙玉祥(傈僳族)、馬發德等人秘密參加了“知行學社”。
1949年初,丁志平等“知行學社”領導人秘密召開會議,分析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形式,認為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已取得勝利,在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下,華坪舉行革命武裝起義,組建革命隊伍,迎接全國解放的基本條件已經成熟,因此會議決定由共產黨員丁志平、嚴英武、陳永貴組成主要領導,以“知行學社”成員為骨幹,發動各族各界民眾準備舉行武裝起義。
會議之後,丁志平、嚴英武、陳永貴等人開始分頭聯絡和動員民眾,秘密進行準備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的周密布署和安排,一切準備妥當,於是決定於3月16日舉行武裝起義。
3月16日凌晨4時,丁志平帶領趙興宋、周忠國、林明良、馬明發、趙登太等“知行學社”成員,來到縣常備中隊駐地川主廟,在常備隊士兵趙玉祥(傈僳族)、馬發德等內應的配合下,順利進入縣常備中隊駐地川主廟,收繳了常備中隊和保全團接新兵人員的槍械武器,釋放了被關押的75名壯丁。丁志平做了簡短講話,對釋放的壯丁和被收繳了武器的常備隊士兵曉以大義,講明舉行武裝起義是為了推翻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動員願意一道幹革命的留下,不願意的可以回家。壯丁和被收繳了武器的常備隊士兵大多是窮苦出身,常備隊的許多士兵平時在“知行學社”成員、常備隊士兵趙玉祥(傈僳族)和馬發德等人的影響下也有正義感和進步傾向,大部分表示願意參加起義。於是丁志平帶領自願參加起義的人員出城到河東與原約定福泉鎮(今興泉鎮)、膏澤鎮(今榮將鎮)趕來的武裝匯合,組建了共有300餘人槍的起義隊伍。丁志平作了簡短的戰前動員,對任務進行安排部署,第一路以“知行學社”成員為領隊和骨幹,擔任主力;周忠國率領從警備隊和新兵壯丁隊帶出的人員組成第二路;毛可勝、讓崇光率領從福泉鎮、膏澤鎮帶來的隊伍組成第三路;把隊伍分成三路,集中力量圍攻國民黨縣政府。黎明前,安排部署妥當,丁志平下令發起攻擊,黑夜裡一聲信號槍響,縣政府警衛中加入“知行學社”的成員擔任內應,打開縣政府大門,起義隊伍迅速衝進縣政府大院。一時間華坪縣城槍聲大作,經過激烈的戰鬥,擊斃負隅頑抗的縣常備中隊長鄢榮泰,擊潰政警隊,活捉縣長田秋年,繳獲步機槍60餘支(挺),子彈萬餘發,手榴彈200多枚。起義隊伍奪取縣政府後,打開牢門,釋放被關押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