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洞摩崖

華嚴洞摩崖

華嚴洞摩崖在施秉縣城東17公里甘溪鄉涼風坳腳,為一天然溶洞。華嚴洞洞口高2.56米,寬5.7米。洞內分兩層三岔,上層中岔距洞口30餘米,高5米的天然石室中,有鐘乳石雕大士像一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嚴洞摩崖
  • 位於:施秉縣城東
  • 洞口高:2.56米
  • :5.7米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安順華嚴洞,華嚴洞摩崖,安岳華嚴洞,大般若洞,

發展歷史

左岔中洞口36米處有石雕武神像一尊。塑像雖已岩溶流面,仍形象生動、神采奕奕。在洞上、左、右寬約100平方米石壁上,有明、清兩代大小摩崖13處,洞內有摩崖3處。共16處254字。洞口對聯:“山光草色天成秀,水曲崖奇地給靈”,橫批“空色大觀”。洞上方橫書:“如來度化”;“西峙飛來”。題頭小字為“申陽董獻策題”,中有小字為“萬曆乙已秋立”,落款:“鄴下王之棟書”。洞左橫幅:“靈雲盤結”、“洞天福地”,落款:“萬曆丙申孟夏吉日”,“淮陰王鳴鶴題”。洞右橫幅題“空中樓閣”,“含吐十□”、“卸花處”三處。洞口內頂題摩崖一方:“萬曆甲辰仲冬清浪參將董獻策刊石以記其盛”。洞中18.4米處有明按察、雲南居士朱化孚書“洞天深處”等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華嚴洞時,立有碑一通,1960年移至甘溪鄉院院內,已缺一角。1984年省文物主管部門撥款維修,並在洞口嵌豎青石保護標誌及摩崖說明碑。貴州省人民政府1982年2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

安順華嚴洞

華嚴洞位於安順市南郊,距安順市火車站僅2公里。據《安順府志》載:“城南華嚴洞山名讀書山。洞極深邃,非秉燭不能游。惟洞口寬敞,夏涼冬暖,遊人常寄興焉。前輩講學樓中頗稱名勝。安順華嚴洞山由於樹木青翠,濃蔭蔽日,原名叫紫峰山。清乾隆貴州學政洪亮吉來游時,並賦詩一首曰‘萬峰深處掩禪關,百頃平田水一灣。我借薄游來勸學,芳名應肇讀書山’。”於是將山改名“讀書山”。
安順華嚴洞安順華嚴洞
在火車上遇到的劉老先生送我至華嚴村路口附近,時正接近午飯時間,說沿路過橋直走便是華嚴洞,可在洞中吃齋飯。遠遠看見新修的紅牆就想大概是了。大門上豎寫“華嚴洞”,而橫寫“妙法禪寺”,“華嚴”想必與佛教華嚴宗有關,而至於怎么是禪寺,當中定有一段曲折。雖然香客很少,寺中卻一派繁忙,十幾位老阿姨忙裡忙外收拾前一天農曆九月十九觀音會的鍋盞和大掃除,沒人理我,就自顧自掏出相機隨意走動。
安順舊時曾有八景,是市民休憩遊玩之所,華嚴洞就是其中之一,因為華嚴洞人氣很旺,民國時期安順首富帥燦章在華嚴洞山門處修建了憩園作為義塾,這座憩園曾在1940年至1942年作為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200師的置所。1938年,為保護故宮博物院國寶不落入日寇之手,故宮博物院將文物分批轉移到我國西部進行隱藏和保護,這其中有80箱總計1022件國寶於1939年初轉移至安順華嚴洞,並在洞中秘藏六年。1944年,為了感謝安順人對國寶的保護工作的支持,應安順地方人士的邀請,故宮博物院破例在安順舉辦了一次小型的文物展覽。抗日戰爭勝利後,南遷各地的文物開始由後方運回南京。1
1944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任命楊森為貴州省主席,而據說華嚴洞口的“天地妙蘊”四字即由楊森所題。1948年,部分藏品被運往台灣,並在這些文物的基礎上建立了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在洞中秘藏六年的寶藏中唐寅的《山路松聲》、馬和之的《閒忙圖》等如今都是台灣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木匠的《故宮國寶南遷的貴州往事》一文對這段歷史有著詳盡的記述。
洞中乾燥寬敞,開放的有大雄寶殿和三聖殿,旁有一門上鎖,不知殿後是否還有洞。據洞中大雄寶殿十八羅漢石座上所刻《華嚴洞重建序則》載:(華嚴洞)原名崇仁里,明末清初開山祖師上覆下園老和尚入洞頌華嚴經四十九日,化感地方人捐資建寺。時當改朝換政,加之交通不便,資金來源不寬。洞內外建設由地方主持施工。寺院沒有規劃和正規殿堂名稱,佛菩薩塑造不合寺院要求。清初華嚴宗未有傳承。光緒十八年,當地人捐資維修。1949年後規劃重建,按照禪、淨道場塑造佛像。大雄寶殿原只有十八羅漢像,新塑佛祖、文殊、普賢菩薩像。大殿背面增塑海潮音諸天等像,新建西方三聖殿、大殿石柱、牌匾,分別於1994年和1885年落成。1998年貼金逐步完善。原上殿改建天王殿,洞之深處新建地藏殿、放生池,重建三橋觀音碑。想來我看到的那扇鎖上的門就是深入洞中地藏殿、放生池和當年藏寶處的入口。
安順華嚴洞安順華嚴洞
出得洞來,一老阿姨拿著掃帚問要喝水不,我以為她要倒水給我喝,忙道謝說不用了。接著她指著我的水壺,說去洞裡接一壺“大士神水”嘛,我雀躍答好哇。重回洞中大雄寶殿,在左側九羅漢像前有一石缸內接有石壁上滴下的水,裝滿一壺,飲一口清涼沁心,才想起在戴明賢老先生的《一個人的安順》書中有這樣一段關於華嚴洞的回憶“常年遊客不斷的是城南近郊的華嚴洞。端午游此洞,是一項傳統。洞口幾隻長滿綠苔的大石缸,長年貯著岩漿水,供和尚食用,平時無人一顧,端午節就要論杯賣了。”
最後,還是沒有在華嚴洞吃齋,我想回到市區去找尋一下安順的美食,阿彌陀佛,俗心未了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善哉。

華嚴洞摩崖

華嚴洞摩崖在施秉縣城東17公里甘溪鄉涼風坳腳。華嚴洞為一天然溶洞,洞口高2.56米,寬5.7米。洞內分兩層三岔,上層中岔距洞口30餘米,高5米的天然石室中,有鐘乳石雕大士像一尊;左岔中洞口36米處有石雕武神像一尊。塑像雖已岩溶流面,仍形象生動、神彩奕奕。在洞上、左、右寬約100平方米石壁上,有明、清兩代大小摩崖13處,洞內有摩崖3處。共16處254字。洞口對聯:“山光草色天成秀,水曲崖奇地給靈”,橫批“空色大觀”。洞上方橫書:“如來度化”;“西峙飛來”。題頭小字為“申陽董獻策題”,中有小字為“萬曆乙已秋立”,落款:“鄴下王之棟書”。洞左橫幅:“靈雲盤結”、“洞天福地”,落款:“萬曆丙申孟夏吉日”,“淮陰王鳴鶴題”。洞右橫幅題“空中樓閣”,“含吐十□”、“卸花處”三處。洞口內頂題摩崖一方:“萬曆甲辰仲冬清浪參將董獻策刊石以記其盛”。洞中18.4米處有明按察、雲南居士朱化孚書“洞天深處”等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華嚴洞時,立有碑一通,1960年移至甘溪鄉院院內,已缺一角。1984年省文物主管部門撥款維修,並在洞口嵌豎青石保護標誌及摩崖說明碑。貴州省人民政府1982年2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施秉縣華嚴洞施秉縣華嚴洞
華嚴洞位於安順城南郊二公里崇仁里讀書山下(“讀書山”為清嘉慶初年提督學使洪亮吉所題得名),洞深數里,寬敞幽深。洞口有天然棚石覆洞頂,為一天然洞穴洞廳,可容萬餘人。華嚴洞因抗戰期間藏存故宮國寶長達六年之久而永載史冊。華嚴洞為安順名勝,每年端陽,城中遊人多於此處游洞、登山。民國期間,安順富商帥燦章還建別墅於此,用以休閒和接待客商,別墅取名“憩園”,可望文而生義。抗戰期間,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200師師部借駐“憩園”,愛國將領200師師長戴安瀾就是從這裡組建成遠征軍揮師緬甸、為國捐軀的。
此處摩崖石刻遍布,由於風雨侵剝,多數已漫漶不清。現存“幽邃”(題者不詳)、“飛岩”(清光緒最後一人貴州提督徐印川題)、“天地妙蘊”(民國貴州省主席楊森題)、“華嚴洞”(民國安順行政公署專員張履和題)等。1987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施秉縣華嚴洞詩詞
位於黔道之上的施秉華嚴洞繁華似景的人文勝地,讓人陶醉其間不思仕,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以下是截取的一部分:
游華嚴洞
(明)甘雨
寶剎臨宮到,仙凡迥自分。
鶴翻鬆塢露,龍臥石床雲。
從渠山路滑,未惜馬碲勤。
游華嚴洞
(明)史旌賢
古洞誰初辟,翛然無仕心。
偶緣丹灶入,因識白雲深。
風鐸傳空谷,松鐃落梵音。
賢愚如許輩,吾意正蕭森。
游華嚴洞
(明)按察 朱化孚
寺前車馬日紛紜,山野閒憎總不聞。
洞裡奇文涵幻像,岩間真氣自氤氳。
憑空石涌千江浪,何處晴飛五嶽雲。
可是如來舌本動,好將花雨繡山紋。
華嚴洞
(清)吏部侍郎 趙士麟
臨晨燃炬入,童僕笑斯游。
洞挾孤雲宿,泉隨隙石流。
入煙生白板,山寺隱紅樓。
徙倚將亭午,鐘聲林外幽。
華嚴洞
(清)巡撫 佟彩鳳
古洞陰寒法界清,天花墜處似雲生。
傳燈進步窺空色,捫壁攜筇看注砰。
屹 峭山崖高萬丈,淪漪溪水瑩千泓。
始知黔道同蜀道,劍閣牂牁果併名。

安岳華嚴洞

華嚴洞位於距安岳縣城東南方56公里的石羊鎮赤雲管區箱蓋山。這裡的摩崖造像刻於北宋,在“華嚴洞”和“大般若洞”兩大龕窟中共有造像159尊,歷代碑刻題記24處,雕刻精美,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61年公布華嚴洞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岳華嚴洞安岳華嚴洞
華嚴洞有開鑿於北宋建隆元年(960)的華嚴洞和開鑿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兩大石窟,。華嚴洞石窟約700立方米,華嚴洞造像,以密宗為主,是釋、道、儒同窟造像,題材達39種。其布局嚴謹,造型奇妙,動靜結合,虛實得體,採光科學,殿堂似的石窟燦爛輝煌,氣韻生動,在中國石窟造像中獨樹一幟,是北宋石刻藝術精品,是安岳石刻旅遊區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較完好的洞窟。造像分布於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華嚴三聖”雕像,左右並排高4.1米的“十大菩薩”坐像,洞壁刻滿“經變”故事圖景。
造像中的人物,個性鮮明,姿態優美,比例均勻,穿戴華麗,非常貼近生活和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特別是十大菩薩,古匠師們著力對面部的細膩刻畫,充分表現出了眾菩薩外表的俊俏和內心的慈善;線面結合的鐫刻手法,使形體更加優美、楚楚動人。加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鏤空飾花寶冠,珠光寶氣,粒粒可數的珠串瓔珞,行雲流水似的帔巾、衣褶,更加襯托出氣質的高雅,身份的華貴。連環畫式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求法圖”極具特色,所刻善財童子參拜的眾多大德無一雷同。大德們所在環境中的樓台亭閣精巧玲瓏,寶塔宮闕氣勢雄偉,花草樹木生機盎然,雲霞霧靄,裊裊舒捲。“剪雲補衣”、“眾妙香國”、“化城七寶”等眾多求法場景躍然壁間。這些世俗化、民族化、地方化、生活化的說教作品,無不使人嘆為觀止。華嚴洞窟口兩邊所刻下山獅、準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兇惡,與慈悲的佛、菩薩及多變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獨特的對比造像手法,使窟中造像全都活了起大般若洞來,顯得十分生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造詣。
華嚴洞方形平頂,窟高6.2米,寬10米,深11.3米,窟頂陰刻一巨大的“唵 ”字,窟後壁正中刻有3尊全高5.2米的“華嚴三聖”,中為大日如來,像高3米,座高2.2米,頭戴花冠,冠中刻柳本尊坐像。大日如來身著袈裟,雙目微睜,神態嚴肅,雙手施智全印,結加趺坐於蓮台上。文殊菩薩居大日如來之左,跨著青獅,右腿彎曲,左腿踏著蓮蕊。普賢菩薩騎著白象,居於大日如來之右,左腿彎曲,右腿放置蓮蕊。其造像對稱感很強,主次分明,較好地突出了大日如來的主佛位置。左右兩壁各刻有通高4.1米的5尊圓覺像,又稱十大弟子。左右洞壁上方還刻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樓台亭閣、寶塔經幢等。
大般若洞高4.2米,寬4.2米,深4.8米,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窟。正壁主像為趺坐釋迦佛,高2.3米,頭著螺髻,身著袈裟,體態豐滿,雙目微睜。其左右刻老君、孔子、韋陀、文殊及佛門十大弟子。兩壁分上中下三層分刻:上層刻佛教十大童子,中層刻道教二十四諸天,下層刻佛教十八羅漢。洞頂部並排刻有直徑2.2米的一正一倒的兩個“人”字。當地人傳說:“兩個人字顛倒顛,誰人認得就是活神仙”。洞中上額,刻有“大般若洞”4個字,還刻有“嘉熙四年庚子(公元1240年)書”及下款署名“趙印存權書”等文字。從洞的左壁上所刻《鐫妝功德記》中可知,此洞是南宋時期留下的雕刻遺蹟。
華嚴洞內雕像華嚴洞內雕像
華嚴洞的石刻造像動靜結合,神態各異,構思精巧,布局合理,雕刻精緻,巧奪天工,堪稱石刻藝術中之精華。

大般若洞

“大般若洞”高4.7米,寬、深各約5米,洞額刻有洞名。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薩,兩廊分三層,下層列十八羅漢,中間是廿四諸天,上層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後壁,有兩龕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屬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洞頂刻有一個直徑為2.2米的“人丫”字,現該字尚無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釋義,“兩個人字顛倒顛,認到了你就是活神仙”廣為流傳,成為千古之謎。
安岳縣華嚴洞安岳縣華嚴洞
安岳華嚴洞遊記
一直想去安岳看石刻。
安岳石刻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上承雲岡、龍門,下啟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
唐安史之亂,石窟藝術循著金牛道,經廣元、綿陽,再順涪江經遂寧傳入安岳。
安岳69個鄉,鄉鄉有石刻。一天時間,只尋訪了毗盧洞、華嚴洞、圓覺洞、千佛崖。還有臥佛院、茗山寺、孔雀洞......
在這裡,你能感到雕塑之美、時光之美、生命之美。
華嚴洞位於距安岳縣城東南方56公里的石羊鎮赤雲鄉箱蓋山。這裡的摩崖造像刻於北宋,雕刻精美,規模宏大,保存完好。
華嚴洞方形平頂,窟頂陰刻一巨大的“唵 ”字,窟後壁正中刻有3尊“華嚴三聖”,中為大日如來,頭戴花冠,冠中刻柳本尊坐像。大日如來身著袈裟,雙目微睜,神態嚴肅,雙手施智全印,結加趺坐於蓮台上。文殊菩薩居大日如來之左,跨著青獅,右腿彎曲,左腿踏著蓮蕊。普賢菩薩騎著白象,居於大日如來之右,左腿彎曲,右腿放置蓮蕊。左右兩壁各刻有5尊圓覺像,又稱十大弟子。左右洞壁上方還刻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樓台亭閣、寶塔經幢等。
華嚴洞歷時兩代80年,佛像臉部的表情、衣褶的起伏都恰到好處,匠人們將自己的生命、信仰溶入其中。這是安岳最美的石刻。
大般若洞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窟。正壁主像為趺坐釋迦佛,頭著螺髻,身著袈裟,體態豐滿,雙目微睜。其左右刻老君、孔子、韋陀、文殊及佛門十大弟子。兩壁分上中下三層分刻:上層刻佛教十大童子,中層刻道教二十四諸天,下層刻佛教十八羅漢。此洞為北宋時雕刻。
兩洞僅大般若洞的下層十八羅漢頭被毀,能保存這樣,已是很不容易。
巴蜀訪石錄:華嚴洞摩崖造像
早晨從縣城出發去位於八廟鄉臥佛村得臥佛院摩崖造像,一路比較順利,車子經過通賢鎮的時候,正巧趕上當地人趕場,也就是趕集。狹窄的街道上,到處是背著背簍的人群。到了蓮花村,由於隔著跑馬灘水庫,需要在碼頭坐輪渡才能去往臥佛村。沿途景色非常迷人,遠處的青山、竹林、近處的房舍、以及那些停靠在湖岸邊的小舟,比之水墨山水更有詩意和靈氣。
華嚴洞窟華嚴洞窟
行進約半個小時便到了去往臥佛院的渡頭。進山時,在臥佛溝山岩上出現了許多石窟,裡面的造像大多已風化,這些石窟有的窟內四壁刻滿了佛經,有的卻只開鑿了一個空窟,由於時間關係,隔著鐵門,仔細看了一處刻經,是《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卷第十二》中的內容,但由於經年的雨水沖刷,大多殘泐無存。佛祖涅盤像,是臥佛院的主體雕刻,是我國已知的唐代最大全身石刻臥佛造像。從現存的造像規模來看,當年這裡的佛事鼎盛可見一斑。由於乘坐輪渡的人需要一起回去,時間緊迫,一路的小跑,只能保證儘可能的拍完照,根本沒有詳看的時間。
第二站去黃桷大佛,沿途經過花甲村、吉莊村、書房垻水庫、龍店村、石蓮村、蘆龍村、馬鞍村、飛鳳村、南鳳村、來鳳鄉、中字村、七倉村、易紅村、鴛大鎮,一路上很少見到人,山里顯得非常的安靜,只偶爾看見一兩個老人背著竹簍從路邊經過,年輕人大多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家裡只留下老人小孩,中國的農村到處是這樣的情景。
從鴛大鎮一路顛簸,約20分鐘後到了位於黃桷鋪的黃桷大佛。大佛所在的山崖刻滿了佛像,但除大佛以外,這些佛像都是當地的信徒發心出資供養鐫刻的。據廟裡的老人家講,山崖上原來的佛像包括大佛的頭部在文革時均遭破壞,尤其是大佛的頭部,被殘忍的炸掉。在大佛腳下依舊可以看到當年被炸碎的佛頭碎石塊。據明清碑文記載,黃桷大佛開鑿於唐開元年間。
離開黃桷大佛前往鴛大鎮的途中,意外的看見了路邊一處山岩上的題記,分別是鹹豐七年和民國二年當地的信眾敬造觀音大士聖像以及修葺的功德碑。有兩個趕場回家的當地人,知道我的來意後,很熱心的指點,說在山的後面還有很多的佛像。當時心中一陣狂喜,急匆匆沿著山路繞到山背後,見到三個老人家,他們說話我大都聽不懂,我說的話他們可能也聽不懂,其中的一個老人只一個勁的說:“么得,么得”。留心看到他們住的地方本身就是石窟,但窟內已無造像,沿著山路繼續往前走,看見懸崖上隱約有石窟,但由於攀爬不便只能作罷。
第三站是去毗盧洞石窟,它位於石羊鎮,地理位置毗鄰重慶大足石窟。石羊鎮在安岳縣城東南,從鴛大鎮前往石羊經過安岳縣城。到石羊鎮已是下午2點鐘,在街邊的小店吃飯,期間店主人閒聊起一個黑人,據說騎著腳踏車滿中國跑,在他們的眼中,這種生活很神奇。毗盧洞石窟位於油坪村塔子山上,車子可以直接開上去。這裡的石窟風格與大足完全相同,那些造像世俗化的表情,顯得親切而熟悉。尤其是水月觀音像,沉靜恬淡,安然祥和,那種美動人心魄。開鑿於北宋的千佛窟,其兩壁的千佛頗有趣味,這些千佛更像是供養人,面部飽滿圓潤,生活趣味濃厚,而且千佛小龕的內壁都刻有供養人的姓名。
華嚴洞與毗盧洞石窟相去不遠,華嚴洞窟的造像開鑿於北宋,正壁為“華嚴三聖像”,毗盧遮那佛居中,左面是普賢菩薩,右面是文殊菩薩。左邊站立一道徒,右邊站立一比丘。左右壁分別是五菩薩,其上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些造像精美異常,是北宋時期造像的經典之作。在華嚴洞窟的左側是大般若洞,開鑿於南宋時期,從造像風格來看,已經漸現粗糙,死寂沉沉的頹勢。正中為釋迦佛,像後上層左右為藥師佛、阿彌陀佛、十大弟子,中層左右為老子、孔子。下層左右為佛、觀音;釋迦佛座左為弟子阿難,右為韋陀。左右壁為文殊、普賢、十童子、二十四諸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