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山

華嚴山

華嚴山位於永嘉江北羅浮,因華嚴寺得名,又因此山有一處華嚴洞,古時盛產華嚴石硯得到王羲之的青睞而聞名。自宋代米芾《硯史》到清代《光緒永嘉縣誌》記載,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推崇華嚴石硯的歷史,使華嚴山成為歷代文人墨士嚮往之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嚴山
  • 位置:永嘉江北羅浮
華嚴洞傳奇,華嚴寺和羅浮塔,道教名山,

華嚴洞傳奇

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所稱赤石渡口沿山邊西行數百米,西端橋墩北側就是古代開採華嚴石硯的礦洞口。由於年代久遠,為華嚴洞編出帶有諸多“花”字的妖神鬼怪的荒誕傳說,其根源在於“華嚴”。在古代漢語裡,“花”和“華”是通假字。
洞口位於水坑邊的岩壁底下,岩壁上有水流掛下,像水簾洞,直通清水埠碼頭。。
赤石山之西為華嚴山。《光緒永嘉縣誌》:“在城北八里,永寧支山,有華嚴洞,花木繁麗,自成佳境。有石可為硯。晉王右軍《法帖》云:‘近得華嚴石硯頗佳’,即此。”朱彝尊《華嚴山》詩:“聞昔華嚴寺,頻經逸少過。洮河流石研,未若此中多。”宋米芾《硯史》說:“溫州華嚴尼寺岩石,石理向日視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熱,無泡,發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艷不滲。色赤而多有白沙點,為硯則避磨墨處比方城差慢。難嶄而易磨,亦有白點,點處有玉性,扣之聲平無韻。校理石揚休所購王羲之硯者,乃此石。今人所收古硯,間有此石,形合晉畫,約見四五枚矣。”清鯉溪上泛周衣德《華嚴山》詩云:“華嚴石塊已無多,逸少風流尚不磨。研壽不如書壽長,煙雲一片墨池波。”說明清中期,華嚴石硯的生產已經衰落。

華嚴寺和羅浮塔

羅浮《林氏宗譜》就有“華嚴大宅隱華公派下”的字樣。林氏後裔玉龍老人帶領大家到華嚴岙水庫底探訪華嚴寺。華嚴寺位於雙壟尖,海拔364米,北面緊鄰永寧山最高頂,也就是石門最高頂,海拔422米。羅浮雙塔重建者林壺峰墓西側就是華嚴寺三進建築的地基遺址。寺基西側是水坑,下注華嚴岙水庫,俗稱中庵坑。水庫區原來還有一座廟宇,俗稱下庵基。上庵基在更高處的山坳,接近雙壟村。明代羅浮隱士林蒙曾經修建上庵五間,在文化大革命被拆除。寺基西側是一片芭蕉林,東側殘留寺院附屬小屋圍牆。
華嚴寺的創立和《華嚴經》有關。《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雜華經》,東漢末年傳入中土。華嚴宗將佛說分為小乘教、大乘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龜山有楊府廟、柳將軍廟和大乘寺。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曰:“晨策尋絕壁,夕息在山棲。疏峰抗高館,對嶺臨回溪。”唐詩人趙嘏和李郢都曾遊歷永寧山華嚴寺,留下詩篇。趙嘏《李侍御歸山同宿華嚴寺》:“家有青山近玉京,風流柱史早知名。園林手植自含綠,霄漢眼看當去程。處處白雲迷駐馬,家家紅樹近流鶯。相逢一宿最高寺,夜夜翠微泉落聲。”宋葉適有《自羅浮行田宿華嚴寺》詩。
永寧山南望羅浮山。南北朝鄭輯之《永嘉郡記》:“此山秦時從海中浮來。”西晉元康五年(295),羅浮雙塔在龜山、蛇山建成,與永寧山華嚴寺南北呼應。明嘉靖間,羅浮雙塔傾圮嚴重,鄉賢林壺峰出巨資重修。龜山、蛇山又稱章山、羅山,總稱合山。龜山南則有硯台岩,可謂華嚴石硯的形象廣告。溫州知州衛承芳篆書:“硯台岩”三字,右側落款為“萬曆甲申(1584)孟夏,同潘司理過訪華源林大夫,游此,巴東淇竹衛承芳題。”

道教名山

華嚴山不僅是佛教名山,也是道教勝地。《弘治溫州府志》:“永真觀,在賢宰鄉。梁天監元年(502)建。”明姜準《歧海瑣談》卷四,“郭若虛《畫論》有陶弘景《永嘉邑居圖》。考之地誌,若玉環山之木流嶼、賢宰鄉之永寧山、永寧鄉之綠嶂山、清通鄉之烏石、白泉山均為弘景流寓之區,見有遺蹟存焉。”南朝梁天監七年(508),陶弘景到永嘉,投奔永嘉縣令陸襄,被安排到作為道教場所的治堂居住,認識居住這裡永嘉修道少年周子良,就收他為弟子。此外,還曾收楊精義為徒。地名顯著之後成為神仙專名,流傳於外地。
《歧海瑣談》卷十二,“北山楊府大神廟,在九都瞿岙。……先君曾稽神出處,梁陶貞白流寓永嘉,神及門學道,以其氣質未純,難於印證,度為鬼仙,血食人間,此其威靈 久遠而昭著也。夫北山,江北永寧山也,見有楊府洞。《志》稱陶貞白棲息是山,神昔學道或寄跡焉。今瞿岙有廟而仍稱北山者,抑或以江北之地而命其神邪!”楊府爺塑像座後有突出山岩,岩下有長洞直通甌江底,應是古人開採華嚴硯石留下的礦洞。
徐定超《合山詩鈔序》:“羅浮臨甌江之北,別名合山,東有硯台岩,邑之名勝也。宋朱聳隱此,作《合山游》詩,曾築隱清亭於其上,是山乃益有聲。余友陸君菊眠世居其麓,自額其廬,曰合山草堂。有樓三楹,名臥遊,四時讀書其中,環樓皆山水。華嚴、孤嶼諸勝蔚然在望,對景生懷,皆可以為詩料。旁有逸園,近數十武,雜植花木,兼以自娛,而不問世事,居然有朱隱士風。余交菊眠早,況兼姻婭,時或過廬,每相與把酒論詩,極一時之樂,爰題醉吟二字於其軒以志鴻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