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十異,教義名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嚴十異
- 性質:教義名數
- 解釋:指《華嚴經》與其他佛教經典的十種區別
- 出處:《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出處解釋
指《華嚴經》與其他佛教經典的十種區別,用以說明華嚴“一乘教義”有別於“三乘教義”。據《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此“十異”為:(1)“時異”,指佛在初時三七日宣講《華嚴經》,猶如日出先照高山,此時容攝一切時,無前後際之劃分,而三乘教義則是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而講;(2)“處異”,指《華嚴經》在“華藏世界海”中眾寶莊嚴的菩提樹下宣講,此處容攝一切處,而三乘教義是在娑婆世界木樹等處講;(3)“主異”,《華嚴經》由盧舍那十身佛講,三乘教義由佛化身及受用身講;(4)“眾異”,《華嚴經》首列普賢菩薩及佛境界中各種神王,三乘佛典則列舉聲聞等;(5)“所依異”,《華嚴經》教義依據佛的“海印三昧”而講說,三乘教則依佛的“後得智”講說;(6)“說異”,《華嚴經》在一地說一事,十方世界則均同此說,三乘教典則僅是隨一方說一事,並沒有主伴圓通之義;(7)“位異”,此經講“一位一切位”,初等修行階位可以包含佛位,三乘經典講修行階位則不“相雜”;(8)“行異”,指隨一位菩薩修行就能遍修其他法門,三乘教典則無此義;(9)“法門異”,《華嚴經》講修行法門無量,可以列舉十種,即“十佛”、“十通”、“十明”、“十解脫”、“十無障”、“十眼”、“十世”、“十諦”、“十辯”、“十不共法”,這與三乘教講的“三佛”、“六通”、“三明”、“八解脫”、“四無畏”、“五眼”、“三世”、“四諦”、“四辯”、“十八不共法”有區別;(10)“事異”,《華嚴經》講“法性恆如”,一塵中具足法界一切差別事,三乘教典無此說,僅講“即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