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雨蛙(H.stmplex),又稱華南樹蟾,體背藍綠色,腹部乳白色,足短於脛,體側有細線紋。因是蟾蜍的近親,身體結構與蟾蜍很相似,現多稱為“華南樹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南雨蛙
- 中文別名:華南樹蟾
- 英文名:South China tree-toad
- 目:無尾目
- 科:雨蛙科
- 屬:雨蛙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早期蝌蚪生活時背面黑色,兩條金黃色寬頻紋自吻或眼後分別在背上方至尾肌前上方,逐漸變窄以至消失,尾肌下方無黃色縱紋,尾鰭無斑點;後期蝌蚪背面寬紋漸成綠色,背面黑色變淺,尾鰭上出現斑點。體肥碩,尾弱,早期者上尾鰭從吻端開始,後期者在背中部;眼位頭兩極側出水孔位體左側,無游離管,肛孔斜開於尾基右側。上唇中央約1/3距離無乳突,兩側唇乳突二至三排,排列不規則;下唇乳突二排參差排列,口角處副突較多.雄蛙體略小,第一指婚墊棕色;有單咽下外聲囊,咽喉部皮膚鬆弛,色深;有雄性線。
依據海南文昌、廣西龍津等地標本。
體長雄蛙37毫米,雌蛙40毫米左右;頭寬略大於頭長,吻圓而高,吻棱明顯,吻端和頰部平直向下;、鼻孔近吻端,鼓膜圓;舌較圓.後端微有缺刻。指端有吸盤和馬蹄形橫溝,第三指吸盤略小於鼓膜;二、四指等長,指間基部有蹼跡;關節下瘤顯著,掌部小疣多。脛跗關節前達眼后角,左右跟部重疊,足短於脛;趾端與指端同,吸盤略小,外側3趾間具1/2蹼,內膩突卵圓形,無外蘸突。背麵皮膚光滑,顳褶斜直較細;內跗褶棱起,腹面遍布平疣。牛活時背面藍綠色,體側和前後肢全無黑斑點。腹而乳白包。
生長環境
華南雨蛙生活于海拔20—230米各類水域附近的草叢間或在甘蔗地或竹林里,雨後在玉米葉上,田邊樹上、灌叢上嗚叫,鳴聲響亮。在海南島1月初可採到成體.4月問獲得剛完成變態的蝌蚪,7—9月問在文昌、尖峰嶺等地採到僅有後肢芽的蝌蚪,可推斷此雨蚌侄海南島產卵不受季節的限制;卵產於靜水塘或臨時水塘內.蝌蚪底棲。在廣東大陸.雨蛙產卵在樹葉摺疊而有水的間隙或產於池水中的雜草上,有的還產在樹木或竹桿裂縫之積水中。
分布範圍
該蛙分布區較寬,其種群數量多。受脅等級:無LC。
主要分布於浙江、廣東、海南、廣西(南寧、龍津、憑祥)。國外分布於越南。
主要價值
華南雨蛙能攀緣到高桿作物的上部,如玉米、棉花、甘蔗、黃麻、水稻等.能捕食爬在莊稼上部的多種害蟲,如玉米螟,棉鈴蟲,卷D螟、稻葉蟬,以及鞘翅目昆蟲。在防除害蟲有一定意義,特別對作物上部的害蟲崖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