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西部揚子與華夏兩地塊分界線和造山作用的新研究

華南西部揚子與華夏兩地塊分界線和造山作用的新研究

《華南西部揚子與華夏兩地塊分界線和造山作用的新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於津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南西部揚子與華夏兩地塊分界線和造山作用的新研究
  • 項目類別:重點項目
  • 項目負責人:於津海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擬以滇東南-越南北部和湘桂粵出露的基底岩石、基性-超基性岩、花崗岩以及基性火山岩或岩脈中的深源捕虜體和/或捕擄晶作為研究對象,經過對前加里東基底沉積岩組成的鋯石U-Pb年代學三維填圖和沉積相(盆地)分析,基性-超基性岩和花崗岩的岩石地球化學研究,變質-變形解譯和構造分析,對比不同地區基底岩石和深部地殼的物質組成和形成歷史,確定它們與揚子地塊與華夏地塊的親緣關係,從而揭示揚子地塊與華夏地塊聚合過程中的造山作用的性質、形成時間和演化歷史,以及揚子地塊與華夏兩地塊西部分界線的確切位置。將華南西南的地殼演化過程與全球超大陸的形成事件對比,闡述華南地塊對超大陸聚合和裂解事件的回響。根據不同地塊基底岩石中成礦元素的豐度和分布規律,分析基底物質組成對華南不同地區某些礦床(如U,W礦)形成可能存在的控制作用,為礦床成因研究提供依據。

結題摘要

揚子地塊與華夏地塊的碰撞-聚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們之間的造山帶的性質以及拼貼帶西延的位置一直是一些極具爭議的科學問題。為此,本課題對整個江南造山帶、滇東南-越南北部和湘桂粵出露的基底變質岩開展了新一輪的多學科的研究。經過對這些地區前加里東基底沉積岩組成的鋯石U-Pb年代學和沉積相分析,基性-超基性岩和花崗岩的岩石地球化學研究,變質-變形解譯和構造分析,不同地區基性岩脈地球化學和其中捕擄晶鋯石年齡譜的對比研究,本課題獲得了以下新的認識:(1)確定了揚子地塊與華夏地塊縫合帶的西延位置是從萍鄉嶺上經衡陽、祁東田家沖、江永北部、蒙山、武宣、南寧到憑祥。該認識也與地球物理資料相吻合。(2)揭示了江南造山帶的性質和形成過程,提出了它形成的四個演化階段:980-880 Ma大洋俯衝形成大陸邊緣弧,發育早時期的弧相關的岩漿活動; 880-860 Ma發生了弧陸碰撞作用;860-825 Ma進入弧後盆地演化階段;揚子與華夏地塊聚合碰撞發生在825-800 Ma。之後進入了造山後的伸展階段(800-760 Ma)。(3)確定滇東南和越北Song Chay地塊屬於揚子地塊,從而得出揚子地塊南緣基底同樣可以為形成大型W-Sn礦床提供成礦物質。這一認識為今後在江南造山帶及其相關地區尋找大型W-Sn礦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4)證實江南造山帶不同於典型的Grenville期造山帶(晚200Ma),華南大陸不是位於Rodinia超大陸的中心,而是位於超大陸的西北側外圍。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