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大報》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1933年創辦的《勷勤大學師範學院月刊》。1934年,學校增出《師範學院季刊》;1939年,學校易名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於1940年創辦《文理月刊》,並於1944年更名為《文理學院院刊》。這些報刊是《華南師大報》辦報歷史的醞釀和發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南師大報
- 語言:中文
- 類別:學術
- 主辦單位:華南師範大學
- 創刊時間:1933
發軔,初創,復刊,創新,結語,
發軔
華南師範大學創建於1933年,時為勷勤大學師範學院,《華南師大報》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1933年創辦的《勷勤大學師範學院月刊》。1934年,學校增出《師範學院季刊》;1939年,學校易名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於1940年創辦《文理月刊》,並於1944年更名為《文理學院院刊》。這些報刊是《華南師大報》辦報歷史的醞釀和發軔。
與當時全國知識界的思想氛圍相一致,這些報刊閃耀著獨立自由的精神光芒,多數文章和議題都能針砭時弊,披露陰暗,引導全校師生在革命歲月里尋找光明、追求解放。總言之,它們是《華南師大報》值得繼承的精神財富。
1933年,著名教育家林礪儒創建了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師範學院,這是華南師範大學辦學的開端。同年,學校唯一的定期刊物《勷勤大學師範學院月刊》應運而生,它主要刊載本校要聞、紀錄、師生演講錄、短篇論文。
1934年秋,學校增出《師範學院季刊》,主要收錄學術文章。這些文章貼近時政,顯示了勷勤大學師範學院師生對社會現狀的思考和知識分子的良心,例如創刊文章《外蒙問題的現階段》就諷刺了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外交政策。另有一些介紹工業技術的文章,也反映出勷勤大學師範學院在那個時代對“工業振國”的愛國熱情。
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校名四易,數次搬遷,條件艱苦,但在林礪儒院長的堅持下,仍在1940年3月15日創辦了《文理月刊》。時值抗日戰爭艱苦的相持階段,顛沛流離的輾轉使得月刊不能定期出版。儘管如此,《文理月刊》依然提倡思想進步,倡導學術自由,積極推動學術研究活動,“以供給廣東省中國小教師教學上之參考資料,促進抗日戰爭時期教育文化事業進展為宗旨。內容包括哲學、教育、歷史、科學、文藝等各部分,諸凡各種學術之介紹與批評,各種實際問題之研究和報導等”。此刊發行全國,影響甚大。
1946年,文理學院院址確定在石榴崗,校刊也得以定期出版,並更名為《文理學院院刊》。剛剛經歷八年抗戰的洗禮,時任文理學院院長的何爵三在院刊上回顧了勷勤大學和文理學院的歷史,“文理四次易名,十次搬遷,到今天不僅圖書儀器沒有損失,反而有所增加;不僅員生沒有減少,反而增多,這不能說是僥倖,而實在是前人血汗的結晶。應該把文理的傳統作風和一貫精神發揚光大,才不致辱沒文理光榮的歷史和偉大使命”。當時,辦報的主要目的是學術交流和評論時事。報紙從寫稿到編輯出版,都由學院老師操作,學院味很濃,閃耀著知識分子批判精神的光芒,這是值得繼承的寶貴財富。
初創
隨著華南師範學院的成立,《華南師院》於1953年2月7日創刊,這是《華南師大報》辦報歷史的正式開端;1956年,《華南師院》改為《華南師院周報》,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停刊。
建國伊始,新生的《華南師院》即圍繞學校師範教育工作,緊扣時代脈搏,有力宣傳黨的大政方針和基本原則,反映學校師生的心聲,對加強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教學改革和學術研究等都有著巨大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華南師院》奠定了學校機關報新聞宣傳和思想教育的精神基調,深刻影響了《華南師大報》的辦報風格和發展道路。
(一)機關報精神基調的奠定
1951年6月,廣東省文理學院將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和私立華南聯合大學教育系併入,由此組成華南師範學院。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先後又有南方大學俄文系、嶺南大學教育系、海南師範學院、廣西大學教育系等大學相關院系併入。1953年2月7日,學院將《師院教工》和《師院學生》合併為全院性刊物《華南師院》。
在創刊號上,《華南師院》發表了《大家動手,辦好院刊》的創刊詞,明確提出了《華南師院》的辦報方針和宣傳宗旨是發揮“喉舌”作用,“一是貫徹師範教育方針,配合政治思想領導;二是開展表揚批評,活躍民主生活;三是報導全院工作學習情況,組織工作學習經驗交流”。該創刊詞確立了《華南師院》在學校宣傳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它擔負著統一全校思想,加強政治教育,指導教學工作,發揚師生民主的重任,成為學校機關報的雛形。
(二)發揮黨的“喉舌”的作用
建國初期,新中國與前蘇聯保持著密切關係,前蘇聯的時政大事常常是國內各機關報的要聞。初期的《華南師院》大部分訊息都與前蘇聯相關。例如創刊號即以頭條報導全院教工學習馬林科夫在蘇聯共產黨十九次代表大會報告的情況。
第47期後,機關報的“喉舌”作用得到更進一步的發揮。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學院成立“八大”檔案學習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並訂出學習計畫,以及全體師生掀起學習“八大”檔案高潮等情況,《華南師院周報》均開闢大部分版面作了詳細報導,引起較大的反響。
1957年11月1日,《華南師院周報》第206期隆重紀念十月革命勝利四十周年。該期社論總結了學院在專業設定、招生規模、學生政治素質培養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指出“‘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密切結合中國實際’,不僅過去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方面的方針,今日是,將來也永遠是我們進行教學工作的正確方針”。同期四版整版刊載了《十月頌歌》、《歌唱小月亮——紅十月的獻禮》等詩歌,熱情謳歌和讚頌了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與中蘇友誼。
除了重點報導當時黨和國家的時政大事,加強輿論導向外,校報還報導和宣傳學校辦學和發展的情況,如教育實習的開展和經驗總結、畢業生的分配、對蘇聯教學和教材的看法等。這時期的校報既有轉載《人民日報》社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和崗位上去》,教育和動員畢業生到生產中接受鍛鍊;也有教育系全體畢業生《給陳唯實院長的一封信》,暢談教育實習的體會和認識,這都對當時正確引導師生思想、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中期,校報進一步明確辦報宗旨,深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達學校黨政的有關決定,反映師生員工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和道德風尚等,表揚先進,批判落後,成為了一份比較成熟的機關報。
(三)在探索中前進
初創的《華南師院》第一至第三期都是手寫刻印的,豎橫排版,使用繁體字,密集緊湊,版式樸素。
創刊初期,校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建國初期的政治氣氛和師生熱情向上的精神狀態。每期開設的“每周一談”、“讀者來信”等欄目互動性很大,《不要撕別人信件的郵票》、《搞好膳食衛生工作》、《鄧雁老師掌握課堂討論很好》等學生所反映的問題和心聲都能在院刊上看見。一些圍繞當時各種活動的師生個人看法、彼此對話也被選登出來,使得刊物能夠成為全校師生溝通和交流的園地。
1954年,《華南師院》開始出現圖片新聞,大大地美化了版面。當時的照相機比較笨重,有十六開書本大。閃光燈是外附的,鎂光燈燈泡有拳頭大小,閃起來光線十分強烈。正是用這種照相機,紀錄下眾多值得紀念的瞬間:董必武訪問華南師大,陶鑄作報告,國慶的盛大場面等。
1956年5月25日,《華南師院》出版第一份專刊,詳細介紹了當時華南師範學院辦學情況,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學院成立五年來的巨大變遷。
1956年,《華南師院》改為《華南師院周報》,每逢星期五出版。
1957年5月17日,編輯部創辦了《華南師院周報》的增刊《周報增刊》,創造更多的條件和空間讓師生們“放”和“鳴”,主題和行文活潑開放,體現出濃厚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氣息。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校報停刊。
復刊
經過十年文革,1979年12月15日,《華南師院》重新出版試刊,並於1980年1月14日正式復刊,每月出版兩期。1982年,隨著學校易名,刊名更改為《華南師大》;1986年6月,再次改名為《華南師大報》,並沿用至今。
“多少個春秋呵,你來了又去,你的腳印記下了風雨變幻的時代。……華師校園呵,百花齊放春長在,更喜那“四化”春潮滾滾來。”這首詩歌刊登於校報復刊後第一期的四版,題為《<華南師院>迎春來》。正如詩歌所吟詠的,校報在歷經風雨飄搖的時代後,開始隨國家、學校的改革而興,也應其開放而盛。這是“開風氣”時代的縮影,也凸顯校報作為學校深入改革、全面發展的宣傳旗幟的作用。此外,“新風尚”“彈贊錄”“閱讀與欣賞”等新欄目的開闢,既豐富了報紙內容,又唱響了改革開放主旋律。
(一)學校深入改革和全面發展的宣傳旗幟
1976年,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蒙受了巨大損失和摧殘的華南師院逐步撥亂反正,恢復正常教學秩序。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而停刊的校報也重新發揮學校宣傳教育的作用,並成為新時期學校引領各項事業深入改革、全面發展的鮮明旗幟。
1979年12月15日,《華南師院》出版試刊,並於1980年1月14日正式復刊,每月出版兩期。1982年11月10日第481期,隨著學校易名,校報刊名更改為《華南師大》;1986年6月,再次改名為《華南師大報》,並沿用至今。在復刊後一年的探索中,各版欄目依具體的需要,增減變化,並逐漸固定。一版主要刊發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方針政策的體會,報導學校辦學活動和成績;二版開闢“教與學”、“教學建議”、“科研動態”等欄目,對學院及各系、各單位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等進行報導;三版則開設有“黨的生活”、“團的生活”、“大學生活”、“讀者來信”“新風尚”“彈贊錄”等欄目,對師生員工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道德風尚等方面加以褒貶,並開展理論討論和經驗總結的介紹等。第四版為不定期文藝副刊,開闢“閱讀與欣賞”、“晨光漫筆”等欄目,刊登反映師生在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精神面貌,或能給予讀者以知識和教育的文藝作品,如小小說、人物特寫、雜談小品、散文、詩歌等。
這一時期校報的新聞宣傳更加貼近學校黨政動態和自身發展,更加注重教學科研的探索和高等教育的改革。
進入八十年代中期,學校改革全面鋪開,校報積極宣傳,營造氛圍,緊密配合改革步伐。1985年4月25日至27日,在電教中心召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校領導、處級幹部、民主黨派人士、師生代表共三百多人參加了會議,省委宣傳部、省高教局、團省委以及部分兄弟院校負責人也應邀出席這次規模較大、影響廣泛的思想政治工作盛會。會議圍繞黨中央有關重要精神,討論和研究如何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教工和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5月8日,《華南師大》第518期即以頭條報導了會議情況,並傳達了學校黨委關於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精神,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刻不容緩”,率先吹響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號角。
1985年12月8日,學校第七次黨代會召開。校報第528期對會議作了整期的重點報導,刊載了時任校黨委書記黃家駒在大會所作題為《發揚創業、改革、實幹、協作的精神,為把我校辦成高水平的新型的師範大學而奮鬥》報告,明確提出,“抓改革,促教學,促科研,促工作,是我們今後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黨的十三大以後,高等教育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學校先後召開教育改革專題座談會、中層幹部會議、中文系專題報告會。時任校長劉頌豪教授要求從教學科研、辦學層次、人事管理、後勤保障和民主管理等五方面加快和深化改革。1988年1月20日,《華南師大報》從第556期開始,連續5期在頭版詳細追蹤報導了學校系列的改革動態和相關措施。第558期社論《用改革精神總攬學校各項工作》通過與兄弟院校的比較,號召“要繼續高舉改革的旗幟,主動關心、熱情支持和積極參加我校的各項改革工作,人人都來做加快和深化高教改革的促進派”。
此外,評論欄目作為校報的“旗幟”,與新聞報導相互深化,相得益彰,凸顯了這一時期學校的深入改革。從八十年代的“每期一談”到九十年代中期興起的“校園論壇”,校報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結合學校的中心工作,緊貼時政熱點或校園焦點,發表短小精悍的評論,成為引導輿論,燭照校園,啟迪心智的重要力量。
(二)注入活力促進成長
這一時期,具有紀念意義的專刊特刊頻繁躍上版面並趨向成熟,充分彰顯校報特色和活力,熔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爐。
1981年,為慶祝建校三十周年(當時校史尚未追溯至勷勤大學師範學院),校報出版十六開本《校慶特刊》,內容囊括校史回憶錄、學府漫記、校史圖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特寫、戲曲、書畫和篆刻等,全面呈現學校的發展歷程。1991年11月22日,第592、593期校報出版四十周年校慶專刊,這也是校報歷史上第一份套紅印刷的報紙。隨後套紅印刷不定期採用,並逐漸固定化。
1990年9月,校報第581、582期合刊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江澤民總書記視察華南師大附中》一文,報導多處直接引用江澤民總書記與學生的對話,運用新聞素描手法重現典型細節和場景,讀來有聲有色,令讀者備感總書記的可親可敬,凸顯新聞報導文風的改進。
在我校申報“211”工程的過程中,校報營造宣傳聲勢,為“211工程”的申報和預審工作鼓與呼:開闢“211工程論壇”欄目,出版“211工程”專刊,推出“我校改革與發展系列報導”等等。1996年3月20日第639期,管林校長通過“211工程論壇”這一溝通學校工作與師生的視窗,發表文章《行動起來,做好211工程預審工作》,強化師生對當時重中之重的“211工程”預審工作意義的認識,增強師生信心,亦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對學校的長遠發展提出深刻見解。
《華南師大報》因悠久的辦報歷史和逐步成熟的辦報理念,而得到校內外的廣泛認可。1998年,國家出版署正式批准設立高校校報報紙刊號系列。《華南師大報》也成為首批編入國內統一刊號高校校報系列,刊號為CN(G)44-0014;1999年9月10日校報第684期,刊號改為“CN44-0814/(G)”,並一直沿用至今。
創新
面向新世紀,廣東報業在新聞業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走在全國報業改革浪潮的前端。《華南師大報》深得風氣之先,重塑辦報理念,改進辦報風格,對內容和形式都作了縱深的改革,在強調輿論導向性的同時,更注重校報的新聞價值,凸顯校園新聞廣度和深度的有機結合,雕刻新聞文本,美化版式設計。此外,校報緊密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將校報出版與書籍編寫結合一起,極大豐富出版形式,為建設和諧華南師大、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華南師大報》融合了輿論導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大學的文化氣息,彰顯作為一份大學報紙的新聞價值、思想深度及文化氣韻,因此在全國和全省高校校報“好新聞”評比中屢獲殊榮。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由廣東省教育廳組織開展的2008年廣東省高校優秀校報評比中,《華南師大報》以專業的辦報精神和素質,榮獲一等獎。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華南師大報》已經站在更高的起點上,開創辦報事業的全新境界。
(一)全方位的縱深改革,樹立校報新形象
2000年,《華南師大報》首先是進行了版式設計上的改革和調整。
2000年4月15日,《華南師大報》出版694期,這是校報歷史上第一次採用彩色印刷,並將版頭作通欄處理。明快活潑的色彩配置,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圖片,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自2004年10月15日(第753期)始,校報第一、四版開始彩印至今。
自2000年第699期開始,《華南師大報》更加注重版面的美工和設計,減少用分隔線來區分文章,並逐漸形成如今的版面風格。第700期,校報出版特刊,這標誌著校報發展史的重要階段,既是對四開四版報型的小結,又醞釀著擴版的一些重要元素,如大圖的使用、色彩的搭配等。從2001年第705期開始,,校報從四開四版改為對開四版,版面的擴大使得大氣而靈活的版式設計成為可能。校報在排版上,更加注重標題字型和字號的設計,以大、穩、厚重的標題來突出文章在版面中的重要性。“濃眉大眼”的現代版式風格開始顯現。2003年,第728期起,刊頭、報眉、版式和各版內容重新調整,大氣與秀美之勢躍然紙上。
版面的擴大使校報內容向豐富性和縱深度延展。
2000年始,《華南師大報》改進了新聞的格式化寫作,版面變得更活潑,可讀性更強。對學校黨政建設、教學科研發展、人才引進和培養、招生就業等方面的訊息,校報都能不同程度上採用更靈活多樣的報導方式,如“倒金字塔”結構、“新聞導讀”、“相關連結”等設計,凸顯了新聞價值重要性,使新聞文本更具專業素質。
另外,對學校的重要工作,校報利用版面的優勢對之進行了縱深報導,使師生們能更深入了解辦學的方方面面。例如,2003年,學校博士點增至26個,校報第734期發表通訊《“26”:從大跨越到大事業》,從學科的生長、擴大的意義、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等方面深入透視了學校博士點建設。2004年7月1日第749期,校報出版華南師大第十三次黨代會專刊,專刊全面報導黨代會這一學校政治大事,刊載時任華南師大黨委書記楊文軒在黨代會上作的工作報告《與時俱進 協調發展 為建設高水平教學科研型大學而奮鬥》(摘要),報告總結了華南師大自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明確未來十年的奮鬥目標與當前的主要任務,並強調在未來的發展中,華南師大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把學校建設成為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型大學。校報通過輿論宣傳,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員工參與學校改革的積極性,增強學校凝聚力,取得明顯成效。其它欄目如“信步華師”、“新聞解讀”的創設,都是校報對縱深新聞寫作的探索和實績。
為弘揚師德師風,構建良好學術氛圍,二版開闢“對話”及“人物”欄目,專訪校內外名師,闡釋師者對人生、藝術、生活、治學等的理解和道德信念,令讀者如沐春風。另外,二版也相繼開闢了“新聞視角”、“學問視野”等欄目,注重報導的廣度和獨特視角的選取,從選題上增強了與客群的貼近性及現實意義。
2001年,710期第三版《四級已過,英語還在?!》一文開創專題策劃的全新形式。713期,三版刊發《解讀我們的精神狀態》長文,對學生生活中較為重要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大學生論壇、宿舍文化等活動或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審視,發出“作為社會個體的人,我們身負改造社會的任務。目前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改造自己”的呼籲,在廣大師生中引起很大反響。
711期,第一份學生專刊《走進大學》在一群不斷思考的記者編輯的努力下誕生,內容緊扣社會熱點,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大學精神和大學教育的深度思考。2002年,第二份學生專刊《校園生命》直面現實,在機器、網路肆虐的時代,呼喚對生命的熱愛。從此之後,校報學生專刊更為豐富多樣,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007年8月26日,《華南師大報》出版第800期特刊,藉此文化盛事回顧多年的辦報歷程,承繼傳統,開闢新境,更充分地發揮學校宣傳工作應有的影響力和鼓舞作用。有媒體在800期上評述:“《華南師大報》有新聞理想和使命,有做真正專業的高校新聞紙的志向,有敏銳的新聞觸角和激情,《華南師大報》近幾年來辦報水準明顯提升。”
(二)輿論導向明確,教育效果凸顯
校報是校園新聞宣傳的主渠道之一,擔負著營造校內輿論氛圍,為學校改革發展鼓與呼的重要任務。2005年以來 ,校報不斷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堅持正面鼓勁、正面宣傳,彰顯校報作為校園宣傳主陣地的責任。校報還在版面設計、內容形式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增強了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學校改革發展提供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先進事跡,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宣傳了和諧校園建設,顯現出良好的教育引導效果。
2006年6月28日,學校召開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研究和制定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和措施。《華南師大報》率先在一版中心位置刊載對時任校黨委書記楊文軒的訪談,詳細報導了會議所要解決的問題、工作重心和重要意義。同期二版亦全文刊登楊文軒書記的會議講話,引領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開展。
校報在三版加重了理論文章的分量。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後,學校迅速開展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活動。校報第803期、804期、806期三版均開闢“學習十七大精神,貫徹十七大精神”理論欄目,接連選登《聯繫實際,努力開創學校事業發展新局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教學研究型大學建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理論文章,結合學校實際,暢談學習十七大體會,在全校師生當中掀起學習宣傳十七大精神熱潮。理論板塊的設計和一組組理論文章的見報,提升了校報的理論宣傳高度,對於引導師生深入思考,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營造主流輿論氛圍等發揮了積極作用,打造了強大思想武器,為學校近年推進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輿論基礎。
此外,校報“評論”欄目緊貼學校工作和大學教育的熱點話題,繼續發揮報紙“靈魂”的作用,繼續強化校報的輿論導向作用,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師生的思想認識,在寫作上則更注重思想深度和廣闊視界。在師德問題引起社會熱議的背景下,校報第755期刊發評論《師範何為,何為師範》,對“師範”之要義進行重新厘定,提出“師範”應是“學問之范”、“行為之范”,認為“教書育人的最高境界與最終目的是社會道德之范”,“修其身,正其氣,啟蒙迪志,果行育德——這就是師範的大作為”,觀點精闢,發人深思。
(三)校報精品薈萃,擴大報紙影響
2003年,為迎接70周年校慶,校報開闢“軼史”專欄,鉤沉華南師大辦學歷程中的細節。這一欄目的文章後來都收錄在由廣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華南師大老照片》一書里,合集以老照片的展示和敘述為明線,以華南師大傳統精神為隱線,挖掘老照片背後的故事,生動完整地展示了華南師大的滄桑歷史和豐富內涵。該書的出版受到師生的盛讚。原華南師院院長陳唯實的夫人高興地說,這本合集讓她很感動,書中對華南師大的老領導、老教授深情回憶再現了華南師大的歷史。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8.0級大地震,華南師大心理輔導志願服務隊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展開心理援助。2008年5月26日《華南師大報》第812期在頭版發表評論《悲愴中迸發大學的社會自覺》,倡導“回歸本心,關注現實,服務社會”的大學教育理念;三版則推出“與四川同悲,與堅強同行——華南師大師生以實際行動參與抗震救災”專版報導。隨後,《華南師大報》編輯部迅速組織編撰《燃起那顆熾熱的心——華南師範大學“關愛汶川地震”大行動》一書,收錄我校師生組織抗震救災活動、第一批心理輔導志願者赴川“救心”等相關圖文,體現了一所大學的社會責任。
2008年,華南師大建校七十五周年,並恰逢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學校黨委宣傳統戰部組織校報學生記者僅用短短的兩個月便編寫出《我的大學,我的夢——華南師範大學一九七七級、一九七八級校友訪談錄》一書,並正式出版。該書以訪談的形式,對話1977級、1978級29位傑出校友,追述華南師大人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感悟,重溫華南師大人薪火相傳的精神傳統,提煉華南師大在改革開放歷程中深厚的文化積澱,激勵和鼓舞了新一代華南師大人。
此外,校報還將2000年至2008年期間刊發的代表性作品薈萃成集,先後組織出版《解讀我們的精神狀態》、《尋找我們的精神家園》兩本書,解讀和審視大學的精神內涵,為讀者奉上一場文化盛宴。
(四)結出碩果
2008年,在由廣東省教育廳組織開展的2008年廣東省高校優秀校報評比中,《華南師大報》以專業的辦報精神和素質,贏得了教育廳和新聞界評審們的一致好評,最終榮獲本科高校組一等獎。在此次評選活動中,專家主要從校報辦報宗旨、文章質量、編輯策劃和版面設計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評審們評價《華南師大報》是“一份個性鮮明,辦報風格多元化的報紙,新聞細節詳實,筆觸敏銳;文藝副刊典雅、精緻,有情趣卻不小氣,《信步華師》等系列欄目具有一定的可讀性。”
在每年的全國高校、廣東高校校報“好新聞”評比中,《華南師大報》屢獲多個獎項。例如,僅在2008年度,《華南師大報》榮獲8個一等獎、9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共20個獎項;其中訊息類《省長寄語學子到基層建功立業》,言論類《文章千古事》、《學生自主學習,師者應舍魚擇漁》,通訊類《嶺南一妙人——李育中細說嶺南文化人與事》,標題類《圖說嶺南,館藏古今》,版面類“804期四版”、“804期一版”,圖片類《相約華南師大,共敘民族情誼》同時榮獲一等獎。這些榮譽的獲得,是一代代華南師大報人智慧的凝聚,也是鼓舞《華南師大報》健步前行的不息動力。
結語
多年來,《華南師大報》始終唱響主旋律,弘揚學校傳統,反映師生心聲,譜寫了一部華南師大師生上下求索、振興大學教育的歷史篇章,其誕生、成長、變遷、發展的脈絡成為華南師大發展史的縮影。進入2000年,校報迎來了更高起點,在全國高校校報和廣東高校校報中脫穎而出,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份份散發著墨香的校報,滿載著歷屆學校領導的關懷,寄寓著一代代華南師大人的深情,凝聚著幾代華南師大報人的心血和莘莘學子的期待。觀諸往,知來者。《華南師大報》在春華秋實中汲取的是通向未來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本詞條資料來自華南師大宣傳統戰部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