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二疊紀生物-地層-沉積大地構造綜合研究

《華南二疊紀生物-地層-沉積大地構造綜合研究》是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東華理工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何衛紅、張克信、徐亞東、駱滿生、宋博文、寇曉虎、馮艷芳、張宗言、楊廷祿、王成剛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南二疊紀生物-地層-沉積大地構造綜合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東華理工大學
  • 主要完成人:何衛紅、張克信、徐亞東、駱滿生、宋博文、寇曉虎、馮艷芳、張宗言、楊廷祿、王成剛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90022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9-2-12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成果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重要礦產沉積岩區成礦地質背景研究”(1212011121036)項目。
項目目標:通過對華南二疊紀不同類型盆地的地層、沉積、古生物等綜合研究,結合沉積大地構造圖編制,重點揭示華南造山帶海盆形成與演化,系統建立盆地相序、構造環境時空格架,為解決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和沉積礦產潛力評價提供依據。
項目實施以來,共發表論文35 篇(國外SCI論文24篇,國內SCI和IE論文6篇);出版專著2部,圖幅及說明書1個。
主要創新:
1.華南晚二疊世深水相腕足類研究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解決黑色岩系高精度地層對比和生物大滅絕重大基礎地質問題提供了新證據。
二疊紀腕足類在最大滅絕事件中過程複雜。研究腕足類在不同沉積相的時空演變對了解大滅絕極為重要。以往研究主要來自淺水相,深水盆地相材料罕見。申請者系統描述了深水相腕足類30餘屬,填補了華南二疊紀末深水相腕足類系統研究之空白。在此基礎上,提出二疊紀末生態系統從深水向淺水逐漸衰退的新觀點。成果在國際古生物學頂級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等發表,並在Springer出版專著《Brachiopods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of South China》。
2.識別出欽防構造帶晚古生代系列構造岩片,建立廣西南部造山帶二疊紀綜合地層對比格架,為廣西南部造山帶演化提出新證據。
廣西南部是研究“華南造山帶”洋陸轉換和“古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構造區之一。在欽防、廣西憑祥-東門構造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鑑定牙形石、放射蟲、雙殼類等化石79屬165種;劃分牙形石帶6個,蜓帶8個,放射蟲帶8個。在此基礎上,結合構造變形,查清了造山帶地層的時空分布。
3.首次編制1:2500000《中國沉積大地構造圖》及說明書,發展了洋板塊地層重建方法,改進了洋板塊地層理論模型,提高了造山帶沉積岩編圖質量。
通過古生物、沉積學等研究,按照最新沉積大地構造理論,編制1:2500000《中國沉積大地構造圖》。對華南獲得創新性成果:(1)早古生代,揚子和華夏以華南洋相隔。早古生代末東段洋盆關閉,西段為殘餘海盆,泥盆紀至二疊紀拉張成欽防小洋盆,併入古特提斯洋。(2)因超級地幔柱活動,揚子陸塊二疊紀發生拉張,形成深水盆地,出現基性岩牆侵入,為油氣資源和稀有金屬礦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層位和礦源層。
套用情況:
從項目開始實施至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中心和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一直和華南各省地調院、地質局等單位合作或密切聯繫,宣傳本成果,使其在開展固體礦產和油氣資源評價、環境地質調查和新一輪地質志編寫等工作中得到了廣泛套用。套用單位包括華南10個省份的地調院和2個地調中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