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岡恩在基金會評議委員會成員弗斯迪克的陪同下再次來華對鄉村建設進行調查。根據此次調查結果,7月基金會開始實施其計畫。晏陽初領導的平教會所得到的款項最多150,000元。定縣實驗的成功已使它通過培養人才向全國推廣的機會成熟,其目的在於使這一經驗廣泛地推行到全國。平教會設立了一個專門的培訓委員會。洛氏基金會授予了教育、衛生、地方行政、農業、經濟學等37個當地獎學金。定縣成為了鄉建的中心實驗室和人才培養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
- 成立時間:1935年7月
- 推廣省份:廣西、湖南、四川
- 終止時間:1943年
他們還提出了向全國推行的措施,並且在一年內就開始實行把“定縣實驗”向廣西、湖南、四川等省的許多縣推廣的計畫。“華北計畫”的第二部分資助給了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共37,500元。當時在何廉領導下的南開經研所,其教學與研究已開始注重鄉村建設問題,並加強了與平教會的合作關係。以定縣作為部分研究生的培養基地,經研所制定了二年制研究生培養計畫,目的是為鄉村培養合格的管理人員。“華北計畫”另一部分資助給了燕京大學,總計77,325元。燕京大學具體負責教育和自然科學,由定縣、南開大學派代表參加燕京大學組織的專門委員會,加強、協調相互之間的合作。剩餘的款項給予了金陵大學農學院、國家農業研究局等機構。 1936年華北計畫的實施取得了明顯效果,其標誌是在北平成立的華北鄉村建設協進會,晏陽初被推舉為執行委員會主席。委員會強烈感到把教學和學生與鄉建問題直接聯繫起來的必要性,決定擴展合作機構,建立定縣、濟寧兩個實驗基地。華北鄉村建設協進會對各合作機構的任務進行了分派:〖1〗平教會負責“聯環的農村改造工作”及“平民文學”;〖2〗清華大學負責工程;〖3〗南開大學負責經濟與行政;〖4〗燕京大學負責教育和社會行政;〖5〗協和醫學院負責社會衛生;〖6〗金陵大學負責農業。1936-1937年的研究訓練工作,教育、社會衛生及農業以定縣為基地,經濟、工程、社會行政、民政以濟寧為研究區域。洛氏基金會在華北鄉建協進會成立的第一年共給予了289個獎學金,其中社會衛生類106人,農業54人,護理32人,農村教育23人,農村經濟學和社會學21人[13]。華北鄉村建設協進會的合作計畫,為來自全國最好的公立或私立高校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在專家教授指導下,使他們在學校接受的知識訓練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的機會,並很快收到了明顯成效。華北鄉建協進會的創立第一次使鄉建所迫切需要的合作和必需的資金得到滿足。
華北鄉村建設協進會成立以後,鄉村建設運動在全國蔚然一時,開始在湖南、四川等華中、華西地區推廣。1936年夏,在定縣實驗工作照常進行的情況下,平教會南遷至長沙,以便就近指導華中、華西的實驗工作,推動鄉建運動的推廣發展。1936年7月,湖南衡山實驗縣舉行了成立典禮,開始因地制宜地在“定縣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實驗工作。10月衡山鄉村師範學校開學。該校的課程安排完全是依據平教會多年從事鄉村工作的實際經驗與體會又幾經考慮制定的。當然與救的課程也有所不同,顯示出衡山鄉村師範學校的特色。同年10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成立了一個設計委員會,擬定以省為單位的鄉村建設實驗。晏陽初及其同仁領導進行了全省範圍的社會調查,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中國一偉大創舉。四川省設計委員會還對新都縣進行了集中調查,選定該縣為實驗縣。新都實驗縣的工作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革:〖1〗整頓公安,清丈土地;〖2〗調整鄉村學校區劃;〖3〗實行衛生保健制度與農產品改良[14]。1936-37年可以說是鄉村建設運動大發展的一年。
華北鄉村建設協進會除與定縣密切合作以外,對濟寧鄉村建設研究院的工作也做出了許多貢獻。該研究院設文化、經濟學、社會行政、農業、工程、社會衛生和教育七個部,目標是為鄉建培養專門人才、學生和村民。隨著華北局勢的惡化,研究所的工作始終籠罩著一種緊迫感。然而研究院的工作成果卻是喜人的。到1937年,經過二年的學習和實地實踐,10名第一批研究生獲得了碩士學位。1936年入學的8名研究生也已開始接受這種訓練。同時,來自協進會幾個不同合作機構的本科生也在該院註冊登記,接受實地訓練。當時鄉建運動對接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非常需要。10名碩士生和23名本科生畢業後馬上便供職於鄉建的私人或政府機構。
1937年7月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日寇炮轟了華北鄉建協進會的執行之一南開大學。幾個月後整個“華北計畫”已處於崩潰的狀態。1938年洛克菲勒基金會聯合了許多優秀的中學、大學繼續其中國計畫。除了燕京大學在日戰區存在下來以外,南開、清華、平教會、華北鄉建協進會都遷往了中國西南地區。華北鄉村建設委員會改名為全國鄉村建設委員會,與平教會合作繼續其人才培養計畫,先是在貴陽,後遷至重慶。戰時洛氏基金會為中國的鄉建仍然每年撥款300,000元。到1942年,基金會已為鄉村建設捐助了190萬元。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經濟混亂,鄉村建設計畫再次受到沉重的打擊。1943年基金會的撥款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