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古陸西南緣(龍首山~祁連山)成礦系統及成礦構造動力學

華北古陸西南緣(龍首山~祁連山)成礦系統及成礦構造動力學

本書“活動論”、“系統論”思想出發,運用板塊構造(地體)學說,依據本區地層、構造、岩漿作用的特點,厘定華北古陸西南邊緣龍首山-祁連山的構造格局由北向南為:龍首山陸緣帶、河西走廊弧後海盆、北祁連縫合帶、中祁連離散型島弧地體、南祁連弧後盆地、柴達木板塊,探討了它們的演化過程。根據構造發展和成礦作用,確定並劃分了本區的六大成礦系統和十一個成礦組合。提出本區是中國也是世界的重要金屬成礦帶。闡述了本區富有特色的岩漿硫化物礦床(金川)、海底沉積噴流型鐵礦(後期熱液銅礦疊加,如鏡鐵山)、古海底熱液對流循環塊關硫化物礦床(白銀廠)、岩漿熱液鎢礦(小柳溝——塔爾溝)、韌性剪下金礦(寒山——鷹嘴山)等的地質與成礦特徵,探討了成礦構造動力學等方面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北古陸西南緣(龍首山~祁連山)成礦系統及成礦構造動力學
  • 作者:湯中立
  • 出版:地質出版社
  • ISBN:7-116-03735-7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華北古陸西南緣(龍首山~祁連山)成礦系統及成礦構造動力學
作者:湯中立 等
出版:地質出版社
書號:ISBN 7-116-03735-7
字數:630千字
頁數:393
開本:16
出版時間:2002-12

內容簡介

本書可供從事區域地質、構造、礦床、地球化學等方面的勘查、科研和教學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湯中立(1934.10.30-)地質礦產勘查專家、礦床學家。安徽省安慶市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甘肅省地質礦產局高級工程師,並任長安大學教授。在陳鑫先生指導下,依據找礦線索,發現金川鎳礦。評價了第一礦區特大型勘探基地。發現第二礦區深部厚大富礦體,致使其躍升為世界第三大銅鎳礦。研究總結了金川礦床模式和中國鎳礦成礦規律,提出了“小岩體成大礦”的學說,促進新的鎳礦勘查工作。以上工作一舉結束了我國缺鎳少鉑的局面,步入了世界鎳資源大國的行列,為金川鎳工業的產生奠定了資源基礎。1981年國務院批准建立金昌市,從此昔日的荒山戈壁,變成了名揚四海的鎳都。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地質構造單元與深部構造
第二章 太古宙——古元古代構造輪廓
第三章 中新元古代的地質構造輪廓
第四章 古生代地質構造格局
第五章 中生代以來板塊構造特徵
第六章 阿爾金構造(斷裂)帶
第七章 華北古大陸西南緣的成礦系統
第八章 離散型陸緣成礦型式
第九章 匯聚型陸緣成礦型式——加里東期活動大陸邊緣成礦系統
第十章 碰撞型陸緣成礦型式——碰撞造山成礦系統
第十一章  轉換型陸緣成礦型式——走滑斷層成礦系統
第十二章  成礦構造動力學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英文提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