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建設大學

華中建設大學

華中建設大學是華中解放區培養革命幹部和建設人才的新型大學,1945年初,中共中央華中局創建於淮南解放區盱眙縣的舊鋪鎮新鋪村,抗戰勝利後遷往江蘇省淮安市續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中建設大學
  • 創辦時間:1945年
  • 所屬地區:江蘇省淮安市
  • 類別:公立大學
建校歷史,發展歷程,盱眙創校,遷往淮陰,北撤山東,

建校歷史

華中建設大學是華中解放區培養革命幹部和建設人才的新型大學,1945年初,中共中央華中局創建於淮南解放區盱眙縣的舊鋪鎮新鋪村,抗戰勝利後遷往淮陰續辦。1946年3月,建大由中共中央華中分局領導,計畫辦成比較正規的多學科大學,但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學校被迫從淮陰長途遷移,1946年10月,建大北撤至山東省莒南縣,1947年又向膠東海陽縣轉移。1947年冬,因國民黨軍隊進攻膠東解放區而停辦。華中建設大學在時局多變、戰火紛飛、校址數遷和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堅持舉辦了四期。據不完全統計,華中建設大學共培訓了5000多名調乾生知識青年,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卓越的人才。

發展歷程

盱眙創校

1944年冬,中共中央華中局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和鞏固華中各根據地的需要,決定在淮南盱眙縣舊鋪鎮新鋪村創辦華中建設大學。1945年5月,建大第一期正式開學,全校各系、班的學生總計600名。
1944年冬,設在淮南津浦路東根據地盱眙縣舊鋪鎮新鋪村的華中局黨校,完成了幹部整風學習的任務。華中局確定在華中局黨校的基礎上籌辦華中建設大學,任命華中局宣傳部長彭康兼任建大校長,調新四軍二師政治部副主任、淮南區黨委宣傳部部長張勁夫任副校長併兼管黨的工作,並且抽調一些幹部擔任各系的領導職務。同時在解放區的報刊上登載《華中建設大學招生簡章》,通過敵占區的進步刊物介紹華中解放區開設建設大學。1945年春節以後,淮南、淮北、蘇中、蘇北等根據地抽調的幹部和保送的知識青年陸續來校,上海、南京等淪陷區的地下黨也選送一批地下工作者、職員、大學和高中學生來建大學習。建大根據師資力量和到校學生的情況,設立四個系和高幹班、區乾班各一個。
建大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學用一致的教育方針,採取上課和討論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整個學習分為政治教育和業務教育兩個階段,進行馬列主義理論、黨的方針政策和各系業務課程的教育。政治課,全校統一上大課;業務課,由各系分別進行。學校除設一批專職教員外,校長和各系的主任都分工講課。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前兩個月進行政治學習,由彭康校長主講《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後適逢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毛主席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又增加了學習《論聯合政府》的課程,由饒漱石講解。
政治教育結束後轉入業務學習。為了搞好業務教育的課程,華中局從華中解放區調集了一批專家、學者,根據建大各系每門專業課的要求,在總結實際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了上百萬字的教材講義。專業課由系主任和專職教員講授,還請黨政軍民各部門的負責同志和專家來校作專題報告和輔導報告。例如,請梅益、錢俊瑞、范長江、劉長勝等同志作國際形勢、新聞工作、黨的有關政策等報告,請軍部敵軍工作部部長劉貫一作“瓦解敵軍工作”報告。這些報告內容豐富,事例生動,從實際到理論,道理分析透徹,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使調乾生和知識青年都獲益匪淺。
建大是在戰爭環境和貧窮的農村創辦的,不僅缺乏教學設施,而且宿舍、床鋪、桌凳等生活設施也沒有,從大城市慕名而來的學生有的感到失望。建大大力推行延安抗大“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發揚艱苦奮鬥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革命傳統,領導和幹部以身作則,團結全校師生大家動手,就地取材,解決最基本的生活設施。在搞好教學的同時,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使廣大學生迅速端正了思想,積極投入學習,並在艱苦的環境和生活中得到了鍛鍊。
舊鋪鎮新鋪村只有幾十戶人家,周圍的村子很小,農民的閒房很少。一部分師生住在老鄉的破舊草房裡,一部分學生搭建簡易土屋作宿舍。床鋪更簡陋,很多學生用泥塊壘起兩道半截土牆,鋪上自編的竹排和蘆席就成統鋪。學習、開小會都在住處,床鋪既做凳子,又做寫字的桌子。住房矮小,夏天晚上悶熱,蚊蟲又多,有些同學就睡在打穀場上。全校開大會、上大課都在新鋪古廟的大殿里,學生們坐在背包上或席地而坐,以兩膝當桌子記筆記。各系開會、上課則在曠場上或在小樹林裡。
業務教育課程進行了一個月,學習正在深入的時候,傳來了令人振奮的特大喜訊:“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了。”全校師生歡欣鼓舞,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日戰爭終於勝利結束了。
華中局根據新四軍各部正向日偽軍占據的城市進軍、急需大批幹部接管新解放城市的形勢,決定建大的學生提前結業,立即分配工作。全校同學堅決服從組織分配,在8月25日前後就陸續離開建大奔赴工作崗位,華中建設大學第一期學習結束。

遷往淮陰

1945年9月,華中建設大學遷到淮陰舉辦第二期,招收預科學生1300多人,11月10日正式開學,1946年2月底結業。
建大第二期的辦學宗旨是:培養解放區的各種建設人才。由於當時辦學條件的限制,未設本科,招收的學生都編入預科。預科不分系,計畫學習三個月畢業,集體分配到各地實習相當時期後,再轉入本科各系學習。學校原定於10月15日開學,因學生到校不齊,延至11月10日正式開學。
本期的師資力量得到了充實,有經濟學家何封、哲學家李仲融、文學家王淑明、史學家劉力行、數學家孫克定、畫家胡考、音樂家章枚、莫曉鳴和葉芳炎、裴濟華等。全校設一個預科部,統管各學生隊的教學和行政工作,預科部下面設隊,預科學生編為10個隊。每個隊在120人左右,10人左右編成一個班,三四個班為一個區隊。
本科預科未設業務教育課程,著重進行革命理論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中國革命的認識,樹立革命的人生觀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預科部領導作了動員報告,專門就“為什麼來建大學習”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要求學生們克服為追求個人的名譽、地位等不正確的學習動機,樹立為革命、為人民服務而學習的思想。
預科的學習內容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中國革命基本理論的教育,基本教材是毛主席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還插入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專題講座;二是革命人生觀的教育,基本教材是俞銘璜的《革命人生觀》小冊子。整個學習仍採取全校集中上大課、各隊組織小組討論和大組辯論、作輔導報告和階段小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彭康校長主講《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其餘課程由預科部主任和教員講授。
建大的房子不少,全校人員都住在一個大院裡。但這裡原來是日偽軍的司令部和兵營,建大遷來時剛解放,滿院碎磚破瓦,牆上滿布彈痕,室內空空蕩蕩,因此學校仍無教室、桌椅、宿舍、床鋪等設備。學校開大會、上大課都在大操場上。各隊開會、上輔導課就在住房前面的場地上。每個隊100多名學生住幾間大房子,自己用稻草鋪在地面上,四周圍起磚頭鋪上被單就成了大統鋪,一間房要睡40多人,學習、討論、開小會都坐在地鋪上,晚上點小油燈照明。學生的膳食和必需的學習用品由學校供給,一伙食標準同部隊戰士一樣,衣服缺乏的也發給軍服。
建大繼續發揚延安抗大的精神,學生過準軍事化的集體生活,組織紀律要求嚴格。各隊對學習抓得很緊,學生除了星期天打掃衛生、休息和上街自由活動以外,平時每天吹號起床,由隊長帶隊出操;上午、下午上課或者小組學習討論,晚上自修。每日三餐都要站隊、唱歌,一個班一盆菜大家圍在地上就餐,有時學生還要到城外運回糧草。學校成立了學生會,組織文娛體育活動,拂曉劇團和鹽城劇團也來校演出了《李闖王》、《劉桂英是一朵大紅花》。淮陰市召開各界慶祝《停戰協定》簽訂大會和春節軍民聯歡晚會時,建大同學都演出了文藝節目。籃球、排球、桌球活動也普遍開展起來,校隊經常與邊區政府機關和部隊進行友誼比賽。
預科班的同學經過近四個月學習,達到了預定的教育要求。由於當時華東局要彭康校長及早去山東主持華東局宣傳部的工作;成立不久的山東大學要求建大支援師資力量;蘇皖邊區各地也需要幹部,本期預科班就於1946年2月下旬結業。2月22日,建大在城南公園舉行第二期學生的畢業典禮,華中黨政軍的部分領導同志出席了大會,鄧子恢書記和張鼎司令相繼講話,勉勵同學們要努力工作,繼續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貢獻。

北撤山東

1946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華中分局的指示,華中建設大學於淮陰舉辦第三期,計畫辦成比較正規的多學科新型大學。同時,蘇皖邊區政府教育廳確定蘇北工業專門學校併入建大,改為建大附設中學。1946年春,建大改屬華中分局領導,確定了建大的任務和教育方針:為了適應蘇皖邊區和平建設的需要,建大應以文化教育為主,培養工、農、醫各種專門人才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實際幹部;同時進行革命人生觀和改造作風的教育,培養學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主要是大量吸引解放區內外的青年知識分子,把他們培養成為建設邊區的專門人才,同時抽調1000名區級幹部,提高其理論水平、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
華中分局對繼續辦好建大極為重視,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由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兼任建大校長,調原新四軍敵工部副部長李亞農和原蘇中公學副校長夏征農任副校長,蘇皖邊區政府教育廳副廳長戴白韜兼任副校長,設立了工、農、文、醫、師範、社會科學等六個學院和一個預科部。建大通過各地組織和多種渠道向解放區內外廣泛宣傳動員招考新生。國民黨統治區大中城市的青年知識分子紛紛來淮陰投考。從3月到5月,校部舉行了21批、1200餘人的新生考試,錄取800多名。當時建大的物質條件比較差,學生20人左右住一間大宿舍,過供給制生活,教學設施也很簡單。但廣大學生並不計較這些,都為能夠進入華中的最高學府深造而慶幸,大家積極投入學習和各項活動中來。
正當全校同學滿腔熱情地專門學習的時候,時局驟變,蔣介石背信棄義,撕毀“停戰協定”,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向淮南和蘇中解放區大舉進犯,敵機空襲淮陰也日益頻繁,建大不能正常上課,被迫撤離淮陰,遷往淮陰東北20公里的徐楊莊。1946年6月6日,建大師生步行到徐楊莊及周圍村莊,分散住在農民家裡,臨時搭起大蘆席棚或在樹林裡上課。大家都自覺克服困難,教學工作迅即開展起來。這時從淮南等地撤離的幾批中國小老師和幹部也編入建大學習,全校學生增加到900多名。1946年8月13日,華中分局給各地縣級機關發出了《關於動員學生來建大學習的通知》,夏征農在1946年8月3日、4日的《新華日報》(華中版)上發表了題為《關於華中建設大學》的長文,詳細闡述了建大的辦學目的、教育方針、院系設計、建大與國民黨地區大學的根本區別,並介紹了學校籌辦情況。建大也在《新華日報》等報刊上登載了“華中建設大學續招新生廣告”,準備在9月份正式開學。
但時隔不久,敵軍大舉進攻蘇北解放區。1946年9月3日,建大從徐楊莊轉移到建湖縣高作、益林一帶,9月上旬淮陰地區戰局緊張,華中分局決定建大向山東撤退。在北撤前,又調出一部分幹部和學生去部隊支前或留在華中堅持鬥爭。其餘的600多名學生和教授、幹部等共約800人按軍事化組織編成三個大隊,以大隊為行軍單位,於9月中旬開始北撤。至此,華中建設大學結束了在淮陰的歷史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