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玉釵風動春幡急

《菩薩蠻·玉釵風動春幡急》是晚唐五代詞人牛嶠創作的詞。上片以對玉釵、春幡、紅杏等景物的勾畫,描繪出了女子於雨後佇立樓上窗前的淒涼形象,下片寫由翠被鴛鴦引起的孤單之感和女子內心的私願。全詞情景交融,表現出女主人公渴望理想愛情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菩薩蠻·玉釵風動春幡急
  • 作者:牛嶠
  • 創作年代:晚唐
  • 出處:《花間集》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翻譯,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菩薩蠻
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樓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
熏爐蒙翠被,繡帳鴛鴦睡。何處有相知?羨他初畫眉。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
⑵春幡(fān):立春日所立之彩旗。
⑶交枝:枝條交錯。
⑷卿卿:男女間暱稱。這裡指所思念之男子。
⑸新雨:剛下的雨。
⑹鴛鴦睡:這裡指被子上繡著一對在睡覺的鴛鴦。從中透露出女主人公孤棲的怨愁。
⑺羨他初畫眉:用張敞事。漢代張敞夫妻恩愛,常為妻子畫眉。

白話翻譯

春風吹動了頭上的玉釵,春幡在風中飄動,枝條交錯的紅杏籠罩在輕煙中,好似在飲泣一般。她站在樓上遙望她的意中人,正是雨後初晴時分,小窗前帶著絲絲寒意。這淒凊的春景,無不撩動了她的愁思。
她將翠被蒙在熏爐上,繡帳上的鴛鴦依偎而眠,更讓她備感孤單。不知何處才能找到與她相知相愛的心上人,她不禁羨慕起像張敞那樣恩愛甜蜜的夫妻。

創作背景

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4月,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帝國滅亡。唐帝國的滅亡使得“學而優則仕”的大批文人無比彷徨。《唐摭言》記“國朝自廣明庚子之亂,甲辰天下大荒,車駕再幸岐梁,道饉相望,君國率不以貢士為意”,諸多士人遂留居蜀中。黃巢亂後,長安殘破,蜀中安定如恆,關中士庶入蜀者亦多。“是時,唐衣冠士族多避亂在蜀,蜀主禮而用之,使修舉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 蜀中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良好的文化氛圍是大批文人入蜀的動因,嶠亦如此。
偏安一隅的西蜀雖軍事力量弱小,經濟文化卻是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加上城市經濟繁榮,士民遊樂之風興盛,為詞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使得前蜀成為當時詞人的天堂。在這種環境之下,文人留戀於青樓楚館,把自己的政治的失意用酒與詞包裹起來,混合成一種香艷的色彩。牛嶠的《菩薩蠻》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寫成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抒寫女子孤寂愁苦之意。該詞上片開頭兩句“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描摹外在物態顯得輕柔嬌美,但是“急”、“泣”二字已暗示出悽苦、急切的感情氛圍。“樓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描寫了她此時的處境,“卿卿”二字即是對男女二人你儂我情意綿綿的嚮往,同時也代指了她所思念的男子本人。雨後初晴,窗前寒意未散,襯託了她內心的淒寒之意。整句寄情於景,勾勒出了一副女子登樓眺望情郎,卻終至失望的景象。
下片“熏爐蒙翠被,繡帳鴛鴦睡”的核心在於“鴛鴦”二字,繡帳之上的鴛鴦圖案尚能成雙成對的共眠在一起,而女子卻只是孤身一身,更顯她悽苦失落的愁緒。整句以雙襯單細繪了她閨房獨臥,烘託了女子寂寞鬱塞的情狀。結末兩句中開頭以“何處有相知?”表達了除了自己內心的疑問和渴望,回憶往事的纏綿,反襯如今的孤寂。後句以用典的手法,表達了自己對漢代張敞夫婦的羨慕,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美好愛情的渴望。
整首作品作品以白描的手法填詞,全詞情景交融並運用襯托之法,先是寫女子於雨後佇立樓上窗前淒婉形象,再以繡帳鴛鴦的成雙成對襯托女子的孤寂,從而揭示了自己想要找到情投意合之人的私願。表達出了女主人深重的相思怨別之意和內心對愛情的期盼。

名家點評

明代戲曲作家、文學家湯顯祖:填詞白描,須有微致,若全篇平衍,幾同嚼蠟矣。(《玉茗堂評花間集》)
明代文學家徐士俊:“柳花飛處鶯聲急”與“玉釵風動春幡急”,兩首“急”字,俱尖極。(《古今詞統》)

作者簡介

牛嶠(850年?—920年?),唐末五代詞人。字松卿,一字延峰,祖籍安定鶉觚(今甘肅靈台),後遷隴西。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孫,吏部尚書牛叢之子,為“花間派”詞人。公元878年(唐僖宗乾符五年)中進士後,曾任拾遺、補闕、校書郎等職。後被前蜀王建任為判官、給事中。博學多才,一生有不少著作,以歌詩著名當時。《郡齋讀書志》著錄《牛嶠歌詩》三卷,《全唐詩》收其詩33首。今存詞32首,收於《花間集》,王國維輯為《牛給事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