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新月

《菩薩蠻·新月》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牛郎與織女離別之苦的神話傳說,東坡藉以抒發夫妻深情厚意與美好願望;下片由寫天上的七夕,轉到寫人間的七夕。全詞情景相生,境界全出,以傳說仙話之筆,集中抒發了患難重逢將近兩月的夫妻深情,可謂水乳交融,刻骨銘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菩薩蠻·新月
  • 作者:蘇軾
  • 創作年代:宋代
  • 出處:《全宋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菩薩蠻·新月
畫檐初掛彎彎月。孤光未滿先憂缺。遙認玉簾鉤。天孫梳洗樓。
佳人言語好。不願求新巧。此恨固應知。願人無別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菩薩蠻:詞牌名,正體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2.畫檐:有畫飾的屋檐。
3.孤光:未圓之月光,這裡代指月。缺:殘缺,這裡代指缺月。
4.遙認:遠看。玉簾鉤:比喻弦月、彎月。
5.天孫:星名,織女星。
6.佳人:美女,這裡指王閏之。言語好:善於辭令。
7.新巧:新奇巧妙。
8.此恨:夫妻分離之痛苦。固應知:理應體驗到。
9.人:這裡指人間。別離:這裡指分離之恨事。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畫滿畫飾的屋檐上剛剛掛起彎彎的月亮,月亮還沒有變圓就預先擔心它會缺。遠看月亮如一隻鉤,認它為織女星梳妝樓的簾鉤。
王閏之善於辭令,不願向你織女星乞求新的巧。這一痛苦你織女星應該體會夠了的,我乞求的是夫婦不分離。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七月。東坡繼配王閏之來黃已近兩月。是年七月七日夜,牛郎織女相會。東坡登上鄰近臨皋亭的朝天門城樓,即景生情,作此詞,以示夫妻團圓、永不分離的願望。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詞寫的時令為“畫檐初掛彎彎月”的夜幕初降時刻,主要寫“不願求新巧”的人間七夕,情人心愿,“此恨固應知,願人無別離。”
此詞上片寫牛郎與織女離別之苦的神話傳說,東坡藉以抒發夫妻深情厚意與美好願望。“畫檐初掛彎彎月,孤光未滿先憂缺”,讚美城頭屋檐掛上的那美麗的彎月。但馬上從“孤光”彎月中產生了憂嘆:擔心彎月永遠成為不能團圓的“缺”月,以此隱喻他夫妻倆剛剛相聚又怕離別的心境。情恨綿綿,心有餘悸,人運天機,一語道破。“遙認玉簾鉤,天孫梳洗樓”,東坡看著那彎月,聯想到如織女般的夫人正在樓上梳妝打扮的情景。可有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那無聲勝有聲的情味。
下片由寫天上的七夕,轉到寫人間的七夕。“佳人言語好,不願求新巧。”相傳織女星能給女人才慧。婦女每在七夕向織女祈求才智技藝、靈心巧手、美滿幸福,織女都能如願;而人間現實全然實現不了。後人就此稱為“乞巧”。任憑夫人你何等的善於言辭,但你不願意去向織女般的世人,去乞求那虛無飄渺般的新奇巧妙之賜予;更無心去追尋“輕渺,盈盈笑靨,稱嬌面,愛學宮妝新巧”(宋代朱淑真《絳都春·寒陰漸曉》)了。這詞下還有後話。“此恨固應知,願人無別離。”承上點明:你閏之所要求於我的是:夫妻分離之苦,我理應體驗於心,但願人間不要出現分離之恨事了。“願人無別離”,最後一句,為全詞主旨的點睛之筆。否則,將會是“此恨綿綿無盡期”(白居易《長恨歌》)了。
全詞情景相生,境界全出,以傳說仙話之筆,集中抒發了患難重逢將近兩月的夫妻深情,可謂水乳交融,刻骨銘心。

名家點評

濰坊學院教授於培傑、齊魯書社原總編輯孫言誠《東坡詞選》:這首詞感嘆天界離別之苦,表現出對人間情誼的珍視與愛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