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萎蔫病菌為短小桿菌,革蘭氏陽性,能運動,不產孢,0.3-0.5×0.6-3.0µm,1-3根側或極鞭,直至略彎或楔形,單個或V、Y形或柵欄狀排列。在酵母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光滑,完整,低隆不粘,黃色、桔黃色、粉紅色或紫色。3-4天菌落直徑1-4m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菜豆細菌性萎蔫病菌
- 大小:短小桿菌
- 特點:能運動
- 發生於:菜豆
危害情況,傳播途徑,檢疫與防治,
危害情況
菜豆萎蔫病菌通過帶病種子或越冬殘體侵染種苗,通常引起死亡。若種苗存活,無葉片生長。菜豆最典型的症狀是種苗葉片逐漸萎蔫,伴隨褪色,植株矮化。幼枝枯死。褪色葉片通常具深綠色、褐色或紅褐色病斑,變色區首先軟化,隨後乾枯,葉片水漬接種產生白泡。有時缺乏上述症狀,葉片表現為金黃色壞死斑或葉片僅部分萎蔫,與菜豆普通疫病(Xanthomones campestris pv. phaseoli)相似,但後者菜豆莢感病後,沿莢縫有變色病斑,通常黃綠色,有些萎蔫,有時表面凹陷。在成熟豆莢上,病斑部位綠褐色,其餘黃色。感病種子具不同大小和形狀的黃色病斑,與健康種子極易區別。打開豆莢,可見有黃色細菌菌膿在莖、葉上有水漬狀斑。菜豆莖上一般有銹色病斑,病菌於維管束中存活,並使其變褐,莖接種產生葉片脈間變黃和壞死。。桔黃色和紫色變株侵染種子,在種皮上有桔黃色和紫色的褪色斑。大豆的幼苗和成株均感病。葉片首先出現褪綠小斑,後擴大,沿葉片邊緣開始褪綠至中脈。感病組織乾燥、變褐而死亡,在有風的情況下,變褐部位脫落,葉片顯得粗糙。當種植帶菌種子時,種苗矮化,葉片邊緣壞死或葉片上有壞死斑,豆莢形成不正常,但沒有在豆莢和莖上觀察到症狀。
傳播途徑
菜豆萎蔫病菌是一個典型的維管束病害,主要靠種子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國際貿易中帶病的菜豆和大豆、綠豆種子。種子子葉帶菌傳給葉片或直接進入維管束組織,引起系統發病。病菌在沒雨的情況下也能侵染,但不能通過氣孔侵入。病菌一旦進入植株,即在維管束組織定殖,病菌再侵染主要通過傷口,萎蔫的發生率隨莖和葉片組織的傷口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條件下,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提供病原侵入的傷口。灌溉水有利於局部傳播,如美國僅中西部地區及灌溉的高原地區發生普遍。砂性土壤比粘性土壤發病重,低溫、下雨和大風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檢疫與防治
菜豆細菌性萎蔫病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規定的一類危險性病害,並且是中蒙植檢雙邊協定規定的檢疫性病害,應加強檢疫,嚴格限制引種數量,入境口岸需嚴格檢查,必要時應指定隔離圃試種檢查。
用無病種子和作物輪栽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生長在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種子常常是無病的,因此可以推薦作為種子產區。有些耐病品種(非免疫)已被發現。
檢疫此病菌EPPO建議,從菜豆細菌性萎蔫病發生國進口的菜豆種子應該來自無萎蔫病發生的地區,或來自生長期無病的植株。採用種子檢測試驗的方法可防止該病的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