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溪岩風景區

菜溪岩風景區

菜溪岩風景區位於距莆田市仙遊縣城46公里的象溪鄉境內,以山清水秀、石奇岩峻、峪深洞幽而著稱。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控制面積5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55米,最高海拔(鐵尖山)1394米,景區北部有南方少見的“雪山”風景。花崗岩地質,年平均氣溫17.2度,主要特產有菜溪參、靈芝、紅豆杉、蘭花、銀杏等,馳名海內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菜溪岩風景區
  • 地理位置:莆田市仙遊縣象溪鄉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御棺、臥牛石、石鐘
景區簡介,主要景點,史料記載,風景資源,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象資料,水文資料,環境質量,地理位置,

景區簡介

菜溪岩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菜溪岩風景區”或“本風景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象溪鄉境內。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18°38′15″~118°43′15″,北緯25°34′30″~25°37′45″之間。
菜溪名稱的由來:唐僖宗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代高僧正覺禪師雲遊至古嶺山,被這裡的旖旎風光、奇特山水所吸引,便在此結廬修煉,講經布道,操練武術。他不食人間煙火,以野菜為糧,山麓村民見溪流上菜葉飄流,便把這條溪稱為“菜溪”。
2018年12月,經有關設區市推薦、福建省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仙遊縣菜溪岩風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同意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

1、御棺
傳說清朝名士朱翰春,不從“三藩”叛亂,為躲避靖南王的檄征,躲入菜溪岩,焚右股,施以毒藥,以身殉國。壯烈感動天地,以此棺安放忠骨,供後人景仰。康熙皇帝親賜此石棺為“御棺”。正是:青山有幸埋忠骨,一葉流處史留芳。
2、南方天然紅豆杉
古樹有值,健康無價!紅豆杉能把淨化空氣發揮到最大值,享有“健康樹”的美譽;它的樹齡可高達五千年以上,又被稱為 “長壽樹”;它紅果滿枝,晶瑩剔透,寓意著吉祥喜慶,所以又稱之為“吉祥樹”。 紅豆杉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集藥用、觀賞、防癌保健於一體,美國白宮、英國白金漢宮和聯合國總部都有其“倩影”,2008年9月21日,紅豆杉輕移蓮步,姍姍地走進了中南海。
唐伯虎題臥牛石:
嵯峨怪石倚雲間,拋擲至今已有年。
苔蘚作毛因雨長,藤蘿穿鼻任雲牽。
從來不食溪邊草,自古難耕壟上田。
莫道牧童鞭不起,笛聲斜掛夕陽煙。
4、雛鳳學飛
雛鳳學飛,萬里風雲從此始;潛龍奮起,九天雷雨應時來!
5、石鐘
晨鐘暮鼓知禪意 吸露餐霞洗俗心。拾級鳴鐘聽新韻 登高攬日壯豪情。
本無聲而有聲,鐘聲、馨聲、梵聲、聲聲夢覺;
目有色卻無色,山色、水色、月色、色色皆空。仙鐘高9米,長6米,寬5米,外表形如鐘,倒扣而立,別有情趣。
6、陳聘君墓
青山似欲留人住,雜樹繁花繞眼帘。綿綿大山會接納種種人生感悟,清清流水能清洗凡人所思!曾任北宋朝廷監察使的官員,姓陳名易,字聘君,因為在京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故棄官返鄉,後與蔡襄的曾孫西京提學司蔡樞同游菜溪岩,當晚夢見觀音菩薩金光燦爛,便在此隱居,過起世外桃源的生活。據民間傳說,陳聘君死後葬此。
聘君去矣!屏後搗重陽菊葉;遊客來也!墓前拜寒食梨花。
7、官帽石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進入菜溪山路旁,就能看見一塊很象古代官帽的巨石。傳說這塊巨石就是當年北宋禮部右侍朗施慕爺用來鎮邪的官帽,後來,這頂官帽便化成巨石,矗立在象王峰南坡上。
8、公母魚
魚分公母留勝跡,客賞名山任逍遙。筍因落殼方成竹 魚為奔波始化龍。
9、聽雨巷
菜溪岩的無窮魅力,將我深情地引進了大自然曼妙的詩境。溪邊瓜蔓青青,山坡蒼松傲然屹立,松濤陣陣;翠竹婆娑彈琴,竹音淅瀝。天籟旋律,其妙無比,氣息清新!仿佛傳來遠古的琵琶聲,猶如那皎月下文人騷客感慨的沉吟;聽,“晨鐘暮鼓逾千年,流水白雲逐柳煙,自是不尋尋便得,五湖明月豈無邊”!
10、北京猿人
龍抬頭,虎長嘯,野性都從空里化;
鹿參禪,猿悟道,天機總向佛中生。
11、鱷魚石
在海會塔北面山坡上,有二塊大石,酷似兩個重疊的鱷魚頭,形態逼真,稱“鱷魚石”。這是一條飢餓的大鱷,百年等待,望穿秋水。剛剛爬過那死亡沙漠,來到這一片生命綠洲。遠到的鱷將在此安盹,晨鐘暮鼓收斂了它的凶性。與青山做伴,與藍天接吻,乘雷上天是它不泯的希冀!
12、紅龜湖
溪流淙淙,綠波蕩漾,青山倒影,纖雲弄巧,幻成無邊的春色,輕輕鋪就了一幅美麗山水畫面。看,紅龜有靈,伸頭聽經。紅龜石位於菜溪舊寺前的菜溪亭(觀音亭)下,潭邊浮出一塊大石,狀如龜,呈紅顏色,稱“紅龜石”。究竟有幾隻紅龜相疊,眾說不一,智商高的人越看紅龜越多,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觀賞。 13、金桂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14、銀杏
翩翩銀杏葉落,扇動秋風涼萬里;
楚楚翠松針飛,轉出春雨潤千年。 據民間傳說,唐時山腳下有一老婦得了一種怪病,其子甚孝,百般求醫均無奏效。後聽游醫說,銀杏葉可以根治此病。但方圓百里都沒有銀杏樹,也就是說老婦健康恢復無望。孝子心急如焚,三步一跪,九步一拜,虔誠上菜溪岩求仙拜佛。正在雲遊的大仙李鐵拐被凡間的孝心感動,立即舉起手中的拐杖朝菜溪寺門前的石崖上輕輕一畫,瞬間石縫間就鑽出一棵銀杏,迎風而長,傘葉飄飄。孝子大喜,馬上采了一大把銀杏回去,其母服下,幾天后健康如初。
15、獅子聽經
怪石野雲開法界, 猛獅蛟龍共長春。在菜溪寺西側山頂上,山峰斷裂筆直,岩石出露。從遠處望去,像一隻巨大的臥獅在回頭俯望菜溪寺,稱“獅子聽經”。
16、猴子拜觀音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菜溪岩寺西側的涼傘峰的南面山脊凸部有一石形似觀音菩薩,面朝東南,啟手端坐。在觀音石對面又有一石,凌空而立,如童子合手彎腰,呈跪拜之狀。相傳孫行者為避難而來,求見觀音,稽首膜拜,世稱“童子拜觀音”。
17、綿羊峰
巍巍雄峰白雲追 ,嵐光霧靄自徘徊 。奇松怪石爭靈異, 一席之地留於誰。相傳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右侍郎施韜,字文起,授蔭任 “左都督”,人稱“施都爺”,清初著名將領靖海候施琅的侄兒(施顯之子)。施都爺年邁告老還鄉,隱居菜溪岩。此山斷腸草很多,對人畜有害。施都爺下決心要根除這種毒草。他一邊飼養綿羊尋找斷腸草,一邊請當地村民挖除斷腸草的根,以絕毒害生靈之禍首。經過多年的辛勞努力,斷腸草得到根除。由於綿羊尋找斷腸草有功,感動天庭,化綿羊峰一座,讓世人稱頌。
18、蘑菇石、涼傘峰
相傳興化才子鄭五哥,常游菜溪岩吟詩作對。有一回,一位欽差大臣巡察地方,公務之餘遊覽菜溪岩。路上,見田間豆苗破土而出,自題一聯“黃豆出土,雙掌拜天承雨露”,久思不出下聯。五哥在旁,望著蘑菇石,朗聲答曰“紅菇戴笠,單腳著地受風霜。”欽差仰視菜溪岩高峰四個山口明暗相間,又出一聯“四口為圖(圖),小口終歸大口管”,五哥放眼遠眺,菜溪岩主峰涼傘峰頓撲眼帘,靈感頓現,隨口答曰“五人合傘(傘),小人還望大人遮。”欽差驚嘆世間藏龍臥虎,不得不佩服興化大地風光無限,人傑地靈。
19、心動石
心動石也動,石動心也動。福建省政協副主席葉家松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便可以不斷超越,不斷向自我挑戰。即使遠方的遠方,也會誕生一種東西---奇蹟! 在涼傘峰西南方有兩塊巨石相疊,石高27米,騰空突起,搖搖欲墜,狀如蘑菇,人稱“蘑菇石”,又以“石動心也動”而被稱為“心動石”,從不同方向看此石景有不同的韻味。風動石,石上石,風動石動石不動;水流沙,沙中沙,水流沙流沙不流。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兼者樂石。根據民間傳說,此為“生命之根”,常有已婚婦女,來此虔誠膜拜,求男得男。奇哉怪哉!誠乎信乎?
20、石圖帳
蒼山韻風月, 奇石顯神工。石圖帳位於菜溪寺後,是一塊氣勢磅礴的巨岩崖壁,岩石高達78米,寬約300米,恰似仙人從天際將圖帳張開列屏。石圖帳像一幅畫卷長廊,峭壁上的各種圖案形象生動,惟妙惟肖。石壁左側有一凹部,似一石室,正中隱約一人靜坐,人稱“唐僧坐禪”,正視此石室又如一尊“觀音菩薩”向南遠望;石壁中央的上部有一幅白色的圖案,像一匹昂頭向東的白馬,仰天長嘯,傳說是《西遊記》小白馬的化身;石壁右側懸崖瀑布旁是一幅八戒背悟空的嬉戲圖;石壁右側上方一塊巨石眼看就要掉下來,像一隻蠢蠢欲動的烏龜,這些圖案被人們稱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圖”;更精彩的是石壁上一尊巨大的“石仙翁”,形態生動,傾身脫裟,逍遙自在,觀賞瀑布,神怡有趣,人稱“仙翁觀瀑”圖,此景堪稱菜溪岩風景區“一絕”。
菜溪岩風景區
21、雷轟瀑布
飛瀑傾崖,不疑綠水來天外;嘯聲震谷;應是蒼龍困此間。菜溪岩瀑布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雷轟瀑布。流水自高約78米的懸崖峭壁頂端傾瀉而下,飛噴衝擊,震聲如雷,故稱“雷轟瀑布”。明朝帝師陳經邦觀此,觸動詩興,遂成一聯“飛瀑如棉,不用弓彈花自絮;彩虹似錦,何須機織天生成,”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菜溪岩瀑布的奇特景觀。翠谷凝珠,虎嘯龍吟千丈錦;幽潭吐玉,山青水碧四時春。五丈上頭尚是水,十米以下全為煙。水挾斷雲流,飛瀑半天晴亦雨; 山吞殘日暮,幽潭終古夏如秋。
秋月朗晴空,萬里山風猛虎嘯;菩薩開覺路,千年花雨象王峰。在雷轟瀑布東側,在高60米的懸崖上端向西懸空突出似虎頭,仰望像老虎張口怒吼,翹首觀瀑。
23、別有洞天
真的,太美了,別以為你是在天上,但事實確實是你在人間,在美麗的菜溪。我相信即使是畫家也無法畫出菜溪的美麗,菜溪的神韻。即使是詩人也無法寫出菜溪的景色,菜溪的氣質。菜溪就像一位美麗的少女,你只能夠欣賞,而不能夠觸摸。菜溪就像一幅畫,只能讓你讚嘆,而你卻又無法說出其中的感受。
菜溪舊寺與菜溪新寺的中間有塊摩天巨石,人稱飛來石。相傳明代萬曆甲寅年間,天宮王母壽誕,召開蟠桃大會,玉帝派遣天將來菜溪岩邀請觀音赴會,剛好觀音雲遊四海,天將著急,將山巔巨石推滾下來,欲壓倒菜溪寺。觀音菩薩感應及時,拂塵一揮,阻定巨石於此,化為尊佛,揚眉獻肚,端坐雄姿,栩栩如生,靈驗極矣。遊人至此,焚香叩拜,求卜顯靈。石上有古刻對聯:急水有聲出谷遠,危崖無際振天寒。怪石飛來全鬼役,奇峰得趣自天成。
25、紅衣觀音
清朝康熙年間禮部右侍郎施韜,字文起,授蔭任 “左都督”, 人稱“施都爺”,清初著名將領靖海候施琅的侄兒(施顯之子)。一次在收復台灣的戰鬥中,乘船在海上遇到狂風巨浪,眼看船隻就要被海浪吞沒。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隻小舟前來救助。只見舟上撐篙的是一位紅衣女子,她的小舟所到之處,風平浪靜,施都爺在紅衣女子的協助下轉危為安,勝利收復台灣。都爺回家後,心中念念不忘救命恩人,決定四處尋找恩人。有一天,他來到菜溪山,見山腰上有一個紅衣女子的身影,似海上的救命恩人,急忙追上,一直追到小茅廬,紅衣女子不見了,內見茅廬正中有一尊紅衣觀音菩薩,頓時他明白了一切。幕爺為了報答觀音的救命之恩,決定變賣家資,攜資帶妻在此隱居,倡建菜溪寺院,其妻在山腳下建尼姑庵(現菜溪堂),修性悟道,施濟貧人。
菜溪亭旁的石階路上,有一奇石,形狀似烏龜,頸長頭小,作向上爬狀;旁邊有一脊長石,形象一條蛇,順潺潺流水游到溪邊。龜頭與蛇頭相接,故稱“龜蛇相會”。明朝帝師陳經邦辭官歸隱後曾攜夫人遊覽菜溪岩,漫步村間時,適值瑞雪飄飛,田間阡陌交通,屋舍雞犬相聞,遂成一聯“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苦思不得下聯。待到“龜蛇相會”景觀時,觸動靈感,吟出下聯“龜蛇浮水面,兩樣玉帶荷包”。真是山水皆畫筆,俯拾即文章!
27、三鯉朝天
南宋時,歷任光宗、寧宗兩代皇帝的國師,吏部尚書參知政事鄭僑幼年在菜溪寺苦讀修書。後來應京入試,他一舉奪魁,殿試時孝宗皇帝親自出對面試,上聯為“蕊蕊黃花,千秋丹桂誰能折”。意為月中丹桂,有誰敢折。鄭僑聯想菜溪岩美景“三鯉朝天”,應對“滔滔白浪,萬仞龍門我獨登”。以鯉魚躍龍門喻意,學成一身藝,奉獻帝王家。孝宗皇帝龍顏大悅贊曰:“素聞興化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果然名不虛傳”,當下欽點為狀元。
菜溪岩風景區
28、眠雲石
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在飛來石下有塊巨石,平如床板,上刻“眠雲石”,據民間傳說,古時有人經常看到何氏九仙在此石上談詩論道,悠哉悠哉!
29、石拱門
菜溪岩風景區
位於綿羊峰東側,石門高45米,寬37米,是一塊三角形大巨石。空兀懸崖,彎腰渾然天成,堪稱奇觀。“石拱門”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站立此處,放眼遠望,重山疊嶂延伸向天邊,迷人風光如畫卷展開,眺遠山,數九重,層層疊疊萬千峰。俯看翠竹遍山谷,晨霧輕紗披勁松
30、臥將軍
位於“心動石”北側,有一尊長500米,高60米的睡將軍。地理專家考查得出:菜溪岩的石奇特,方圓自然,是天然聖地。在清晨或傍晚,霧靄迷朦之際,在臥將軍的肚子上會出現一尊端坐雲中的佛祖,遊客若能看到,必定福星高照,心想事成。
31、石蟾蜍
在觀瀑亭處,舉首眺望,“石圖帳”頂端有一石狀如“蟾蜍”,正怒目拭待,大有奮爪前撲之勢。此景為“石蟾蜍”。相傳很久以前,菜溪岩周圍一帶,有無數又大又凶的毒蚊,人一旦被咬就會得病,於是菜溪岩人煙罕至。一日,大仙呂洞賓雲遊到此,見孽蚊肆虐,逼得百姓流離,遂心生善念,向嫦娥要來二隻小蟾蜍下來捉蚊,為民除害。此後菜溪岩的蚊子絕跡。為保一方永遠安寧,小蟾蜍就成為化石,鎮在“石圖帳”上,使蚊子不敢再入菜溪岩。因此,現在夏天到菜溪岩避署,這裡沒有蚊子,只有涼風習習,是一處天然的避暑勝地。
32、生命之源 位於菜溪舊寺之後,有一塊大石斷裂,狀似陰門,形態逼真,名曰“生命之源”。在它東北側的石崖上有一塊石圓柱翹然直挺,名曰“生命之根”,兩物隱約相對,妙趣橫生。
33天台
遊人從觀瀑亭的東北側行走,有一條小徑通往山洞,出了山洞,繞山曲行不遠,便呈現出一派奇觀:眼前危崖壁立,懸崖旁一條曲折小徑,乃是天然岩石依山疊砌而成,邊緣岩石周列如屏,危險處有鐵欄桿圍護,因它特別陡峭,人們叫它“天梯”。沿天梯攀登,上了頂峰就是天台。天台之上,風光無限,站在頂峰,如立雲端,飄然欲飛;從天台往下看,懸崖下的深潭,顯得渺小;山澗流水,一擁而下,即為雷轟瀑布。南眺菜溪村落,鄉間小路,縱橫阡陌,田野廣闊,綠浪宜人,民屋錯落有致,炊煙裊裊,一幅農家山水畫卷;西望涼傘峰巒,峰幽嵐清,奇石嶙峋,碧波洶湧,又是一幅壯美的自然山水畫;背倚將軍岩,面臨龍吐珠,陽剛瑞祥之氣籠罩於此,甚感自豪;聆聽搖籃溪水聲潺潺,兩岸密林蔥綠,鳥鳴蟲吟悅耳動聽,用“鳥鳴山更幽”來形容最為貼切不過了;月夜之時,更能抱攬銀光月色,人似入仙神境。
34、金龜祈雨
神龜天造景中奇,惟妙惟肖鎮菜溪。傳說石龜能祁雨,看龜增壽添福祉。在石圖帳頂端有一隻石龜像在緩慢爬行。相傳明萬曆年間,久旱無雨,溪水乾枯,百姓怨聲載道,金龜從溪中上岸直向菜溪山爬去,向蒼天求雨,果然一聲驚雷,大雨傾盆而下,金龜卻化成了一塊石龜,讓世人稱頌。
35.將軍保門
悍將千秋抬望眼,磨劍十年駕長車。在通往天梯的石崖上,有一巨石,形似將軍的頭像,他忠於職守,嚴防妖魔鬼怪的入侵,時刻保護過往行人的安全,保一方平安。
36石鼓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朝經夕梵喚回苦海夢中人。
鶯啼碧草,高峰遠望,慕古世今仙,世途仙途世界裡;
月落晚煙,深林景幽,聽晨鐘暮鼓,鐘聲鼓聲菜溪岩。
位於飛來石下方,有塊高3米,長8米,寬6米,形狀如鼓,遊人用小石頭敲打,聲音似鼓聲。
37.石魚
紫竹林中誰問鼎,石魚湖上我看山。位於石鼓上有塊石頭,頭尾尖,狀如鯉魚,傳說過去此石魚會隨湖水的升隆而浮沉。
38.龍吐珠
在天門坑西側,有塊巨石,形似龍頭伸出山顛,臨崖俯視,龍口含珠,稱“龍吐珠”。石上有縱橫如龍鱗似的紋痕,陽光照耀,熠熠閃光,縱橫五湖四海,雄視萬代千秋。
39聽取蛙聲一片
月笑青蛙跳,風鳴竹葉飛。在通往風動石的路旁,一巨大石上有好幾個石頭像青蛙抬頭爭鳴,到底有幾隻蛙,那就要看你的慧眼了。
獅子峰西側山巔上,有一群高40—60米石林,相傳菜溪大仙施慕爺升天之時,德感天庭,玉帝令菜溪山神、土地公、站在山巔列隊哭著送葬,因而也稱“哭人石”。
41.石筍
在香山寺西側,有一石柱高約30多米,胸徑10餘米,該石柱上小下粗,形如筍,稱“石筍”。
42一帆風順
一帆風順千山秀,幾度峰青萬里遙。 在通往風動石的路旁,一巨大石頭極像船蓬張力待發,稱“一帆風順”。
在搖籃溪右側,有一塊巨大岩石,高50多米,它形態酷似南極洲的企鵝,屹立於此,向天仰望,稱“企鵝石”。
象鼻岩矗立於搖籃溪東岸,臨近水邊,裸露的岩面高約24米,形似一尊猛獁象的頭部,巨大的鼻子垂至溪床,像是飲水解渴,整塊巨岩猶如一頭猛獁象,莊嚴肅穆,令人景仰。象溪鄉也由此而得名。
位於天門坑峽谷頂部左峰,從谷底向左仰望,一崖壁高聳雲間,崖壁似刀銷,鋒利無比,就如萬層刀刃,氣勢宏偉。
46.靈芝石
在通天峰南坡山腰處,有兩塊大巨石相疊,高12米,酷似一朵靈芝。它原為一塊巨大岩石,由於上下部岩性的差異,經風化作用,使得基部縮小,上部變得圓潤豐滿,外表酷似靈芝,故稱“靈芝石”。
47.石走廊
在綿羊峰西側山腰處,由於岩性差異受風化,形成了一條30多米長的通道,稱“石走廊”。上壁岩體突出,構成長條形洞穴外觀,底向外稍傾,外壁岩石如欄桿,高1米左右。石走廊驚險壯觀,是遊客登高探險、獵奇的好去處。
48.仙鼎
菜溪灘上,有平坦如礪的巨石,巨石上有兩個怪狀的溶洞,狀如鍋灶,有前鍋和後鍋之分。傳說這是菜溪八仙菜藥煉丹用的石鼎。
49.仙臉盆
在白玉岩有一塊巨石,石面平展如砥,水流沿著石面流過,正中有數處凹陷石坑狀如臉盆。相傳當年神仙在此白玉岩聚會時,常在此處洗臉,因此石穴稱為“仙臉盆”。遊人來此,都爭先恐後在此洗臉,祈求青春常駐。
菜溪寺的東北面循山曲行,經石拱門後約1公里處,在萬壑千仞之中突起頹石立於懸崖之顛,形似張開大口的雄獅,威躍而下,氣吞山河。懸崖間的天然石洞形似獅子口,洞口約40平方米,高4米,寬10米,洞深5米,洞內四周如壁,空敞幽深。此洞夏日涼爽宜人,冬天溫暖舒適,天然奇妙。洞口周圍群山環抱,林海濤濤,站在洞口,居高臨下,極目千里,腳下白雲忽現,如立雲端,飄然欲仙,此處乃是凡人脫俗修煉的絕佳勝地,據傳宋代陳聘君清朝施慕爺,兩賢人先後都於此隱居修道。
菜溪岩風景區
51.觀音望月
在古嶺山山麓,海拔1300米左右處,此豎立在灌木林之間,如一柱擎天,高有16米之餘,從石的底部算起有20米之高,從高處望去,就如一尊觀音菩薩,立於萬佛之中,其石呈紅褐色,正如一件紅色外袍,正好與菜溪岩紅衣觀音的傳說相吻合,又以觀音昂首望月,故名“觀音望月”。
52.蓮花壇
在“紅衣觀音岩”往上前行五十米左右,便能見到一塊巨石立於眼前,此石高10米有餘,占地在100平方米左右,整體呈荷花的花苞狀,中間為一巨大石頭,旁邊鑲嵌著一片一片的石頭,宛如荷花的花瓣,因其整塊巨石形如壇,故名“蓮花壇”。
53.三石試心
此處位於“蓮花壇”東北側,由三塊層疊狀的石頭又高到低依次向外伸展,因地勢陡峭,往下為萬丈懸崖甚為險峻,據說這三塊石頭可以試出人的心胸和膽量。故稱“三石試心”。
54.鳳凰台與天鷹叼日
鳳凰台與天鷹叼日為同一塊巨石,其從南面遠望,就是一塊巨石立於山脊,鶴立雞群,因其獨特的氣勢和王者風範,稱其“鳳凰台”;從巨石的底部往上看,如飛鷹的頭昂望天空,每天的太陽都正好能達到鷹喙處,故名“天鷹叼日”。
55.臥白虎
位於石滿方向的東仔坑頭,由一巨大的山岩形成,岩石的顏色為灰白色,整體形象就如一隻白色的猛虎,酣然沉睡於此。
56.紅岩
位於沙溪中部,為一片高約50米,長約70米的崖壁,其石崖的顏色為紅褐色,崖石的形狀層層疊疊,險峻秀美。
位於鐵尖頂的最高位置,為兩塊巨石立於山頂,因常年四季都在陽光的照耀之下,熠熠生輝,站在日光岩上,吸日月之精華,汲大地之靈氣,並能感覺到人之渺小,大自然之偉大。
58.飛鵝朝天
位於鐵尖山東面山坡,此石形似一隻天鵝飛向藍天,氣勢宏偉,甚為壯觀。
59.朝天龜
位於鐵尖頂西面的山崖,整塊巨石如一隻神龜向著鐵尖日光岩的方向爬去,也想沐浴一下溫暖的陽光,吸收一些月光之靈氣,為著這個願望,正虔誠的朝望老天爺給它一次機會。
60.白石奇
位於鐵尖山東南側,半山村的東北方向,由兩塊巨大的石峰形成,高近百米,跨度有兩三百米,峰面石層裸露,周邊翠松環繞,從正面望去,猶如一隻綿羊,尤為壯觀;從半山至硎前的路上望去,兩石峰之間隱約出現有一衝上雲霄的石峰,表面如太湖石,因其的神秘莫測,當地人將其尊稱為“白石奇”。
61.雪山積雪崖
位於雪山的的東南面的山崖,崖面有一條條的石縫,石崖呈層疊狀,高百米,寬兩百多米,據當地人稱一年當中有二十多天的時間,此崖覆蓋著白雪,從山下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整個山頭銀裝素裹,就如穿著白色婚紗的新娘,美麗動人。
62.雪山飛虎
位於雪山東北方向的山麓,為一塊高約三十米,長約一百米的巨型石頭,人站在它的腳下,就如站在一個巨人的腳下,顯得非常的渺小,整塊石頭像一隻猛虎盤臥於此,甚是雄偉,這隻“猛虎”似乎是守護著雪山,故稱“雪山飛虎”。
63.二仙論道
位於去蘑菇石的途中,兩塊石頭高達3米,左右對峙,石上平滑如鏡。據民間傳說,曾有人看見呂洞賓和李鐵拐兩位大仙經常在石上談仙論道,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所以此景觀名為:二仙論道。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河南滎陽鄭莊來此建潯陽書堂,興辦教育,是仙遊私塾的開端。潯陽書堂誕生了福建第一批進士,形成了“耕讀傳家久,詩書伴世長”的傳統美德,播下了“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種子。
北宋年間,監察使陳聘君、西京提學司蔡樞、太府卿鄭國賢,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棄官返鄉。他們三人同游菜溪岩,隱居於此,又創辦菜溪書院。由於他們的倡導,菜溪境內出現“十室九書堂”“家貧子讀書”的興教重學局面。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此地考生鄭僑,殿試第一,及第狀元。由此,菜溪名聞天下,各地文人墨客紛紛至此祈夢,盛況空前。菜溪豐厚的文化底蘊,為景區增添了亮麗的人文景觀,深深地吸引著遊客的眼球。

風景資源

菜溪岩風景名勝區地處福建沿海閩中山區,屬中山和丘陵地帶,地形較複雜,河流多沿斷裂帶深切,群峰連綿起伏,勢如萬馬奔騰,比較著名山峰有雪山、鐵尖山、古嶺山、綿羊峰、涼傘峰等;又由於中生代時期火山活動強烈,岩性變化複雜,歷經風化,形成廣泛、豐富多姿的奇峰、怪石,如心動石、石圖帳、天門、象鼻岩、孝子峰等;雪山、鐵尖山和古嶺山三峰聳峙,排列有序,統領境內群峰。構成典型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根據實地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本風景區共有景點279處。包括2大類和6中類,其中:天景有6處;地景有173處;水景66處;生景8處;人文建築11處;人文勝跡和遺址15處。廣泛分布於各個景區,而又比較集中地分布在菜溪岩上部及其支流搖藍溪兩側山峰和天門坑峽谷。柴落坑、沙溪河谷內水資源豐富,瀑布成群,深潭星羅棋布,靈石塔和霧瑭山上有千奇百怪的石林等等。
菜溪岩風景區主要景點、景物及分類一覽表
序號
景區
名稱
景點、景物
名稱
所在地點
景點、景物分類
備註
1
潯陽景區
涼傘峰
菜溪寺西南側
自然·山峰

2
潯陽景區
綿羊峰
顏陽嶺東南面
自然·山峰

3
潯陽景區
三鯉朝天
蓮花峰東側
自然·山峰

4
潯陽景區
龍騰虎躍九豬逃
菜溪寺西側上崖頂
自然·山峰

5
潯陽景區
盤龍崗
涼傘峰東北嶺
自然·山峰

6
潯陽景區
雙乳峰(象王峰、通天峰)
涼傘峰北面
自然·山峰

7
潯陽景區
孝子峰(哭人石)
綿羊峰東南面
自然·山峰

8
潯陽景區
蓮花峰
香爐峰南面
自然·山峰

9
潯陽景區
香山大觀音
涼傘峰西北面
自然·山峰

10
潯陽景區
雙獅拜佛
綿羊峰東面
自然·山峰

11
潯陽景區
香爐峰
源山寺東南部
自然·山峰

12
潯陽景區
桂元嶺
源山寺後
自然·山峰

13
潯陽景區
雄鷹傳書
涼傘峰南坡山崖
自然·山峰·傳說

14
潯陽景區
五穀峰
蓮花峰東北面
自然·山峰

15
潯陽景區
飛來石
菜溪舊寺東邊
自然·石景

16
潯陽景區
石圖帳
菜溪新寺後峭崖
自然·石景

17
潯陽景區
闕門
菜溪新寺後峭崖
自然·石景

18
潯陽景區
虎嘯岩
菜溪新寺後峭崖
自然·石景

19
潯陽景區
仙翁觀瀑
菜溪新寺後峭崖
自然·石景

20
潯陽景區
金龜祈雨
菜溪新寺後峭崖頂
自然·石景

21
潯陽景區
狀元曬鞋
菜溪新寺後峭崖
自然·石景

22
潯陽景區
仙鼎
菜溪里
自然·石景

23
潯陽景區
升官石
菜溪堂溪邊路旁
自然·石景

24
潯陽景區
金樽罩地
新路菜溪里
自然·石景

25
潯陽景區
三佛並行
涼傘峰西坡
自然·石景

26
潯陽景區
石魚
菜溪舊寺東邊
自然·石景

27
潯陽景區
眠雲石(石鼓)
菜溪舊寺東邊
自然·石景

28
潯陽景區
獅子聽經
菜溪舊寺後山
自然·石景

29
潯陽景區
石蟾蜍
菜溪新寺後峭崖頂
自然·石景

30
潯陽景區
大聖牽馬
新寺西北邊
自然·石景

31
潯陽景區
天梯
新寺東北面
自然·石景

32
潯陽景區
龜蛇相會
菜溪亭戈
自然·石景

33
潯陽景區
生命之源
菜溪舊寺之後
自然·石景

34
潯陽景區
公母石(心門)
涼傘峰東坡
自然·石景

35
潯陽景區
臥牛石
舊步道半山腰
自然·石景·傳說

36
潯陽景區
鱷魚石
舊步道半山腰西面
自然·石景

37
潯陽景區
心動石
涼傘峰西南山麓
自然·石景

38
潯陽景區
江南七怪
涼傘峰山腰峭壁
自然·石景

39
潯陽景區
童子拜觀音
涼傘峰南面
自然·石景

40
潯陽景區
西天門
天門坑源頭
自然·石景

41
潯陽景區
普陀岩
天門坑上部
自然·石景

42
潯陽景區
出米岩
往天門坑方向
自然·石景

43
潯陽景區
美人照鏡
孝子峰東南面
自然·石景

44
潯陽景區
俯首稱臣
石拱門南面
自然·石景

45
潯陽景區
金剛腿
綿羊峰東側
自然·石景

46
潯陽景區
綿羊戲貓
景區南部
自然·石景

47
潯陽景區
將軍保門
天台東面峭壁
自然·石景

48
潯陽景區
龍吐珠
天台西北面
自然·石景

49
潯陽景區
象鼻岩
搖籃溪東岸
自然·石景

50
潯陽景區
企鵝石
天台北面路邊
自然·石景

51
潯陽景區
獅子岩
香爐峰西南方向
自然·石景

52
潯陽景區
石拱門
獅子峰東側山麓
自然·石景

53
潯陽景區
飛鳳朝天
鄭僑祠後山
自然·石景

54
潯陽景區
臥將軍
象王峰與石龍山的中心
自然·石景

55
潯陽景區
紅河床
搖籃溪上游
自然·地質景觀

56
潯陽景區
蓮花座
涼傘峰西坡
自然·石景

57
潯陽景區
風雲頂
北溪古驛道中段
自然·石景

58
潯陽景區
鳳冠岩
風雲頂南部
自然·石景

59
潯陽景區
猴子捅蜂窩
風雲頂上
自然·石景

60
潯陽景區
五穀崖
蓮花峰東北側
自然·石景

61
潯陽景區
五穀仙
五穀崖東面
自然·石景·傳說

62
潯陽景區
鳳凰頭
五穀崖東面
自然·石景

63
潯陽景區
鬼子拉杉
涼傘峰西南方向
自然·石景

64
潯陽景區
壽星岩
觀音山西側
自然·石景

65
潯陽景區
石筍
香山寺邊
自然·石景

66
潯陽景區
喜春坡
雙岐寨遺址對面
自然·石景

67
潯陽景區
搖籃溪峽谷
景區中部
自然·峽谷

68
潯陽景區
天門坑峽谷
景區西部
自然·峽谷

69
潯陽景區
水簾洞
涼傘峰西南山洞
自然·洞穴·傳說

70
潯陽景區
仙人洞
飛來石下方
自然·洞穴

71
潯陽景區
羅漢洞
涼傘峰南坡
自然·洞穴

72
潯陽景區
彌勒洞
菜溪新寺後
自然·洞穴

73
潯陽景區
通天洞
往天門坑路旁
自然·洞穴

74
潯陽景區
觀音洞
觀音山東側
自然·洞穴

75
潯陽景區
玉皇殿
天門坑北面山崖
自然·洞穴

76
潯陽景區
狀元洞
獅子岩東山崖下
自然·洞穴·傳說

77
潯陽景區
幻游洞
菜溪舊寺下
自然·洞穴·傳說

78
潯陽景區
象王峰頂佛光
觀音山
自然·天景

79
潯陽景區
千年古銀杏
菜溪舊寺門外
自然·生景·古樹

80
潯陽景區
宋代金桂
紅龜湖
自然·生景

81
潯陽景區
刺桫欏
景區零散分布
自然·生景

82
潯陽景區
天門坑古楓群
萬仞岩下方
自然·生景

83
潯陽景區
千畝苦竹林
天門坑頂部
自然·生景

84
潯陽景區
雷轟瀑布
石圖帳邊
自然·水景·瀑布

85
潯陽景區
幻游瀑布
菜溪舊寺幻游洞
自然·水景·瀑布

86
潯陽景區
瀑布溪
菜溪新寺西側
自然·水景·瀑布

87
潯陽景區
仙女瀑布
幻游瀑布下游
自然·水景·瀑布

88
潯陽景區
碗瀑布
雷轟瀑布上游
自然·水景·瀑布

89
潯陽景區
天女散花漈
天門坑東側峭壁上
自然·水景·瀑布

90
潯陽景區
玉簪漈
菜溪舊寺大門前
自然·水景·瀑布

91
潯陽景區
紅龜湖
菜溪亭下
自然·水景·潭池

92
潯陽景區
龍潭
雷轟瀑布底
自然·水景·潭池

93
潯陽景區
長生潭
仙女瀑布下
自然·水景·潭池

94
潯陽景區
觀音谷
涼傘峰西側山溝
自然·水景·瀑布

95
潯陽景區
幻游潭
幻游瀑布底
自然·水景·潭池

96
潯陽景區
觀音滴露
天門坑峽谷頂部
自然·水景·山泉

97
潯陽景區
搖籃湖
搖籃溪源頭
自然·水景·湖泊

98
潯陽景區
蓮花湖
源山寺東南面
自然·水景·湖泊

99
潯陽景區
獅子岩滴甘露
獅子岩寺後
自然·水景·山泉

100
潯陽景區
菜溪寺(新、舊)
菜溪山山腰
人文·建築·宗教

101
潯陽景區
宋代舍利塔
菜溪舊寺北面
人文·建築

102
潯陽景區
觀音亭(菜溪亭)
菜溪舊寺大門前
人文·風景建築

103
潯陽景區
海會塔
通幽橋西北方向
人文·建築·傳說

104
潯陽景區
醉月橋
菜溪西岸
人文·勝跡

105
潯陽景區
雙岐寨
綿羊峰東側山坡
人文·遺址

106
潯陽景區
唐代古驛道
菜溪山腳下至菜溪寺
人文·勝跡

107
潯陽景區
鎮邪塔
飛來石右側
人文·勝跡

108
潯陽景區
醉瀑亭(觀瀑亭)
雷轟瀑布下
人文·風景建築

109
潯陽景區
菜溪堂
現風景區大門停車場上
人文·建築·宗教

110
潯陽景區
宋代題刻
菜溪寺前飛來石下巨石上
人文·題刻

111
潯陽景區
明代題刻“一葉流處”
菜溪舊寺大門上
人文·題刻

112
潯陽景區
鄭僑祠堂
北溪自然村
勝跡·建築

113
潯陽景區
源山寺
古嶺山脈南坡
人文·建築·宗教

114
潯陽景區
獅子岩寺
綿羊峰東側
人文·建築·宗教

115
潯陽景區
蓮花庵
蓮花峰下
人文·建築·宗教

116
潯陽景區
狀元茅屋
石拱門下
人文·勝跡

117
潯陽景區
潯陽書院
香山寺後
人文·勝跡

118
潯陽景區
香山寺
涼傘峰山腳
人文·勝跡·宗教

119
潯陽景區
蔡祠
潯陽書院後
人文·建築

120
潯陽景區
閩中特委機關遺址
觀音山西南方向
人文·遺址

121
古嶺景區
古嶺山
風景區中心
自然·山峰

122
古嶺景區
霧塘山
古嶺山東面
自然·山峰

123
古嶺景區
五指山
古嶺山東南面
自然·山峰

124
古嶺景區
大嶺
五指山南部
自然·山峰

125
古嶺景區
觀音望月
古嶺山東南山坡
自然·石景

126
古嶺景區
石屏風
觀音望月西面山坡
自然·石景

127
古嶺景區
蓮花壇
石屏風旁邊
自然·石景

128
古嶺景區
三石試心
蓮花石北側
自然·石景

129
古嶺景區
奇石崗
磨潭坑谷上部
自然·石景

130
古嶺景區
觀音面佛
觀音望月下部
自然·石景

131
古嶺景區
萬佛朝宗
磨潭坑谷上部
自然·石景

132
古嶺景區
翹首祈望
磨潭坑谷上部
自然·石景

133
古嶺景區
佛指岩
磨潭坑谷上部
自然·石景

134
古嶺景區
鳳凰台
霧塘山頂
自然·石景

135
古嶺景區
天鷹叼日
霧塘山頂
自然·石景

136
古嶺景區
棲鳳雙塔
鳳凰台前面
自然·石景

137
古嶺景區
仙女南桃
鳳凰台東北面
自然·石景

138
古嶺景區
猛龍下山
一夫當關北面樹林內
自然·石景

139
古嶺景區
雙仞峰
沙溪上游岸邊
自然·石景

140
古嶺景區
臥龍崗
沙溪中上游岸邊
自然·石景

141
古嶺景區
紅岩
沙溪中游
自然·石景

142
古嶺景區
臥白虎
東仔坑上游
自然·石景

143
古嶺景區
擎天柱
大嶺東側山坡
自然·石景

144
古嶺景區
雲頂岩
桂元嶺東面
自然·石景

145
古嶺景區
萬獸谷
西溪中上游
自然·石景

146
古嶺景區
綠龜岩
西溪下游竹林內
自然·石景

147
古嶺景區
石門
霧塘山東南山腰
自然·石景

148
古嶺景區
暗谷
沙溪中下游分叉口
自然·石景

149
古嶺景區
四坑口瀑布
西溪四坑口
自然·水景·瀑布

150
古嶺景區
籃香瀑布
籃香坑內
自然·水景·瀑布

151
古嶺景區
天女散花瀑布
大漈坑內
自然·水景·瀑布

152
古嶺景區
流香瀑布
磨潭坑中下部
自然·水景·瀑布

153
古嶺景區
浮香潭
流香瀑布下
自然·水景·潭池

154
古嶺景區
白絲布瀑布
古嶺坑上端
自然·水景·瀑布

155
古嶺景區
七龍瀑布
沙溪上游
自然·水景·瀑布

156
古嶺景區
雙龍戲珠瀑布
七龍瀑布下
自然·水景·瀑布

157
古嶺景區
臥龍瀑布
雙龍戲珠瀑布與臥龍崗之間
自然·水景·瀑布

158
古嶺景區
臥龍潭
臥龍瀑布下
自然·水景·潭池

159
古嶺景區
紅岩瀑布
紅岩邊
自然·水景·瀑布

160
古嶺景區
金蠶吐絲漈
沙溪中游
自然·水景·瀑布

161
古嶺景區
魚爭游漈
沙溪中游
自然·水景·瀑布

162
古嶺景區
落櫻漈
磨潭坑下部
自然·水景·瀑布

163
古嶺景區
龍尾漈
沙溪頭
自然·水景·瀑布

164
古嶺景區
千頭嶺漈
古嶺坑中段
自然·水景·瀑布

165
古嶺景區
千層漈
四坑口瀑布西北方向
自然·水景·瀑布

166
古嶺景區
蛟龍瀑布
四坑口瀑布下
自然·水景·瀑布

167
古嶺景區
萬獸瀑布
萬獸谷內
自然·水景·瀑布

168
古嶺景區
青絲瀑布
臥白虎邊
自然·水景·瀑布

169
古嶺景區
千畝高山草甸
古嶺山西面
自然·生景

170
古嶺景區
千年古山茶
古嶺山頂
自然·生景·古樹

171
古嶺景區
午虹晴雨
紅岩瀑布下
自然·天景

172
鐵尖景區
鐵尖山
風景區中北部
自然·山峰

173
鐵尖景區
靈石塔峰
鐵尖山北面
自然·山峰

174
鐵尖景區
雞冠峰
鐵尖山東北面
自然·山峰

175
鐵尖景區
石林
靈石塔峰西坡
自然·石景

176
鐵尖景區
福豬石
靈石塔峰的西南側
自然·石景

177
鐵尖景區
朝天龜
鐵尖山頂
自然·石景

178
鐵尖景區
日光岩
鐵尖山頂
自然·石景

179
鐵尖景區
風動石
鐵尖山頂
自然·石景

180
鐵尖景區
天井
鐵尖山頂
自然·石景

181
鐵尖景區
飛鵝朝天
鐵尖山頂西面
自然·石景

182
鐵尖景區
石船
鐵尖山頂東南面
自然·石景

183
鐵尖景區
石蓮花
鐵尖山頂東南面
自然·石景

184
鐵尖景區
天柱岩
沙溪頭
自然·石景

185
鐵尖景區
白石奇
雞冠山東北側
自然·石景

186
鐵尖景區
石螃蟹
靈石塔西部
自然·石景

187
鐵尖景區
石田螺
靈石塔西部
自然·石景

188
鐵尖景區
石公雞
鐵尖頂東部
自然·石景

189
鐵尖景區
仙鐘
鐵尖山東山腰
自然·石景

190
鐵尖景區
靈芝石
鐵尖頂
自然·石景

191
鐵尖景區
情侶石
鐵尖山東山腰
自然·石景

192
鐵尖景區
老君岩
鐵尖頂
自然·石景

193
鐵尖景區
蛇蛙爭雄
鐵尖山東山腰
自然·石景

194
鐵尖景區
石走廊
鐵尖山東山腰
自然·石景

195
鐵尖景區
猩猩抱兒
鐵尖山東山腰
自然·石景

196
鐵尖景區
玉兔
鐵尖山東山腰
自然·石景

197
鐵尖景區
群象岩
鐵尖山東山坡
自然·石景

198
鐵尖景區
老鼠釘板
鐵尖頂北部
自然·石景

199
鐵尖景區
張公坐禪
鐵尖頂東部
自然·石景

200
鐵尖景區
九龍串珠瀑布
沙溪上游
自然·水景·瀑布

201
鐵尖景區
白絲巾瀑布
沙溪上游
自然·水景·瀑布

202
鐵尖景區
天狗吠日
鐵尖頂
自然·天景

203
鐵尖景區
日光岩觀殘陽
鐵尖頂西面
自然·天景

204
鐵尖景區
雞冠峰觀日出
雞冠山
自然·天景

205
雪山景區
雪山
風景區北部
自然·山峰

206
雪山景區
蘭花指峰
雪山西北方向
自然·山峰

207
雪山景區
筆架山
龍門坑東南面山峰
自然·山峰

208
雪山景區
玉女峰
龍門坑北面山峰
自然·山峰

209
雪山景區
積雪崖
雪山頂東南面
自然·石景

210
雪山景區
仙人腳印
雪山頂
自然·石景

211
雪山景區
金蟾岩
雪山頂東南坡
自然·石景

212
雪山景區
雪山點燭
雪山頂東南破
自然·石景

213
雪山景區
司春岩
雪山頂東南坡
自然·石景

214
雪山景區
賞雪台
瀑布岩下
自然·石景

215
雪山景區
半月沉江
柴落坑上游
自然·石景

216
雪山景區
金鐘石
柴落坑上游
自然·石景

217
雪山景區
天虹下潭
柴落坑中山游東北面山崖
自然·石景

218
雪山景區
鯉魚上漂
稞坑與柴落坑上游分叉處
自然·石景

219
雪山景區
金剛崖
柴落坑中上游北面山崖
自然·石景

220
雪山景區
大金剛
金剛崖東面
自然·石景

221
雪山景區
佛祖石椅
白坑下部東北面山岩
自然·石景

222
雪山景區
石桌
白坑下部河床內
自然·石景

223
雪山景區
石印
石桌之上
自然·石景

224
雪山景區
雪門關
賞雪台下
自然·洞穴

225
雪山景區
雪山飛虎
雪山東北面
自然·石景

226
雪山景區
燕山石
雪山飛虎東南面樹林下
自然·石景

227
雪山景區
仙交椅
柴落坑北岸山坡
自然·石景

228
雪山景區
雲天瀑
金鐘石邊
自然·水景·瀑布

229
雪山景區
三疊泉瀑布
一水崖下
自然·水景·瀑布

230
雪山景區
龍鬚漈
三疊瀑布下
自然·水景·瀑布

231
雪山景區
玉湖
雪山東面
自然·水景·潭池

232
雪山景區
神龍潭
龍鬚漈西
自然·水景·潭池

233
雪山景區
神龍擺尾漈
神龍潭下方兩百米
自然·水景·瀑布

234
雪山景區
新月瀑布
沙溪中游路邊
自然·水景·瀑布

235
雪山景區
青龍瀑布
稞坑下部
自然·水景·瀑布

236
雪山景區
硎前瀑布
硎前橋西北側
自然·水景·瀑布

237
雪山景區
玉湖觀雲海
雪山東北山麓
自然·天景

238
雪山景區
雪山迎客松
雪山點燭邊
自然·生景

239
雙龍景區
金鐘山
柴落坑中段北面山峰
自然·山峰

240
雙龍景區
玉瓶岩
金鐘山西北面山峰的崖壁
自然·石景

241
雙龍景區
鎮妖石
金鐘山對面
自然·石景

242
雙龍景區
五星石
柴落坑河床南岸
自然·石景

243
雙龍景區
馱龍包
柴落坑中下遊河床內
自然·石景

244
雙龍景區
赤梅岩
里粗溪北岸
自然·石景

245
雙龍景區
白馬岩
柴落坑中下游北岸山崖
自然·石景

246
雙龍景區
羊角岩
黃坑嶺自然村西側
自然·石景

247
雙龍景區
山尾石穴
白馬岩東面
自然·石景

248
雙龍景區
樓梯岩
里粗溪北岸
自然·石景

249
雙龍景區
老鷹巢
山尾石穴邊
自然·石景

250
雙龍景區
鯉魚跳龍門
里粗溪中上游小水庫下
自然·石景

251
雙龍景區
玉瓶瀑布
金鐘山下柴落坑河床內
自然·水景·瀑布

252
雙龍景區
白龍瀑布
五星石沿柴落坑下兩百米
自然·水景·瀑布

253
雙龍景區
孔雀瀑布
金鐘山東南山腳
自然·水景·瀑布

254
雙龍景區
白龍潭
孔雀瀑布下
自然·水景·潭池

255
雙龍景區
三色虹瀑布
白龍潭下游
自然·水景·瀑布

256
雙龍景區
芬音瀑布
三色虹瀑布下方
自然·水景·瀑布

257
雙龍景區
漈池頭瀑布
柴落坑下游
自然·水景·瀑布

258
雙龍景區
甘池潭
漈池頭瀑布下
自然·水景·潭池

259
雙龍景區
牛母漈
柴落坑下游末端
自然·水景·瀑布

260
雙龍景區
豬公潭
柴落坑下游末端
自然·水景·潭池

261
雙龍景區
烏潭
柴落坑下游末端
自然·水景·潭池

262
雙龍景區
玉湖漈
玉湖南部
自然·水景·瀑布

263
雙龍景區
雙龍瀑布
鯉魚跳龍門下方
自然·水景·瀑布

264
雙龍景區
龍門漈
龍門坑下游左岸
自然·水景·瀑布

265
雙龍景區
雙龍潭
雙龍瀑布下
自然·水景·瀑布

266
雙龍景區
黃坑嶺瀑布
黃坑下游
自然·水景·瀑布

267
雙龍景區
尼姑庵古石室
金鐘山山腳下
人文·遺蹟

268
雙龍景區
黃坑
黃坑嶺自然村南部
自然·峽谷

269
其它
頂南湖
頂南水庫
自然·水景·潭池

270
其它
孝子泉
南溪自然村路邊
自然·水景·山泉

271
其它
仙人點燈
頂南
自然·石景

272
其它
溪尾瀑布
石滿村
自然·水景·瀑布

273
其它
千年古樟
象溪岸邊
自然·古樹

274
其它
香榧
石滿村口
自然·古樹

275
其它
千畝南方天然紅豆杉林
前山村
自然·生景

276
其它
鄭僑祠
菜溪村北溪
人文·勝跡

277
其它
明代七廂房
石滿村
人文·古建築

278
其它
通濟橋
南溪村
人文·古建築

279
其它
溪邊古廊橋
溪邊村頭
人文·古建築

註明:古代菜溪120景(含本規劃區外)“▲”,菜溪新增景點“△”。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象溪鄉地處仙遊縣境中北部粗溪上游盆地,距離仙遊縣城42公里。鄉政府駐象星村,據2005年統計,全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71個村民小組,有2609戶,10233人;總面積7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08畝,山林82511畝;擁有學校7所,其中中學1所,國小6所,在校師生901人;醫療機構1家。
象溪鄉,因象山立於溪邊而得名。唐至宋初屬游洋鎮。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至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屬興化縣福興里。明正統十三年至清屬興泰里。民國1912年隸屬仙遊縣潯陽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九區、十區、石蒼區。1958年9月,屬社硎公社。1961年底,成立象溪公社。1984年12月,改稱象溪鄉。境內菜溪岩是一座文化名山,山下的菜溪村是宋代狀元鄭僑故里。

地質地貌

(一)地質構造
菜溪岩風景區地處戴雲山脈東南坡,屬東南火山岩帶,地質發展主要分為中生代晚侏羅紀和白堊紀兩期,兩期火山岩占該區域的70%,其餘30%主要為燕山早期和晚期各類侵入岩,西北側為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東南側為已變質的燕山期花崗岩體,岩體多由白堊紀石帽山群的粒狀碎斑熔岩,紫灰色流紋質凝灰岩組成。本風景區大地構造屬華南褶皺帶東緣,福建省內一級構成單元,閩東火山斷陷帶內兩個二級單元福鼎——雲霄斷陷帶和閩東南沿變質帶的組成部分;構成帶分別由南而北、由西而東貫穿全區,區內構成以斷裂為主;本風景區中侏羅系地層深埋於地下,出露地層為上侏羅系、白堊系及第四系地層。
(二)地形地貌
根據我國風景名勝區分類,本風景區屬中山山嶽類型風景區。區內山峰海拔大多在600米以上,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以鐵尖山最高,海拔1393.4米,古嶺山(又名大尖)次之,海拔1378米,雪山海拔為1369.4米,整體地形是西北部高,東南部較低,南部主要為盆地和低矮丘陵,海拔在400~500米,風景區的中、北部和東西側系海拔在600米以上的中高山和丘陵。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大多分布在西北部。山體頂部總體上較為渾圓,但由於構造複雜,河流多沿斷裂破碎帶深切,使得地勢陡峭,峭崖連綿,坡度較大,海拔1000米以上平均坡度為75%,海拔600~1000米平均坡度為42%,海拔600米以下平均坡度為24%。風景區內群峰聳拔,山勢高峻,多有陡坡和尖峭山峰,區內有許多奇峰怪石,如綿羊峰、獅子峰、“三鯉朝天”等,形態逼真,惟妙惟肖;又因火山岩岩性差異風化,以及斷裂擠壓導致岩體崩塌造成許多形態各異的洞穴有200多個,有的單獨成洞,也有的洞內套洞,如羅漢洞、水簾洞等,具有一定的觀賞和科學價值。
(三)土壤狀況
本風景區內土壤主要是中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紅壤,呈酸性,腐殖質層較厚,核狀或粒狀,結構鬆散,土壤濕潤。其地理分布具有明顯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海拔400-600米,有紫紅土。一般海拔高度在700~1000米以黃、紅壤、磚紅性紅壤為主要成份,土層以中厚居多,一般為1.8-3.5米最厚達10米土地類型以I、II類為主,土壤呈酸性,酸鹼度(PH值)一般在4~5。土壤肥力較高,有機質含量3%以上。從菜溪村至菜溪寺,土層較厚,肥力較高;菜溪寺至天門坑和菜溪寺至源山寺,土壤厚薄中等;從天門坑至古嶺峰至鐵尖一帶多陡坡,含石礫量多,土層較薄、乾燥。
(四)地震情況
福建省自中生代以後地殼運動進入相對穩定時期,根據水利部門提供的九溪流域的調查資料,區域內未發現活動斷層、構造穩定性好。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域圖》(GB183006-2001),本區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0.45S,區域構造相對穩定。

氣象資料

(一)風景區氣候概況
本風景區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為17.2℃,由於隨著地形變化,山體海拔的升高,溫度也隨著下降,在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年平均氣溫在3℃~5℃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800㎜~2300mm,是休閒避暑的理想去處。春季多雨,每月雨日為16~21天;環境相對濕度為80%;3月至6月呈遞增趨勢;7月至9月為颱風陣雨季節,因受象溪盆地影響,形成一個局部多雨季節;10月至次年2月為少雨季節,海拔800米以下,無霜期長達306天。冬季溫暖,夏季清爽,冬天姍姍來遲,四季劃分為:3~6月為春季,7~9月為夏季,10~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春季和夏初的大氣環流形勢和局部地形影響等,在菜溪岩可觀賞到霧天、雲海奇景;在海拔和氣流的影響下,冬季雪山有一個多月的雪霜出現,形成我國南方罕見的雪景。
(一)氣候要素
氣溫:本風景區氣溫1月最低,7月最高,上半年氣溫逐月上升,下半年氣溫逐月下降,年平均氣溫17.2℃,極端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4℃;最高峰(鐵尖山)與谷底溫差最大可達7.2℃(根據峰頂與谷底的溫度高差推算得出)。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800㎜~2300mm,春季多雨,每月雨日有16~21天。本風景區最大年降雨量為3232mm,與最小年降雨量的二倍左右。降雨量在一年中分布不均,四月至九月為雨季,雨量約占全區雨量的80%;十月至次年三月為旱季,雨量僅占20%。特別是六至九月的四個月中,由於颱風的影響,其降雨量占全年的60%。
濕度:平均相對濕度為80%,其六月最大為84%,11月最小為73%,全年的相對濕度變化與降水變化趨勢一致。
日照: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35.5小時,夏、秋多於冬、春。7~9月日照均在200小時以上,7月達255.4小時,為全年最多;2月最少僅98.3小時。太陽輻射量為106ca/cm2
氣壓:常年平均氣壓為1005.9百帕。一年中,12月為最高,平均為1013.6百帕;8月最低,平均為996.9百帕。歷年極端最高氣壓為1026.6百帕;極端最低氣壓尾962.8百帕。
風:因受到台灣海峽和省內地形的影響,全年盛行偏東風。全年平均風速1.8米/秒,極大風速為20米/秒。主要出現在晚春與盛夏,且大多為颱風影響。

水文資料

(一)水系
風景區範圍內山脈連綿、溝壑縱橫,森林植被種類多、蓋度大,地表水源充足,山澗溪水常年不斷,清澈透明。主要有菜溪及其支流搖籃溪,里粗溪及其支流龍門坑、柴落坑、沙溪和西溪,九溪源頭湄溪,柳溪,青龍溪等五條主要溪流,年平均流水量達9300萬立方米,海拔800米以上是無人居住、無人耕作區,流水清澈,無污染。生活用水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GB3838-20027)《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II類標準。
菜溪及其支流搖籃溪
菜溪呈北南流向,水的源頭在古嶺山南坡,流經仙遊縣象溪、石蒼、游洋三個鄉鎮,江流流入永泰大樟溪,匯入閩江水系。海拔最高處1158.6米,總落差730米,年平均流量0.92億立方米。溪流總長15公里,流域匯水面積59平方公里。搖籃溪為菜溪上游,即自雷轟瀑布開始至古嶺山南坡溪段,其溪床是一整塊長3公里的大巨石,狀如搖籃,故名。搖籃溪流域面積1.38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總量152萬立方米,河道長1.55公里,河寬12米,河道比降為16.7%。河中基岩裸露,河谷底有礫卵砂和漂石堆積,形態各異。坡陡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流水清澈,水土保持良好。
里粗溪及其支流龍門坑、柴落坑、沙溪和西溪
里粗溪為粗溪的上游溪段,粗溪屬大樟溪支流,發源於象溪鄉的菜溪、石滿、石峰村,呈東北流向,流經象溪、石蒼、游洋等鄉鎮匯入永泰大樟溪。流程10公里,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總落差930米,流水量0.5立方米/秒,福建省重點水利樞紐工程金鐘水庫,將在粗溪中游築建,其壩高125.3米,總庫容量2.5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3億立方米,平均供水量1.9立方米/秒,保證率90%,建成後將是景區東部一道亮麗的旅遊風景線。
湄溪
湄溪系九溪流域湄溪段,呈西南流向,水的源頭在鳳山十八股頭東坡,流程13公里,下游九溪流程28公里,流域面積174平方公里,總落差1320米,年平均流量為2.39億立方米。
柳溪
柳溪系仙水溪流域柳溪段,呈北南流向,水的源頭在前縣村寶頂山南坡,流經鳳山(現為西苑)、社硎、象溪、書峰、榜頭仙水溪,最終匯入木蘭溪。流程29公里,流域面積176公里,總落差301.6米,水流量16.2立方米/秒。全省重點水利工程九仙溪發電廠就是九溪跨流域引水入柳溪,進行四級發電,年均從九溪上游引水9100萬方立米,總裝機容量7.1萬千瓦,年發電量1.89億千瓦時。工程總造價3.94億人民幣。
青龍溪
青龍溪系九溪流域青龍溪段,因溪床似一條巨龍飛舞而得名。呈東北流向,水的源頭在雪山西北坡。全長33公里,年平均流量7.5立方米/秒,在九溪中游匯入。福建省重點水利建設項目金鐘水利樞紐工程,將在青龍溪下游建中型水庫1座,壩高115米,總庫容190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74.5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58億立方米。
景區內一年四季綠水如稠,有的迂迴輕瀉溪澗,有的懸空排瀉似流瀑,時而驚濤拍岸,時而柔情綿綿,或浮石面,或傍山涯,或跌或宕,景色動人,變化有趣。鏗鏘的泉鳴流注在瀠洄繚繞的山澗,溪水淙淙,象遠處傳來絲弦彈奏,為山色空間平添佳趣。
(二)地下水
風景區內地下水主要儲存於基岩裂隙中,儲存量903噸,一般單流量0.05-0.3升/秒,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1萬噸。泉水清涼甘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基岩裂隙水化學成分簡單,山地多為HCO3-Na(Ca)類型,礦化度94.5毫克/升,偏矽酸含量68毫克/升,鈉含量9.4毫克/升,PH值在5.6~7.0,硬度小於1.5毫克當量/升,屬弱酸到中性軟水。
風景區內地下水較為豐富,分布也比較廣泛,著名的有獅子岩滴甘露泉,孝子泉,雙音滴露,玉皇殿等。這些地下水是由於岩石風化,粘土層在降水後,吸濕性強含水量大,而底層岩石又不透水,導致水份從岩面流出,或沿洞穴和岩石裂縫匯集成為湧泉,有的則由岩石裂縫往下滲透,集中到基石底成為溪澗的泉水。石蒼粗溪有五處溫泉眼,呈帶狀分布,長約800米,水溫48—60度,湧水量0.2升/秒,日可開採溫泉500多噸,溫泉中央溫度可達攝氏128度。溫泉水對皮膚病、關節炎等疾病有輔助療效,用於洗浴有益人體健康。

環境質量

根據仙遊縣環保部門提供的材料分析:本景區內的鄉鎮經濟欠發達,工業基礎薄弱,以種植業為主,森林面積較大,自然環境沒有受到工業廢氣、廢物、噪音的污染;區域內大面積的人工植被生長良好,並保存了一定量的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水土涵養和自然環境總體良好。水資源豐富,循環交替強烈,水體與土壤均未受到污染,水質清澈、良好。如獅子岩、觀音滴露、玉皇殿等景點的岩石裂隙,形成泉窟,屬重碳酸水,礦化度94.5毫克/升,偏矽酸含量68毫克/升,鈉含量9.4毫克/升,可開發低鈉、富含偏矽酸優質飲用天然礦泉水。

地理位置

菜溪岩風景區位於福建仙遊縣城北53公里象溪鄉境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