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通知
菏政辦字〔2021〕61號 關於印發菏澤市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開發區、高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市屬各企業,各大中專院校:
《菏澤市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1-2030年)》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菏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1月1日
內容全文
菏澤市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1-2030年)
為提高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特別重大、重大、較大級別的突發事件,不含恐怖攻擊事件、涉外突發事件)應急保障能力和水平,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山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及規劃目標
(一)總體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中央、省決策部署,以推進地方安全發展為目標,以推動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為主線,以狠抓安全生產責任落實為著力點,建立完善應急管理體系,統籌加強自然災害防治,全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著力提升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守牢安全生產底線,堅決防範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二)規劃目標。
1.2030年總體目標。到2030年,建成平戰結合、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特色鮮明、全面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現代化應急保障體系,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突發事件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大幅度下降,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08以內,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市GDP比例控制在08%以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癒率明顯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規模群體性聚集事件有效處置率達100%。
——風險防控能力顯著提升。重大公共安全風險線上監測率達100%,森林火災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24‰以內,城鄉具備抗禦6級地震能力,重要河道重點河段達到國家規定防洪標準,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明顯加強,各類安全風險精準識別、整體監測、實時感知、早期預警和有效防控。
——應急指揮體系權威高效。應急通信公專網融合率達100%,安全韌性和抗毀能力進一步提高;各級建成現代化應急指揮平台系統,7×24小時應急指揮高效暢通;形成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靈敏、協同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實現突發事件應對的統一指揮、科學決策、精準處置。
——綜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強。各類應急防禦和應急救援力量發展壯大,航空救援能力大幅提升;應急防禦和應急救援物資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緊急救援裝備水平顯著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用物資按日均消耗上限不少於1個月儲備;突發急性傳染病現場規範處置率達98%以上,重大災害事故實現2小時緊急醫學救援;阻斷道路搶險搶通能力明顯增強;12小時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應急管理基層基礎支撐更加穩固。應急管理規章制度和預案體系健全完善,應急演練常態化、實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建成一批綜合減災社區,基層格線化管理更加規範,城鄉公共安全聯防聯控機制進一步健全。
——公眾安全文化水平顯著提升。形成系統完善的公眾安全和應急管理教育培訓體系,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應急實訓基地和科普教育場館,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大幅提高,社會公眾公共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明顯提升。
2.2025年中期目標。到2025年,基本形成符合菏澤實際的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實現對各類突發事件的全面有效防控和應對,應急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
| 1.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市GDP比例控制在1%以內。 2.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控制在0.5以內。 3.森林火災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43‰以內。 |
| 4.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內。 5.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控制在1.35以內。 6.年度10萬人口火災死亡率低於0.25。 7.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控制在0.09以下。 |
| 8.法定傳染病報告率達到95%以上。 9.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信息回響率達到95%以上。 10.突發急性傳染病現場規範處置率達95%以上。 |
| 11.大規模群體性聚集事件有效處置率達100%。 12.網路安全事件得到有效管控。 13.網路輿情得到及時有效應對。 |
|
| 1.現代化應急指揮平台體系初步建成,提供7×24小時的應急指揮保障。 2.實現移動指揮平台標準化建設。 3.應急管理專家諮詢決策作用充分發揮。 |
| 4.形成較為完善的風險調查評估制度和標準體系。 5.建成全市公共安全風險一張圖。 6.實現監測預警信息精準發布。 7.城區、縣城常駐人口人均有效避難場所面積不低於2.5平方米。 |
| 8.形成較為完善的應急和防禦物資管理體制機制和儲備體系。 9.救災物資儲備滿足啟動二級以上回響人員緊急轉移安置需要。 10.12小時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11.最佳化市、縣糧食儲備體系,完成省級下達儲備糧任務。 12.市政府駐地建立不低於15天市場供應量的成品糧油(含小包裝)儲備。 |
| 13.實現市內航空救援80公里飛行半徑全覆蓋,森林火災24小時撲滅率達到95%以上。 14.區域應急救援中心“一專多能”進一步增強。 15.重點行業領域專業防禦和救援力量實現全覆蓋。 16.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發展。 |
| 17.傳染病救治機構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把菏澤建成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分中心並積極發揮作用。 18.7縣4區達到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建設標準,全部具備核酸檢測能力。 19.二級以上醫院發熱門診建設達標率100%。 20.各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傳染病防控隊伍進一步加強。 |
| 21.形成應急運輸保障網路一張圖。 22.阻斷道路應急搶通能力明顯增強。 23.應急調運機制健全完善,應急“綠色通道”暢通。 |
| 24.建成安全高效暢通的應急通信網路,公專網融合率達100%。 25.實現行政村以上公網覆蓋率100%。 26.公網通信中斷24小時內臨時應急重點保障率達100%。 |
| 27.市內高校、科研院所專業優勢更加突出,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相關學科建設卓有成效。 28.建設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培養一批拔尖人才。 29.應急裝備製造和配備水平明顯提高;轄區煤礦完成智慧型化改造。 30.科技服務隊伍發展壯大,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
| 31.修訂完善一批應急管理制度標準,應急預案體系更加完善。 32.加強安全發展城市、綜合減災示範縣及社區建設;建成一批應急實訓基地和科普教育場館。 33.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初見成效。 34.社會公眾公共安全知識普及率顯著提高,在校學生普及率達到100%。 |
3.2023年行動目標。全市突發事件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大幅下降。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1以內,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市GDP比例控制在1%以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癒率明顯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規模群體性聚集事件有效處置率達100%。
——建成市縣綜合和有關部門(單位)應急指揮平台和現場移動指揮平台,應急指揮一體化建設水平顯著提升,形成科學高效的7×24小時應急指揮保障體系。
——完成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面摸清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自然災害風險防控和監測預警預報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取得重大進展,災後恢復與重建能力顯著提升。
——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事故總量持續下降,全市安全生產整體水平顯著提高。
——綜合及專業應急救援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應急預案體系更加健全,協同作戰水平大幅提高,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發展。市內航空救援實現80公里飛行半徑全覆蓋。
——形成較為完善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救災物資儲備滿足啟動二級以上回響人員緊急轉移安置需要,實現12小時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有效救助。應急運輸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阻斷道路24小時內應急搶通能力明顯增強,應急調運機制健全完善,應急綠色通道暢通。
——大疾控體系構建基本完成,傳染病防控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菏澤分中心並積極發揮作用,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發熱門診建設達標率100%,傳染病救治機構和集中隔離場所布局進一步最佳化,緊急救治能力明顯提升,各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傳染病防控隊伍進一步加強。
——建成安全高效暢通的應急通信網路,公專網融合率100%,實現行政村以上公網覆蓋率100%,公網通信中斷24小時內應急搶通率100%。
——煤礦智慧型化開採量大幅提升,危險化學品企業的危險工藝裝置全面實現自動化控制,應急通訊基本實現終端便攜化、車輛輕型化、傳輸無線化、指揮平台機動化。
——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初見成效,社會公眾公共安全知識普及率顯著提高,在校學生普及率達到100%。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應急管理指揮體系。各級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科學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
1.建立統一高效指揮機構。構建由應急管理指揮機構統領,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軍事機關有效參與,統一指揮、分類處置和專家支撐協調一致、有機銜接的應急指揮系統。
(1)統一指揮。按照“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縱橫聯動、平戰結合”的要求,市、縣區建立應急管理指揮機構,負責研究決策應急管理重大事項,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各項工作落實,統一組織協調指揮各類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工作。指揮機構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鄉鎮(街道)根據需要設立相應的工作機構。
(2)分類處置。加強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分領域統籌做好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災後恢復與重建工作。
(3)專家支撐。建立應急專家委員會制度,分領域組建專家團隊,設立首席專家,為應急管理提供決策建議和技術諮詢,組織開展各類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與情景推演等工作,參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2.完善應急指揮平台體系。建設以市級應急指揮中心為中樞,以縣區和有關部門(單位)應急指揮中心為節點,覆蓋全領域、貫通各層級的現代化應急指揮平台體系,實現應急指揮信息共享、互聯互通。
(1)綜合應急指揮平台。市、縣區分別建立綜合應急指揮平台,為本轄區內常態下的應急管理和非常態下的突發事件處置,提供信息集成、綜合研判、指揮調度等技術支撐。建設全市統一的“應急管理一張圖”和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為各級處置突發事件提供基礎信息和指揮調度技術支撐。
(2)分領域應急處置平台。發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領域應急信息系統作用,擴充完善監測預警、風險分析、應急決策、指揮調度、應急評估、模擬演練等功能,實現與綜合應急指揮平台對接聯通。
3.設立現場應急指揮平台。根據突發事件現場應急處置需要,設立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完善指揮部功能,實現前後方的協同應對與信息互通。
(1)現場指揮。建立現場指揮官制度,實施扁平化管理,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現場應急力量,統籌開展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2)指揮部配置。組建現場技術支撐團隊,配備應急指揮車或移動指揮方艙、應急通信設備、現場偵測設備、必備應急物資、單兵裝備等,實現現場指揮部單元化、模組化。
(二)完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強化源頭治理,完善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制度,構建覆蓋各領域的公共安全監測網路,增強風險早期識別和預測預警能力,不斷完善風險防控措施,著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1.加強風險調查監測。
(1)完善標準。分行業分領域制定和完善風險評定標準,確定風險區域、位置,結合事件發生機率和後果嚴重性,合理判定風險等級。
(2)風險調查。分行業分領域開展綜合風險普查,先試點後推廣,摸清風險底數,查明抗災能力,建設風險資料庫,繪製風險一張圖,加強風險動態管理。
|
1. 自然災害領域: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綜合減災能力調查,編制自然災害時空分布區劃圖。 2.事故災難領域:推進企業安全生產風險隱患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加強城鄉公共安全風險調查,強化人員密集場所、城市綜合體、重要基礎設施與城市公共設施風險調查,加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和職業健康風險識別。 3.公共衛生領域:拓展疾病監測種類,強化傳染性疾病信息收集,開展公共衛生風險調查。 4.社會安全領域:紮實開展排查社會安全隱患防範4類風險專項行動,開展專項和區域風險調查。 |
(3)風險監測。最佳化監測站點布局,加強重點區域監測預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監測技術手段,構建衛星感知、航空感知、物聯感知、視頻感知、全民感知的感知網路,建立人力+科技、傳統+現代的風險監測模式。
|
1.氣象:強化智慧型格線預報業務建設,健全市縣氣象業務一體化平台。 2.地震:最佳化地震監測台網布局,提高地震監測預警效能。 3.農林:建立全覆蓋的有害生物、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完善動植物檢驗檢疫和疫情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外來入侵生物監測預警網路。 4.洪澇:建設完善大中型水庫及骨幹河道洪水預報系統,完善重點區域防洪工程監測預警平台,完善水文氣象及水庫調度信息共享平台。 5.生態環境:完善環境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強化重污染天氣、重點流域水污染等重點領域監測預警與防控。 6.工礦商貿:加強企業遠程監測、自動報警設施的配備使用,建設完善重大安全生產風險綜合監測系統,強化風險預警與應急處置。 7.交通:加強主幹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內河航道網、航空運輸等交通安全信息監控能力建設,加強對公共運輸和人員密集場所的大客流監控。 8.森林火災:推進森林火災瞭望台和遠程監測系統建設,推進套用衛星遙感、航空巡查等新技術。(4)信息集成。推進公共安全風險監測和數據規範化建設,集成各行業領域風險監測信息,建設涵蓋政府部門、專業機構、監測網點和社會公眾的公共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加強監測信息匯集、儲存、分析和共享。 |
2.加強風險趨勢研判。
(1)完善制度。建立公共安全形勢分析制度,定期開展公共安全風險研判,完善聯合會商機制,動態掌握公共安全形勢。針對重大風險、重大活動和重點時段,建立跨部門聯合值班會商制度,提升綜合分析研判能力。
(2)加強研究。加強巨災演化機理研究,分類別構建災害預測分析模型,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及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對監測數據的有效整合和關聯分析,科學研判突發事件的強度、災害等級、影響範圍、發展趨勢及可能導致的次生、衍生災害,提升巨災預測分析研判精準度。
|
1.森林火災蔓延趨勢分析模型 2.洪澇蔓延預測分析模型 3.危化品泄漏擴散模型 4.地震災害損失快速評估模型 5.燃氣管道泄露反演與爆炸分析模型 6.颱風路徑預測分析模型 7.危化品爆炸分析模型等 |
(3)風險防控。強化重點行業領域隱患排查和綜合治理,提升重要設施防災能力,完善防範措施,切實提高安全風險防控水平。
|
1.城市內澇: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內澇災害防禦水平。 2.水利工程:開展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提高水利工程防洪能力。 3.地震:嚴格執行城鄉新建住宅和公共設施抗震設防技術標準,強化高層建築抗震防災措施,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全面加強城市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管理。 4.地質災害:強化地質災害工程防範措施,實施避險搬遷工程。 5.生態修復: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努力恢復河湖、濕地系統功能。 6.公共設施:嚴格執行重要建(構)築物、超高建(構)築物及人員密集公共設施建設標準;加快推進危房除險改造,提升房屋災害防禦能力。 7.煤礦:加強煤礦防治衝擊地壓科技攻關,推進煤礦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型化開採。 8.化工:強力推進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危險工藝裝置全面實施自動化控制,深化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 9.工商貿:持續加強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著力化解油氣增產擴能安全風險,深化煤氣、粉塵防爆、涉氨製冷、有限空間作業等重點領域專項治理。 10.消防:加強人員密集場所、商業綜合體、博物館和文物建築、消防車通道等消防安全治理。 11.道路交通:加強“兩客一危”、校車、公車、橋樑等安全隱患治理,加大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加強公路交通附屬設施運營維護。 12.森林防火:加快建設森林防火工程,推進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設,有條件的林場逐步構建林火阻隔網路。 13.統籌做好學校、幼稚園、醫院、敬老院、超市、居民區及食品藥品等方面安全管理工作。 |
3.加強風險評估應對。
(1)風險評估。綜合考慮單一災種或多災種耦合情景,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的脆弱性、應急能力等多重因素,確定動態風險的影響程度,繪製災害影響圖。
(2)風險預警。健全預警發布制度,明確預警級別標準,規範預警信息發布內容和流程,拓寬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強化針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提升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精準度和時效性。
(3)風險應對。建立風險分級應對機制,針對預警級別,分級啟動應急回響和應急機制,落實風險應對責任,科學採取應對措施,全力開展搶險救災,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
(4)宣傳引導。加強權威信息發布,第一時間通過各級各類媒體播發應急救援信息。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準確回應社會關切。加大輿情研判、處置力度,做好闢謠工作。
(5)災後重建。加強災情信息管理,做好災情報告、核查、評估工作。及時開展受災人員基本生活救助,全力做好飲用水、糧油、蔬菜、電力、運輸等保障,儘快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制定完善災區扶持政策,加快損毀工程修復,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科學規劃生產力布局,推進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建美好家園。
(三)完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理順應急物資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政府實物儲備為基礎,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社會化儲備為支撐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和快速調運機制,構建應急物資智慧化管理體系,提高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
1.健全應急物資管理體制機制。
(1)管理體制。建立健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統分結合的應急物資管理體制。
(2)管理機制。強化應急管理部門組織協調職能,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制定應急物資分級分類儲備目錄,明確各級各部門應急物資管理、儲備範圍和許可權,完善應急物資管理保障工作運行機制。
(3)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綜合保障能力評估和應急物資生產調度、採購、儲備、管理、調配、運輸、回收、報廢等各項制度,完善應急物資管理保障制度體系。健全應急物資緊急徵用和補償等制度。規範捐贈物資管理和使用。
2.完善應急物資采儲調配體系。
(1)儲備計畫。分級分類評估應急物資需求,制定應急物資儲備計畫,健全應急物資分級分類儲備標準,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目錄。科學確定各類應急物資政府實物儲備、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和社會化儲備的比例及數量,最佳化應急物資儲備布局。
(2)政府實物儲備。按照統分結合和倉配一體化模式,最佳化提升倉儲設施建設布局,加快市縣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專業性應急物資倉庫、部門應急物資儲備點建設。依託專業救援隊伍加強應急救援裝備儲備。拓寬應急物資采儲渠道,加強政府儲備物資管理,強化物資儲備和管理情況督導檢查。
(3)企業(商業)儲備和產能儲備。全面系統開展重要應急物資區域產能布局調查,大力支持產能備份建設,最佳化重要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布局,健全應急物資生產、供銷企業名錄和重點企業儲備資料庫,編制應急物資供應鏈分布圖。建立完善平戰轉換機制,增強應急轉產能力,暢通應急物資生產供應渠道,實現產品儲備與產能儲備相銜接,確保極端情況下應急物資峰值需求的生產供應。
(4)社會化儲備。建立應急物資社會化儲備制度,統籌利用企業、個人倉儲設施,採取協定儲備、協定供貨、委託代儲等多種方式,實施應急物資社會化儲備。推廣應急物資集裝單元化,鼓勵、引導、指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家庭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
(5)物資調配。建立應急物資資料庫和快速調配、採購機制,加強應急物資生產、採購、儲備、供應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完善應急物流保障能力,確保應急需要時,應急物資備得有、找得到、調得快、用得上。
(6)日常管理。建立應急物資日常調撥機制和循環更新機制,充分利用儲備資源,發揮儲備物資循環利用和服務效能,避免資源浪費,適時倒庫更新,確保物資質量。
3.提升應急物資智慧管理能力。
(1)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相關企業互聯共享的全市應急物資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採集和監測各級各類應急物資信息,全面實現應急物資採購、儲備、調配、使用、回收及募捐等全過程智慧化管理。
(2)儲備庫智慧型化。在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庫全面推廣套用智慧型倉儲技術,通過應急物資儲備庫信息系統與全市應急物資管理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儲備物資的遠程監管及數位化調配。
(3)“雲儲備”機制。通過“雲倉儲”“雲庫存”等新模式,實現基於智慧型決策基礎上的儲備物資高適應性安全庫存動態平衡,形成實物儲備與“雲儲備”相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新機制,提高收儲調配和資源統籌能力。
4.強化糧食儲備能力建設。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嚴格落實總量計畫,適當增加成品糧油(含小包裝)儲備庫存,健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推行科學儲糧、綠色儲糧,強化信息化管理和地方儲備糧動態監管,完善糧食監測預警機制。
(四)完善應急力量保障體系。發展壯大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培訓,強化應急救援隊伍服務管理,協調發揮武警、民兵等力量應急救援作用,推進民兵應急力量與地方專業應急力量統籌建設運用,提升應急救援隊伍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
1.壯大應急救援隊伍。
(1)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制定消防救援保障體系建設規劃,對標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定位,健全指揮機制,最佳化力量布局,增設消防站點,提升高層建築、地下工程、大型城市綜合體、石油化工等專業滅火救援和地震、水域、洪澇、煤礦、危化品等多災種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推進消防救援隊伍從處置“單一災種”向應對“全災種”轉變。加強政府專職消防隊伍建設,構建“地方隊”與“國家隊”優勢互補、力量互通、緊密銜接、集約高效的消防救援力量體系。參照省森林防火重點市森林消防隊伍建設標準,組建一支不少於30人的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指揮,同時兼顧防汛抗旱、抗震救災等專業隊職能。到2025年,實現全市有森林的縣區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全覆蓋,森林滅火處置迅速、支援有序。
(2)縣區級救援隊伍。立足“一專多能、輻射周邊”,圍繞提高洪澇災害、危化品事故、森林火災、煤礦和地質災害搶險救援能力,依託消防救援隊伍和縣區基礎設施和力量,統一規劃建設11個縣區應急救援中心,邊建設、邊應急,逐步擴大人員規模,逐步提升戰力。
(3)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加強現有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增配專業救援裝備,提高專業救援能力。依託山東龍鄆煤業有限公司、魯西南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中心、各化工園區救援中心和市交通運輸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專業力量,在事故救援、道路搶險、防汛抗旱、地質災害等方面新建一批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到2030年,實現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全面覆蓋重點行業領域。
(4)航空救援隊伍。依託牡丹機場和各縣區停機坪,採取多種方式,擴大航空救援服務領域和能力。到2025年,H-135直升機部署總數達到1架,實現全市80公里飛行半徑全覆蓋。
2.發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
(1)志願者隊伍。鼓勵、支持、引導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向專業化、規範化發展,重點扶持各企業黨員、民兵等志願者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繩索、破拆等特殊技能人員比重。到2025年,全市註冊志願者達到1萬人。到2030年,全市註冊志願者達到2萬人,其中特殊技能志願者人數達到3000人,具備專業化水平的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不少於3支。
(2)企業、村(社區)力量。推動企業、村(社區)建設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微型消防站和應急救援站,配備相應的應急救援器材及裝備。組織動員村(社區)黨員、幹部、民眾參加基層應急隊伍,發揮其在公共安全信息報告、先期處置、自救互救、人員轉移安置等方面的作用。
3.提高救援隊伍應急救援技能。
(1)應急救援實訓基地。加強危化品和煤礦事故救援、地震災害救援、防汛抗旱、工程搶險等綜合性實訓基地建設,搭建各類救援力量同訓共練平台。加強與菏澤軍分區、社會訓練場所合作,滿足各級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培訓需要。
(2)培訓演練。結合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特點,加強日常訓練、應急演練、技能比武、技術交流等。加強軍地搶險救災領域深度融合,深入開展武警、軍隊非戰爭行動力量與區域性救援隊伍、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各類專業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的聯調聯戰聯訓,全面提升應急救援隊伍的協同能力和應急處置水平。
4.強化救援隊伍管理服務。
(1)制度保障。加快應急救援隊伍標準化建設,加強隊伍制度化、規範化管理,出台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規範,完善應急救援隊伍資格認證、日常管理、紀律作風、教育培訓、檢查考核、評比表揚等各項制度。
(2)政策保障。認真研究解決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工作中的實際困難,落實基層應急救援隊伍醫療、工傷、撫恤以及應急車輛執行應急救援任務時免費通行等政策。
(3)信息化支撐。把各類應急救援隊伍的基礎信息納入各級各相關部門(單位)的信息化系統,實現應急救援隊伍日常管理考核和應急救援行動管理、指揮和調度的信息化、可視化。
(五)完善應急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完善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加強基層防控能力和突發事件醫學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到2030年,建成功能齊全、運行有序、保障有力、科學高效的應急醫療衛生保障體系。
1.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1)預警防控。強化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監測預警能力,健全各級傳染病、食物中毒、職業中毒等日常和應急監測網路,按照省要求加強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健全多渠道疫情監測預警和快速反應體系,加強流行病學調查,對接省傳染病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大數據系統平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進行實時監測和動態分析,實現數據共享共用,增強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和預警、決策、防控能力。
(2)醫療救治。加快推進疫情快速反應救治能力建設,健全中西醫協作機制,最佳化傳染病救治機構布局。加快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菏澤分中心建設。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健全完善發熱門診、感染性疾病科和實驗室,三級綜合醫院增加負壓病床床位。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突發中毒事件應急處置等隊伍建設,為基層醫療機構配備能夠滿足公共衛生工作需求的專業人才。
(3)場所保障。不斷提升應急醫療救治場所保障和供應能力,加強體育館、展覽館等封閉式大空間建築資源調查,有效應對發生呼吸類傳染病等突發重大疫情、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以及重大自然災害時大量輕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問題。合理規劃布局集中隔離場所,制定完善設定標準,按照省計畫數量儲備符合標準的房間。
(4)應急聯動。加強對疾病防控工作的統一領導,健全完善多部門衛生應急聯動機制,統籌做好疫情期間疾病治療、物資保障、交通運輸、生產運行、治安維護等各項工作。強化鼠疫、霍亂等甲類傳染病以及B肝、結核病等發病率較高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下的各項應急準備。實施差異化精準防控和精細化管理,把防控措施細化至城市社區和農村村莊。加強村(社區)等基層聯防聯控能力建設,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
2.提升事故災害緊急醫學處置能力。
(1)緊急醫療救治網路。最佳化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布局,依託現有醫療急救資源,構建緊急醫學救援網路,提高綜合類、燒傷類、中毒類、骨科類等傷病救治能力。
(2)院前急救與轉運救治。統籌全市醫療急救資源,構建科學高效的全市院前急救體系。實施院前急救機構裝備標準化建設,組織開展突發事件應急救治,實現各類重大災害事故2小時緊急醫學救援目標。最佳化巨災和極端條件下的現場緊急醫學救援力量裝備配置方案,強化遠程投送能力和保障能力,打造立體化緊急救援網路。
(3)現場緊急處置。分類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醫務人員、急救設備、檢驗檢測設備、醫療器械、藥品試劑等資源配置方案,實現功能的模組化、單元化。培育市、縣區醫院擔負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功能,提升救治能力。
3.提升災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1)災後疾病防控。健全災後疫情分析研判和風險評估機制,科學制定公共衛生策略,提升災後衛生防疫工作水平。加強災後衛生健康宣傳教育,增強人民民眾自我防範意識和防護能力。
(2)災後心理衛生服務。將災後心理健康治療納入救災工作體系,加強心理支持和精神衛生干預,開展受災人群心理應激救援工作,確保災難後有需求的受災人群獲得心理救助服務。
(3)災後醫療康復。建立醫學康復、社會康復和家庭康復相結合的綜合康復體系,充分利用市場化機制,加快災後康復中心建設,培養康復專門人才,增強患者自我康復能力。
(六)完善應急運輸保障體系。構建立體化應急運輸網路,強化設施維護和搶通搶險能力,提升應急運輸保障韌性,建立交通運輸緊急調用補償機制,構建功能完善、技術先進、安全可靠、平戰一體化的交通運輸保障體系,實現人員、物資運輸快速通達。
1.構建立體化應急運輸網路。
(1)應急運輸網路。統籌鐵路、公路、航空、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綜合型物流基地和交通樞紐能力,加強交通運輸與生產儲備的有效銜接,分區分級分類引導生產、倉儲、運力向物流樞紐集中。
(2)“最先和最後一公里”保障。充分發揮物流企業大數據服務優勢,實現基礎數據的互聯互通,實現重要物資流轉和配送不斷鏈,確保應急物資運輸“最先和最後一公里”暢通高效。
(3)應急運輸服務保障。大力發展大車隊運營、掛車租賃共享、長途接駁甩掛、無車承運、多式聯運等新模式新業態,提高應急物資運輸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
(4)人員應急疏散。整合現有客運資源,利用城市公共汽車、車輛技術等級為一級的營運客車,建立應急疏散車隊,完善指揮調度聯絡和協調機制,確保受困、遇阻人員快速撤離。
2.提升應急運輸保障韌性。
(1)公路運輸應急保障。加大公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投入,加強路網等重點設施監測預警,及時消除公路安全隱患,提升關鍵基礎設施應急保障能力。加強公路運輸應急保障隊伍建設,依託國有運輸企業或實力雄厚的民營運輸企業,組建2-3支道路運輸應急保障隊伍。提升阻斷路橋快速恢復暢通能力,組建1-2支市級交通工程搶險救援隊伍。
(2)鐵路運輸應急保障。強化鐵路安全運行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列車應急運輸裝備能力,加強鐵路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建設,增強自然災害對鐵路運行安全影響評估分析能力,提高鐵路線路、橋樑阻斷搶通能力。
(3)航空運輸應急保障。完善機場、跑道、塔台等基礎設施建設,預留應急保障機位,拓寬航班編組機位容量,增強航空應急運輸保障隊伍力量,加強巨災情景下機場起降能力評估,建立應急空域緊急避讓機制,強化應急空域航空管制,為航空應急運輸提供保障。
3.完善應急運輸協調機制。
(1)應急運輸調度平台。全面歸集路網、倉儲、運力、需求等基礎數據,編制應急運輸聯絡圖,提高應急運輸調度信息化水平,確保應急運輸調度便捷高效。
(2)應急運輸儲備調運。按照“一份資源、多方使用”的原則,建立政府統一規劃、企業積極參與、救援給予補償的交通運輸儲備調用機制,確保交通運輸保障資源在戰時能夠快速高效遂行應急保障任務。
(3)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不斷完善公路、鐵路、航空應急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實行各類應急物資、生活物資、重點生產物資、醫護及救援人員戰時優先編組、緊急投送,免費通行、優先放行,保障應急運輸的高效暢通。
(4)應急運輸保障預案。根據水、陸、空等運輸部門工作職責,制定運輸保障工作預案,明確部門職責分工,暢通溝通聯繫渠道,為應急物資快速調運提供科學、合理、有效保障。
(七)完善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建設空天地一體、各行業應急通信網路相融合,全域覆蓋、全程貫通、公專互備、韌性抗毀的應急通信保障網路,為應急救援指揮提供統一高效的通信保障。
1.構建綜合應急通信保障網路。
(1)綜合應急通信保障。強化指揮信息網、衛星通信網、無線通信網、電子政務網和網際網路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功能,保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任何災情下至少一種通信方式的暢通。
(2)指揮信息網。建設面向指揮決策部門、應急救援隊伍等特定用戶的信息網路,為監測預警、應急指揮、現場救援、音視頻傳輸、大數據分析等提供信息通道。
(3)衛星通信網。整合北斗導航衛星、天通通信衛星、高通量衛星等通信資源,拓展利用北斗導航系統,構建布局合理、技術先進、自主可控的應急衛星通信網。
(4)無線通信網。建設以4G/5G為主的公用移動通信網路和以數字集群、無線寬頻網、無線自組網及短波通信等為主的專用網路,採用“公專互補、寬窄融合、固移結合”的多維組網形態,科學合理統籌配置通信資源,滿足不同套用場景下語音、圖像、視頻、數據的高速傳輸、時間校對和位置服務等各類需求。
(5)電子政務網。提高電子政務外網的接入頻寬,滿足政府各部門業務專網轉移到電子政務外網的需求。加快電子政務區域網路向縣鄉級延伸,提高電子政務區域網路承載和處理涉密信息能力。
(6)網際網路。加強網際網路應急保障承載能力建設,完善網際網路在企業風險管控、公眾信息服務和政府監管等領域的支持和服務功能。
2.提升應急通信套用能力。
(1)應急通信裝備。全面改造升級公網應急通信裝備,實現終端便攜化、車輛輕型化、傳輸無線化、指揮平台機動化。利用5G或下一代通信網路,擴展全市天空地全時全域的公網覆蓋。提高公共安全熱點場所4G/5G應急基站車的配比,推廣無人機基站和小型化基站的套用。加強公網與各大專網及數字集群的語音通話互聯互通建設。
(2)公網保障能力。加快市應急通信基地建設,配備必要的場地、裝備、專業人員,儲備必要的保障器材,進一步提升區域通信網路保障能力和水平。
(3)特殊場景應急通信保障。推動通信終端向智慧型化、模組化、便攜化發展,補齊單兵通信設備短板,提高日常通信盲區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強新技術、新業務在應急通信中的套用,保證在地下空間、化工事故現場、地質災害現場等信號禁止嚴重區域快速建立前方通信樞紐,滿足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處置通信保障要求。
3.健全應急通信網路保障機制。
(1)應急通信協作機制。建立災害事故現場通信協作機制,通信運營商與應急救援隊伍建立應急通信協作機制,遇有災害事故,遂行出動、協同作戰,保障現場通信暢通和指揮調度網專線快速接入。
(2)應急通信保障隊伍。加強聯動協調和備勤備戰業務協同,開展跨行業隊伍的聯合訓練演練,檢驗實戰中各通信要素實時運行情況,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巨災情況下通信網路故障快速預測預判、快速修復。
(3)應急通信保障設施。加強應急通信供電設備、配套設施、備品備件、裝備物資等建設和管理,提高現場持續通信保障能力。推動先進通信手段與傳統通信手段有機結合,發揮簡易通信手段應急處置中的重要輔助作用。
(4)應急通信網路安全。提高通信網路安全防護能力,保障通信網路安全暢通,防範網路攻擊,堵塞安全漏洞,避免發生大面積網路癱瘓事件。通過雙設備、雙鏈路備份冗餘等手段,強化事關民生民安關鍵網路的安全保障。
(八)完善應急科技裝備保障體系。加強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科研創新基地、應急裝備產業基地和工程平台建設,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和應急救援裝備研發、生產及套用,加強社會化技術服務,提高我市應急保障科技裝備水平。
1.提升應急科技保障能力。
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科技成果推廣套用激勵政策,將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全市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台,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和技術轉移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2.提升應急裝備保障能力。
(1)裝備產能保障。立足我市應急救援需求,增強關鍵應急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業基地建設,培育優勢骨幹企業,完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協同,促進應急裝備產業集聚發展。
(2)專用救援裝備。重點提升大型滅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徑鑽孔、快速搜救、航空救援等專用救援裝備配備,提高建(構)築物廢墟救援、礦難救援、危險化學品應急、工程搶險等突發事件救援裝備水平。
(3)通用應急裝備。發展突發事件現場保障和生命救護等方面的通用應急裝備,加大無人機、救援機器人、現場指揮調度應急終端、預警信息發布終端等全方位、多樣化的智慧裝備配置,推動一批自主研發的應急技術裝備投入使用,實現通用應急裝備“一專多能”,提升通用應急裝備智慧型化、信息化水平。
(4)個體防護裝備。推動應急產品消費觀念轉變,科學引領生產經營單位、家庭、個人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研發和生產逃生、避險、防護、自救互救等方面的應急防護產品,大力普及個人應急防護裝備。
3.提升應急科技社會化服務水平。
(1)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中小微企業委託購買技術服務,有序擴大服務市場需求。建立社會化服務信息平台,實現服務需求和供給資源的共享對接。培育多元化服務主體,發展壯大服務力量,提升綜合服務支撐能力。
(2)社會化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模式,加強培訓教育、安全評價、檢驗檢測、隱患排查等技術服務,推進風險監測、應急救援、災情評估、生活救助等社會化服務。構建保險機構參與公共安全新模式,發展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災害民生保險等保險服務。
(3)社會化服務管理。加快機構資質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技術服務標準,建立全過程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公示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強化自治自律,嚴格執法監管。
(九)提高基層基礎應急保障能力。堅持依法治理,堅持改革創新,加強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公共安全文化素質,進一步整合基層應急資源,增強基層基礎應急保障能力。
1.完善應急管理規範體系。
(1)規章制度。加大應急管理普法、執法力度,推行安全生產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相互銜接、運行高效的應急管理規範制度體系。
(2)預案體系。完善覆蓋全災種、各行業、多層級、全過程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桌面推演和實戰化、常態化應急演練。各級政府制定社會應急演練計畫,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應急演練。高危行業企業應“每周一小練,每月一大練,每季度一檢驗”。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應急演練,其他企業至少每年進行一次應急演練。強化應急預案評估修訂,增強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和針對性。
2.提升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1)統一規劃設計。加強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規劃設計,堅持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堅持需求引領、集約共享,強化保障措施和指導督促,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發展,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信息技術套用。加快運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移動互聯、北斗導航等信息技術在應急領域廣泛套用,增強信息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著力提升應急管理核心能力。
(3)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圍繞應急管理工作中的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和政務管理五大業務域,開展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完善立體化信息網路體系,縱向貫通市縣鄉三級節點、並延伸至村(社區)和個人,橫向融合各相關部門(單位)、行業領域,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
3.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質。
(1)安全文化宣傳教育。開展全方位、常態化的公共安全教育,將應急管理教育培訓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培訓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加強各級應急管理宣傳教育機構建設,開展應急宣傳教育、安全文化建設等工作,提升應急宣傳的專業化水平。推進公共安全宣傳教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等,重點推進公眾現場應急處置和技能培訓,提升公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2)應急科普場館建設。依託培訓基地、科技場館等場地設施,建設功能完善的應急科普基地。支持企業、社會組織等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安全體驗教育基地。鼓勵採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建設網上科普宣教平台和應急虛擬體驗館。
4.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
(1)基層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及時在應急救援中建立臨時黨組織。建立以鄉鎮(街道)為重點,以村(社區)為基礎,以綜治中心為平台,以格線化服務管理為依託,以信息化為支撐的基層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加強重大安全問題聯治、平安建設聯創,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2)基層公共安全治理。深化鄉鎮(街道)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和村(社區)應急服務站(點)建設,持續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深入推進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平安社區等創建工作,提高村(社區)應急規範化水平。開展安全發展城市建設工作,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風險管控能力。
(3)基層應急防控力量。建立健全各級幹部“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格線”工作機制,推動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向村居延伸。加強基層應急管理信息員隊伍建設,做好險情快報、信息核查、政策宣傳、協助管控、服務民眾等工作,實現重大風險信息直報,提升基層第一時間應急回響能力。
三、重大工程
(一)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工程。針對應急管理業務需求,建設天地一體、全域覆蓋、全程貫通的應急通信網路,構建應急管理數據支撐體系,開發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應急決策支持和政務服務五大類業務套用系統,建設安全可靠的運行保障體系,全面構建系統化、立體化、智慧化的全市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
(二)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工程。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建設各級應急指揮中心,為各級黨委、政府處置突發事件提供主要指揮場所,具備值班調度、應急指揮、視頻會議、綜合會商、推演演練、情報分析、新聞發布、運行保障等功能。建設移動應急指揮平台,包括應急指揮車、移動應急方艙、單兵系統等,為突發事件現場處置提供指揮場所,具備遠程會商、指揮調度、應急通信、現場全景概覽、現場保障等功能。
(三)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中心建設工程。建設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中心,設定風險監測廳、視頻會議廳、預警發布廳、決策會商室、綜合保障室等,套用全市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和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開展公共安全風險全要素、全過程監測、研判與預警工作。具備公共安全風險快速識別、信息溝通與實時共享、綜合風險評估、風險防控、預警信息發布、物資配置與調度等功能,為應急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四)應急物資儲備建設工程。採取新建、改擴建和代儲等方式,建設市縣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具備協同保障功能的區域綜合保障中心和綜合配送中心。建設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信息化系統,提升應急物資儲備庫智慧型化管理水平,加強應急物資集裝單元化建設。統籌各類應急儲備物資和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或認證一批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單位。
(五)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針對區域風險特徵,以應對突發事件快速回響、跨區域協調調度、執行專業性急難險重救援任務等需求為牽引,統一規劃、統一布局,依託消防救援力量和骨幹企業現有力量,建設危險化學品災害應急救援中心、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心、煤礦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中心。完善區域救援指揮體系,配齊配強人員裝備,強化培訓演練,完善功能,儘快形成戰力。
(六)應急裝備現代化建設工程。加快應急裝備創新基地建設,開展應急裝備現代化研究,重點加強直升機救援設備設施、無人監測飛機、快速搜救、大型油氣儲罐滅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徑鑽孔、救援機器人、高層樓宇滅火系統等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研發、生產和套用,加強應急裝備更新、改造、維護,大力提高應急裝備配備水平。
(七)航空救援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突出重點、全面覆蓋的原則,建設服務範圍廣、應急回響快、處置措施強的航空救援力量。加快救援專業人才隊伍、航空救援基礎設施、救援裝備一體化建設,為火災撲救、人員救助、緊急情況下人員及裝備物資的快速送達提供航空運輸保障。
(八)應急醫療衛生建設工程。最佳化傳染病救治機構規劃布局,建設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菏澤分中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高端裝備配置和關鍵技術儲備,提升傳染病救治能力。依託現有緊急醫療救治資源,突出優勢學科建設,構建突發事件處置救援基地網路,提升燒傷、中毒、骨科等傷病醫療救治能力。
(九)應急科普實訓基地建設工程。統籌全市科普和體驗教育場館資源,在市、縣、鄉建成一批面向社會公眾的應急科普場館。完善場館教育培訓和演練功能,為應急管理人員、專業救援隊伍、重點崗位員工、社會公眾等,提供實訓演練、應急避險、逃生自救、安全培訓等服務。
(十)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開展全市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各災種風險、多災合一風險、跨災種演進風險和隱患底數。建立全市自然災害風險基礎資料庫,編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掌握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加強聊考斷裂帶地震活動探測。開展煤礦採空區綜合地質調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治。
(十一)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深入開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滯洪區和抗旱工程建設,完善防洪抗旱工程體系。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城鄉防洪排澇整治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加強堤防、水庫等防汛設施建設,完善防汛排澇設施,加強水旱災害防禦培訓演練和水旱災害防禦物資儲備庫建設,全面提高城鄉防汛排澇能力。
(十二)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繼續對地震災害易發區的居民小區、校舍、醫院、重要交通線、電力和電信網路、危化品廠房、水庫大壩等進行抗震加固。規範城鄉新建住宅和公共設施安全設計,提高抗震防災能力。進一步強化高層建築抗震防災措施。科學合理規劃、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
(三)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加大對採礦區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砂土液化、土地鹽漬化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和除險排危。統籌開展地質災害避險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特別是縣城、集鎮人員密集區地質災害隱患,開展工程治理;不宜採用工程措施治理的,與土地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機銜接,主動避讓、易地搬遷,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任務。
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加強對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圍繞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明確工作重點,列出任務清單,細化實施方案,拿出解決問題的硬招實招,確保各項任務舉措落地見效。建立規劃落實工作協調督導機制,加強統籌協調,開展督查抽查,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二)制定行動計畫。滾動制定全市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畫,三年行動計畫目標任務與規劃充分銜接,以三年為周期持續推進,確保規劃有序實施、落到實處。建立全市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重大項目庫,堅持“項目跟著規划走、要素跟著項目走”,把最急迫、最緊要的工作納入到三年行動計畫中加快實施,儘快完善應急醫療、物資、力量、通信、航空救援等保障體系,實現保障能力提升。
(三)強化政策扶持。把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制度成果,推廣套用到防災減災、防汛抗旱、安全生產、能源安全、信息網路等領域,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制定完善應急徵用、醫療服務、生活保障、慈善捐贈、受災群體救助、關聯產業扶持、科技創新等政策。在一般公共預算中嚴格按照預算法的要求,足額安排預備費,保障當年預算執行中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處理增加的支出等。用足用好中央專項債券,適當核增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應急管理保障項目實施。加強金融信貸支持,對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重大工程、項目予以重點支持。
(四)加快人才培養儲備。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圍繞事故災難、自然災害重點領域,開展人才需求預測,編制人才需求計畫。加強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儲備和創新團隊建設,繪製應急管理“人才地圖”,建立人才庫,落實引進高層次人才優惠政策,精準引進儲備一批頂尖人才。加強工程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安全教育,促進職稱評價和人才培養使用相結合。
(五)注重績效評估。加強規劃宣傳培訓,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規劃戰略性、導向性、重要性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規劃發展方向,增強規劃執行力。開展重點工作完成情況跟蹤評估,強化督促指導和協調推進,確保階段性目標任務完成。加大表揚獎勵力度,按規定對在傳染病防控、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揚獎勵。
抄送:市委各部門,市人大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監委,市法院,市檢察院,菏澤軍分區,各民主黨派市委。
菏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1月4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