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癭

菌癭

菌癭指由細菌及其他真菌寄生所引起的植物體一部分異常發達而形成的畸形器官或異常組織。是癭瘤的一種。可能是由於寄生者分泌代謝產物的刺激,或由於對必需的物質選擇吸收使營養不均衡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菌癭
  • 外文名:fungus gall,mycocecidium
  • 性質畸形器官或異常組織
  • 出現於:植物體
  • 類型:癭瘤的一種
  • 原因 :由於寄生者分泌代謝產物的刺激
簡介,形成原因,病理表現,蟲癭和菌癭,癭瘤,

簡介

菌癭指由細菌及其他真菌寄生所引起的植物體一部分異常發達而形成的畸形器官或異常組織。是癭瘤的一種。可能是由於寄生者分泌代謝產物的刺激,或由於對必需的物質選擇吸收使營養不均衡所致。

形成原因

目前已知根端瘤腫是由細菌形成的吲哚乙酸引起的,水稻徒長是由於惡苗病菌分泌的赤霉酸而引起的,除此之外幾乎都不清楚。組織變化有單組織性和復組織性兩種。單組織性者細胞顯著肥大,組織分化與健全的沒有多大差異(山茶屬的“餅病”和桃的縮葉病等);復組織性者,組織分化比健全組織顯著(山茶的“餅病”)。
另外,有由初生組織產生的(山茶、山茶屬(camellia)、杜鵑等新芽的餅病),也有由次生組織產生的(松樹瘤)根頭瘤曾認為是菌癭的一種,但現在被看作是其他東西,其腫瘤化機理的探索已有所進展。

病理表現

杜鵑蜜瘤病在重慶南山風景區杜鵑苗圃發生,春鵑發病率達44000嫩枝、梢和葉片等幼嫩部分受害。病葉邊緣或全葉腫大肥厚,呈瘤狀或半球狀肉質菌癬,受害枝梢也腫大增粗成肉質,影響抽梢。少數花瓣受害增厚變硬呈肉質或蠟質瘤,嚴重的不能開花。濕度大時瘦瘤表面或凹陷處長出白色粉狀霉層即病菌的子實層,最後菌瘓變揭枯菱脫落。
採集表面生有灰白色霉層的新鮮菌蜜,徒手切片染色鏡檢,證實該病由半球外擔菌(Exobasidium hemisphaericum)所致。子實層生於蜜瘤表面,呈白色至灰白色粉狀霉層。擔子平行排列,簇生成層。初期生於寄主表皮下,後突破外露,大小30. 0一55.0 x5.0-6.5微米,擔子頂端生有魂個尖削的小梗,長1.9-2.5微米,每個小梗上著生1個梭形至紡錘形的擔抱子,微彎曲,大小7.5-15.0 x 1.4-2.5微米。

蟲癭和菌癭

兩者均為病蟲害造成的畸形物,前者是害蟲危害的,後者是病菌危害的。

癭瘤

癭瘤(gall,cecidium),中醫學病理名稱,指的是由於其他生物的寄生(極少是由於共生)所引起的植物體異常發育或異常生長的部分。根據寄主種類可分為動物癭(Zoocecidium;德Zoocecidie)與植物癭(phy-tocecidium;德Phytocecidie)二種,前者除線蟲蜱蟎類外,昆蟲占多數,後者除細菌外其他菌類也不少。與根瘤菌的共生而形成的豆科植物的根瘤也屬於此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