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種好發於夏季、多見於氣候潮濕、溫暖地區的外耳疾病。我國的長江和珠江流域易發生本病。多數學者認為,致病的真菌以麴黴菌、青黴菌及念珠菌等引起者較為多見,其誘因為游泳、淋浴、中耳長期流膿、耳內滴入不適當的藥物。因此,外耳道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加上溫暖的環境,使真菌容易生長。另外,挖耳損傷也為繼發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菌性外耳道炎
  • 常見發病部位:外耳道
  • 病原:真菌
臨床症狀,治療,

臨床症狀

真菌性外耳道炎早期可無症狀,但一般均有耳內發癢或奇癢及悶脹感,有少量水樣分泌物。若因炎症使脫落的上皮與菌絲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蓋在鼓膜表面,則可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若有細菌感染,則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及流膿。檢查時多見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黃色或者菸灰色霉苔,其狀如薄膜或冬粉,甚似發霉。揭去苔膜,可見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表面輕度糜爛或有少量滲血。將霉苔置於載玻片上,滴加少許10%氫氧化鉀溶液,蓋妥並適當加溫,若於顯微鏡下見到菌絲體或芽胞狀物,即可明確診斷。

治療

治療方面首先應清除外耳道苔膜,拭乾創面,局部可搽敷或滴用2%龍膽紫酒精,3%水楊酸酒精,1%麝香草酚酒精,2%苦味酸酒精等,亦可噴用制黴菌素硼酸粉(每克硼酸粉中含制黴菌素1 0萬單位)。外耳道較乾燥者亦可塗用制黴菌素油膏。必要時可口服制黴菌素、曲古黴素等藥物。中醫認為本病病機為濕熱鬱蒸肌膚,治宜燥濕清熱止癢。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白蔻仁 15g ,藿香15g,茵陳12g,滑石12g,木通12g,菖蒲12g,黃芩15g,薄荷10g,連翹12g,白鮮皮 1.5g,苦參12g,枳殼10g,甘草6g。水煎內服。外用耳炎靈滴劑搽患處;亦可用黃連10g,冰片3g,浸入70%酒精50ml中泡24小時後,用酒精搽患處。除上述外,潔爾陰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療效滿意。
治療方法
外耳道炎耳顯微技術+CZT-8F聲頻共振系統
一、(耳內窺鏡檢查)進口耳內窺鏡精細檢查耳部病變,其中保障手術安全的關鍵之一就在於充分暴露手術視野。
二、(治療精確率高)利用耳顯微技術,定位耳部深處、隱蔽處的病變,可有效降低治療的難度風險,提高治療精確率。
三、(純物理治療安全高效)全電腦控制的超音波,及中低頻生物電磁波所形成的立體疊加共振治療作用機理,是集聲、頻、熱、電、磁、微細按摩等自然物理因子同步疊加透入於病灶,形成聲頻共振、理化疊加的立體效應。結合藥物透入、音樂療法、穴位引導等多種治療因子,可加快血液循環,消除炎症,改善聽力,達到治癒中耳炎、外耳道炎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