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黑斑病

菊花黑斑病

菊花黑斑病是由鏈格孢引起、發生在菊花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感病的葉片最初在葉上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後期變成黑褐色或黑色,直徑2-10毫米。感病部位與健康部位界限明顯,後期病斑中心變淺,呈灰白色,出現細小黑點,嚴重時只有頂部2-3片葉無病,病葉過早枯萎,但並不馬上脫落,掛在植株上。

國內分布很廣泛。造成植株大量葉片焦枯、落葉、不開花。嚴重時,死亡。秋季多雨、種植密度大、通風不良等均有利於病害的發生。

菊花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改善種植環境。發病嚴重的地區實行輪作,栽植密度不要過密,以利於通風透光,及時排除積水;再結合化學藥劑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菊花黑斑病
  • 病 原:鏈格孢
  • 為害部位:葉片
  • 為害植物:菊花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病原為鏈格孢(學名: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異名A. tenuis Nees.,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鏈格孢屬。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數根簇生,直立或彎曲,褐色,具隔膜,罕見分枝,大小33-75微米×4-5.5微米。分生孢子鏈生或單生,倒棒形、卵形、倒梨形或近橢圓形,褐色,表面光滑或具細疣,橫隔3-8個,縱、斜隔1-4個,分隔處縊縮,大小22.5-40微米×8-13.5微米。喙短柱狀或錐狀,淡褐色,0-1個橫隔,大小8-25微米×2.5-4.5微米,大部分可轉變為產孢細胞,其上形成次生孢子。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受害葉片多從葉尖、葉緣處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褐色或灰色斑,外圍具有淺黃色暈圈,病斑上無明顯輪紋,其上生有黑色霉層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環境條件適宜時,病斑迅速擴展,導致全葉枯死;一般發病易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蔓延,嚴重時導致全株葉片變黑枯死,病葉不脫落。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病葉和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春暖花開時,分生孢子器於降雨後溢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主要從氣孔侵入。侵入植株後大約20-30天開始發病,高溫時潛育期縮短。

流行規律

此病在菊花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以秋菊發病最重。氣溫在24-28℃、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時有利於病情發展,種植過密或盆花擺放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連作或老根留種及多年栽培的菊花均有利於病害發生。在中國北方地區,以8-9月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選用抗病品種。不同品種抗性不同,如春水綠波、紫桂以及日本大花品種對此病抗性較強。
  2. 清潔田園。及時燒毀病株及枯葉,冬季徹底清潔菊圃。
  3. 不能連作。盆土不能連用,土壤及時消毒。
  4. 保持葉面乾燥。如在溫室或大棚下栽培,澆水時不要澆於葉面上。
  5. 每年入冬後把開過花的植株從基部剪掉燒毀,不要從發病盆栽上採集腳芽扦插。夏、秋兩季不要向植株上噴水,注意排水防澇並加強通風來降低空氣濕度。
  6. 選用健壯無病的母株新芽繁殖,以培育壯苗。
  7. 實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
  8. 發病初期可摘除病葉,減少菌源。

化學防治

  1. 發病前噴29%石硫合劑水劑300倍液。發病初期用20%富士1號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5%敵菌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10天噴1次,連噴2-3次。發病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代森錳鋅1000倍液噴霧,7天噴1次,連噴3-4次。發病後期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10天噴I次,連噴1-2次。
  2. 發病前可噴布倍量式波爾多液120倍液預防;發病初期可噴布50%多菌靈500倍液。或60%代森鋅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每隔1周噴一次,共噴3次。
  3. 發病初期或8-10月每周噴1-2次藥液。如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10%葉淨膠懸劑1000倍液;65%代森鋅500-700倍液;1%波爾多液或200倍的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