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青枯病,上部葉片打蔫,採用選用抗病品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菊花青枯病
- 症狀:上部葉片打蔫
- 特點:病程短
- 病原:Ralstonia solanacearum
-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等
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症狀
整株染病地上部葉片打蔫,持續3-5日後,底葉變黃,近地面的莖節外觀呈褐色,塊根肉質部腐爛,表皮、肉質根也變褐,後呈鉛白色。橫剖病莖維管束變褐,用手擠壓或經保濕溢出污白色菌膿,病塊根也可從裂縫流出菌膿。該病的病程短,從發病到枯死僅幾天的時間,別於病程長的枯萎病。
病原
病原為(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體短桿狀,單細胞,兩端圓,單生或雙生,大小0.9-2.0×0.5-0.8(微米),覆生鞭毛1-3根;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蘭氏染色陰性。
發生規律
病菌在病部殘體及混有病殘體的有機肥里越冬。翌春遇有適合時機,就常從根頸部傷門侵入,主要破壞輸導組織,使其變褐腐爛,致地上部枯死或凋萎。該菌主要靠帶曹株傳播,此外也可借土壤、灌溉水、農具傳播。高溫多雨季節,排水不良的田塊易發病,地勢低洼,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精心養護,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3)藥劑防治定植時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還可在發病初期噴灑或灌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或20%龍克菌懸浮劑5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53.8%可殺得2000乾懸浮劑9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