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葉枯線蟲

菊花葉枯線蟲

菊花葉枯線蟲是中國外來入侵微生物之一,原產地歐洲。隸屬滑刃線蟲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菊花葉枯線蟲
  • 拉丁學名: Aphelenchoides ritzemabosi
  • 別稱: 腋芽滑刃線蟲
  • :動物界
  • :線蟲動物門
  • 分布區域:範圍非常廣
分布,寄主範圍,危害情況,病害症狀,病原特徵,發病條件,傳播途徑,防治方法,

分布

境外分布: 歐洲、前蘇聯、北美、巴西、斐濟、新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模里西斯、日本。

寄主範圍

菊花葉枯線蟲的寄主範圍非常廣,能寄生觀賞植物、蔬菜、小果類植物和雜草等200多種植物,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是其典型寄主,其他重要的寄主有大麗花、福祿考、金絲桃、繡線菊、秋海棠、大岩桐、薄包花、秋海棠、黑樹營、草毒、菸草、西瓜、萵苣、番茄、芹菜等。

危害情況

菊花葉枯線蟲病分布廣泛,在全世界已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發現此病害,是菊花上的一種重要病害,發病後的植株降低或失去經濟價值,嚴重的導致落葉枯死。此病害在美國、日本是菊花的災難性病害。

病害症狀

菊花葉枯線蟲為害菊花的葉片、葉芽、花芽、花蕾等部分。葉片發病。首先在葉背下緣出現淡黃色的斑點,逐漸變成褐色或黑褐色。嚴重時小點病斑累累,擴散後相互連結成為大斑塊,但病斑擴展往往受葉脈的限制,呈現特有的三角形枯斑,最後葉片捲縮、凋萎,並沿莖桿下垂,最後大量脫落。葉芽被侵染後抽出的葉片細小、畸形。花器受侵後花變形,花芽乾枯,有的花芽膨大而不能成蕾或退化。感病的菊花植株外形萎縮,生長受阻,甚至整株枯死。

病原特徵

雌蟲體細長,兩端漸細,體環寬約1微米,有4條側線。頭部半球形、縊縮。口針長約13微米,基部球小,食道前體部細,中食道球大、卵圓形,中食道球瓣顯著,位於中食道球中部或略前;背、腹食道腺開口在中食道球,前者位在瓣前,後者位於瓣後。神經環生在中食道球後,排泄孔位於神經環後0.5 -2個體寬處。食道與腸連線處不顯著,無賁門瓣。陰門橫裂、凸起。卵母細胞多行排列。後陰子宮囊長超過肛陰距的1/3。尾長圓錐形,末端形成尾突,其上是1-4個小尖突。
菊花葉枯線蟲病菊花葉枯線蟲病
雄蟲體前部和消化系統的形態特徵似雌蟲;體後部後腹部彎曲超過1800,單精巢,前伸;交合刺粗短,玫瑰刺狀,光滑,無喙突;尾部長圓錐形,有3對尾乳突。該線蟲寄主範圍廣,可為害菊花、翠菊、繡線菊、萬壽菊、大麗菊、長春花等觀賞植物及蔬菜和草莓、雜草在內的40個屬200種植物。四川、貴州、雲南均有該蟲發生的正式記述。

發病條件

該線蟲在病殘體、土壤及根芽生長點處和野生寄主上存活。翌年5月初開始活動,先在生長點外層取食,待葉片展開後,藉助植株表面水膜移動,從氣孔侵人轉為內寄生取食葉肉組織,引起發病。

傳播途徑

在田間通過雨水、灌溉水的濺射或葉片接觸傳播,氣流颳起的碎葉細土也可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靠苗木、插條、切花的長距離調運。在適溫下,完成一代約10- 14天,整個發育周期均在受害組織里完成。只要溫濕度適宜,該線蟲可全年繁殖為害。溫度22- 25℃,土質疏鬆、有水濕對線蟲活動有利,梅雨季節,秋季多雨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防止疫區擴大。目前我國只有四川、貴州、雲南對其進行了報導,其它省市是不是這種線蟲尚需鑑定。因此應嚴格檢疫,防止病區擴大。
(2)及時清除侵染源,病葉、病花、病蕾應及時摘除,集中深埋或燒毀。被線蟲污染的溫室土壤、盆土可用蒸汽或陽光曝曬消毒,也可用一塊鐵板下面加溫,把土壤全部在鐵板上烘烤一遍,殺滅土壤中的線蟲。
(3)選用健康無病的插條作為切花繁殖材料,也可用不被該線蟲侵染的頂芽做繁殖材料。
(4)露地栽培時避免大水漫灌,防止澆水傳播,必要時採用避雨栽培法,防止雨水飛濺傳播。
(5)種苗處理。扦插之前用 50℃溫水浸泡插枝10分鐘。
(6)藥劑防治。施用3%呋喃丹(克百威)顆粒劑或10%力滿庫(克線磷)顆粒劑,每平方米 2-4g,穴施、溝施或撒施於根際土壤,或直接施藥後覆土再澆水,有較好防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