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飲吳江水寄陳瑩中

《莫飲吳江水寄陳瑩中》是北宋詩人徐積創作的一首雜言詩。此詩前四句以伍子胥、屈原蒙冤遭屈,比擬陳瑩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達自己胸中的憤怒不平;中十句表示了與奸邪勢不兩立的立場,表達誅盡奸邪的豪氣,以及敘述了奸邪小人對正義之人的禍害;結尾四句以伍子胥、屈原比作受迫害的忠臣義士,表示人們對他們的崇敬與懷念。全詩雖然以氣為主,但在思路上很綿密,層層相扣,步步進逼,迴環呼應,寫得氣旺神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莫飲吳江水寄陳瑩中
  • 作者:徐積
  • 創作年代:北宋
  • 出處:《宋詩鈔》
  • 作品體裁: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莫飲吳江水寄陳瑩中
莫飲吳江水,胸中恐有波濤起;
莫食湘江魚,令人冤憤成悲呼。
湘江之竹可為箭,吳江之水好淬劍。
箭射讒夫心,劍斫讒夫面。
讒夫心雖破,胸中膽猶大;
讒夫面雖破,口中舌猶在。
生能為人患,死能為鬼害。
患兮害兮將奈何?兩卮薄酒一長歌。
灑向風煙付水波,遣吊胥山共汨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莫飲吳江水:用《吳越春秋》吳國大夫伍子胥故事,寄寓了陳罐與伍子胥遭遇相似之意。吳江,一名胥江,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2. 陳瑩中:即陳瓘,其字瑩中,號了翁,沙縣人。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宋徽宗年間歷右司諫、權給事中。崇寧年間除名,編隸台州,移楚州卒。靖康年間,贈諫議大夫。著有《了齋集》。
  3. 波濤起:比喻心中不平之氣。
  4. 湘江魚:屈原漁父》:“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又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廣西興安海陽山。
  5. 湘江之竹:即斑竹,產於湖南、廣西。斑點細而色淡,有暈,中一點紫,與蘆葉上常見的斑點較相似。相傳這些斑點是舜帝兩位妃子娥皇女英的淚痕所化。
  6. 淬(cuì)劍:將鑄成之劍燒紅,即浸水中,使之堅硬。
  7. 斫(zhuó):砍削。
  8. 讒夫:以惡言中傷他人的小人。
  9. 患:災禍。
  10. 奈何:怎么辦。
  11.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12. 薄酒:淡酒。
  13. 遣吊:用以憑弔。
  14. 胥山:在蘇州西南,吳人為紀念伍子胥而命名。
  15. 汨(mì)羅:江名,在湖南省北部,相傳為屈原投江處。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不要去飲用吳江中的水,喝了它,您的胸中恐怕也會有滔天的波浪掀起。
不要去吃湘江的魚,吃了它,會使你滿腔的冤憤,化作悽厲的悲呼。
湘江的竹子可以製成銳箭,吳江的水可以淬磨出寶劍。
我要用箭射穿奸邪小人的心,我要用劍劈破奸邪小人的面。
奸邪小人的心雖然破了,可他胸中害人的膽還是很大。
奸邪小人的面雖然破了,可他口中諂佞的舌頭還在。
他們活著時帶給人們禍害,死了變鬼,還是一大害。
對這樣的禍害我又能如何?只好把酒斟滿了杯子,放聲高歌。
迎風把酒灑向奔流的水波,請它替我去憑弔胥山與汨羅的英魂忠魄。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的朋友陳瓘因列元祐黨籍碑被除名編管後,詩人創作此詩贈給他,以伍子胥、屈原蒙遭冤屈比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誅撻奸邪小人,在對他給以同情、安慰和支持的同時對“讒夫”的狠毒和兇殘作了痛快淋漓的詛咒和揭露,發泄自己胸中的憤怒不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起四句詩的第一段,兩兩相比,如果要出全詩題的話,應該是“莫飲吳江水”、“莫食湘江魚”二句。照詩面上說法,不要飲吳江水,是因為怕吳江的水到胸中仍然起伏奔涌;不要吃湘江魚,是因為怕吃了後使人感到冤屈難申。這裡,詞人暗用伍子胥被浮屍吳江後成為潮神助越兵滅吳(“吳江”)和屈原被流放於湘水一帶後自投汨羅江而死(“湘江”)兩個典故比擬陳瑩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達自己胸中的憤怒不平。詩起得音調激越,與詩意密切配合,詩人當時慷慨激昂、怒髮衝冠的情狀躍然紙上。
“湘江之竹可為箭”以下十句,為詩的第二段,直接抒發詩人對權奸的憤恨,不啻是一紙討伐書。詩承上文“湘江”、“吳江”兩處地名,進一步發揮。前四句將第一段的意思更深入一層,表示了詩人與奸邪勢不兩立的立場和誅盡奸邪的豪氣。以下六句跌一層,說奸邪小人的心、面雖破,但他們的膽、舌還在,仍然能夠為非作歹、殘害忠良,活著是人要害人,死了做鬼還要害人。這六句,在責罵時已帶有一絲無可奈何、自嘆力微不能根絕奸邪的意思在內,也是詩人憤怨不平、抑鬱否塞的原因。這一段,勢如破竹,痛快淋漓。
“患兮害兮將奈何”至末尾四句為結煞。那些奸邪小人劣性不改,而詩人又沒有能力誅盡殺絕他們,所以詩人只能長嘆,喝著悶酒,引吭高歌。此外,還能做的就是把酒酹風,祭祀受冤屈的英烈們。這四句隨著心情的變化,改用平聲韻,在詩人自我悲傷中又包含著對陳瑩中的勉勵。詩人是以伍子胥、屈原比作受迫害的忠臣義士,表示人們對他們的崇敬與懷念。在結構上,又用胥山、汨羅作結,呼應首段。
全詩雖然以氣為主,但在思路上很綿密,層層相扣,步步進逼,迴環呼應,“放”而沒有一絲詭譎險怪之氣,沖沛跌宕,噴薄而出,寫得氣旺神足,隨感情的流走而變化,前兩段很雄壯,末段改為悲壯,暢快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名家點評

清代潘德輿:(“湘江之竹可為箭”至“死能為鬼害。”)數語雄快痛切,與《小雅·巷伯》同風,昌黎《利劍》詩劇有勁骨,猶當遜此。此正治心直養氣之效也,豈怪放之謂哉?(《養一齋詩話·卷六》)

作者簡介

徐積(1028年—1103年),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授楚州教授。對母親極盡孝道,政和年間賜謚“節孝處士”。有《節孝先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