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歷程
貝嘉曾學習文學,之後選擇了戲劇和舞蹈。為了向莫里哀致敬同時紀念自己的家族,他選擇了莫里斯·貝嘉作為筆名。開始,他在馬賽歌劇院芭蕾舞團表演,1946年,他來到巴黎,先後跟隨Wacker舞蹈室的Rousanne夫人、LeoStaats芭蕾舞團的團長以及前蘇聯加吉耶夫芭蕾舞團的前演員LjoubovEgorova進行深造。
之後,他來到倫敦跟隨前蘇聯舞蹈演員和舞蹈教育家VeraVolkova學習。1950年,莫里斯·貝嘉在斯德哥爾摩的BirgitCullberg舞蹈團度過,並編導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
火鳥》(L’Oiseaudefeu)--這部作品在1964年至1970年間又幾經改動。1953年,他回到巴黎,在JeanLaurent的幫助下,創建了浪漫芭蕾舞團,之後改名為明星芭蕾舞團,而後1957年又改名為明星劇團。1955年,他根據皮埃爾·舍菲爾和皮埃爾·亨利的音樂編排的《孤獨人交響曲》(LaSymphoniepour unhommeseul)引起了轟動。人們開始注意到貝嘉。1956年,他根據莫里斯·歐阿納的音樂編排的《
普羅米修斯》獲得最佳評論獎。1959年,布魯塞爾皇家劇院邀請莫里斯·貝嘉為其編排斯特拉溫斯基的芭蕾舞劇《
春之祭》。1960年,這部劇的輝煌成功標誌著20世紀芭蕾舞的誕生。1961年,根據拉維爾的音樂編排的《包列羅舞曲》肯定了這位編舞家的才華。
1964年為布魯塞爾皇家馬戲團創作的《第九交響曲》標誌著貝嘉使舞蹈脫離戲劇以及音樂廳音樂的嘗試。他對演出地點的選擇體現了他讓舞蹈面向廣大民眾的開放性。因此,1966年,根據貝里奧茨的樂譜編排的《羅密歐與茱莉葉》在體育宮多次上演;1967年,阿維尼翁藝術節演出了《此時的彌撒》,格勒諾布爾文化中心奠基儀式上演了《波得萊爾》;1968年,在阿維尼翁再次上演了Bhakti中的三板。同時,莫里斯·貝嘉還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創作:在布魯塞爾1961年創作《霍夫曼的故事》和1963年的《快樂的寡婦》、1963年在Hebertot劇場與瑪麗亞·加賽雷和讓·巴比雷創作《綠色的王后》、1964年在巴黎歌劇院創作《浮士德》、1967年在Odeon為雷諾·巴羅劇團創作《聖-安東尼的誘惑》、1970年他在體育宮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重新編排《火鳥》,並在布魯塞爾成立Mudra學校。1986年,日本天皇授予莫里斯·貝嘉旭日獎。1987年,莫里斯·貝嘉和一個很小的芭蕾舞團離開布魯塞爾,定居洛桑,並重建了一所學校(Rudra)。
貝嘉洛桑芭蕾舞團每年定期演出3到4個劇目:從1990年的Ring um den Ring (瓦格內)到1991年的TodinWien,從1991年的《猝死》到1992年的《卓越人士》,從1994年的《李爾王》到1997年的《神甫的住處》,從1998年的《變化》到《
胡桃夾子》,從1999年的《絲綢之路》到2000年的《孩兒王》,從2001年的《光》到2002年的《鼓手之死》。
著作
莫里斯·貝嘉寫過多本書,其中包括2001年寫的《年輕
舞蹈家的信》。1968年,他曾導演電影《舞者》。貝嘉還曾於1993年為東京芭蕾舞團創作McommeMishima;1992和1997年為西爾薇·吉蘭創作獨舞《茜茜》、《無政府主義者的帝制》和《立方根》;1997年為米加伊·巴什尼科夫創作獨舞《鋼琴吧》;1997年為瑪麗-克羅德·皮耶特拉加爾和吉勒·羅曼創作《茱安·伊·特蕾莎》;1998年根據薩繆爾·貝克特《噢!美麗的日子》為卡拉·弗拉茨和米莎·范·荷埃克創作的《精緻時光》。2002年,莫里斯·貝嘉與洛桑學校的畢業生成立了M芭蕾舞團。他們的第一部作品《特蕾莎媽媽和全世界的孩子們》與2002年10月在洛桑Beaulieu劇場演出。2003年,貝嘉與洛朗·希萊爾和馬尼埃勒·勒格里一起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重編了《流浪夥伴的歌聲》,將《卓越人士》選入保留曲目,並根據皮埃爾·亨利的音樂創作了《四重奏的短句》。
1995年,莫里斯·貝嘉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使舞蹈進入了法蘭西學院。
2007年11月22日,當代舞蹈界最偉大人物之一法國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ejart),在瑞士醫院過世,享年八十歲。這位舞蹈前輩也是歌劇暨電影導演,最近幾個月來因心臟和腎臟問題多次進出醫院。
貝嘉芭蕾舞團總經理布克內許告訴路透電視台,“他是工作狂,窮畢生精力於舞蹈事業,至最後一刻。他最感興趣的是與舞者一起排練、工作,並尋找新舞步和表演形式。他至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天才。”
洛桑貝嘉芭蕾舞團基金會和洛桑市府在一份聲明中,向這位徹底革命顛覆二十世紀舞蹈的故總監前老闆表達最後敬意。“很多舞者失去了一位父親、大師和靈感泉源。我們則失去了一位偉大友人、卓越的創作者,以及具前瞻眼光和人道主義的藝術家。”
貝嘉已進入舞蹈傳奇名人榜,與俄國
舞蹈家紐瑞耶夫、阿根廷獨舞家喬治唐恩、法國舞蹈家巴堤克杜邦、美國舞蹈家法雷爾、法國芭蕾天后西薇姬蘭齊名,他們透過曼妙舞步,從巴黎歌劇院舞至莫斯科波修瓦劇院,留下令人難忘的經典。
由於瑞士洛桑能提供更佳條件和年度補助,一九八七年貝嘉將他的二十世紀芭蕾舞團從工作二十七年的布魯塞爾移居洛桑,並改名為洛桑貝嘉芭蕾舞團。
貝嘉不僅執導戲劇、歌劇和電影,他還撰寫並出版了一部小說、一本個人日記和一個戲劇劇本。1986年他被日本天皇授予“升起的太陽”勳章。1993年日本藝術協會授予他廣受尊重的“君皇獎”。1994年,莫里斯·貝嘉被選為法國藝術學院的一員。
貝嘉舞者必經嚴格挑選,除芭蕾基礎、藝術培養、文史哲思想造詣外,還強調必須要有優雅氣質。
貝嘉說過,到中國演出是他“生命後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貝嘉的父親是一位哲學家,因為對中國的文化藝術感興趣而學習了中文,受父親影響很深的貝嘉自幼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嚮往中國。
Maurice Bejart出演和編導的芭蕾舞劇
* 1955 : 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 (Paris)
* 1957 : Sonate a trois (Essen)
* 1958 : Orphee (Liege)
* 1959 : Le Sacre du printemps (Bruxelles)
* 1960 : Bolero (Bruxelles)
* 1961 : Les Quatre fils Aymon (Bruxelles)
* 1964 : IXe Symphonie (Bruxelles)
* 1966 : Romeo et Juliette (Bruxelles)
* 1967 : Messe pour le temps present (Avignon)
* 1968 : Bhakti (Avignon)
* 1971 : Chant du compagnon errant (Bruxelles)
* 1972 : Nijinski, clown de Dieu (Bruxelles)
* 1975 : Pli selon pli (Bruxelles)
* 1975 : Notre Faust (Bruxelles)
* 1977 : Petrouchka (Bruxelles)
* 1980 : Eros Thanatos (Athenes)
* 1982 : Wien, Wien, nur du allein (Bruxelles)
* 1983 : Messe pour le temps futur (Bruxelles)
* 1987 : Souvenir de Leningrad (Lausanne)
* 1988 : Piaf (Tokyo)
* 1989 : 1789… et nous (Paris)
* 1990 : Pyramide (Le Caire)
* 1991 : Tod in Wien (Vienne)
* 1992 : La Nuit (Lausanne)
* 1993 : M (Tokyo)
* 1995 : À propos de Sheherazade (Berlin)
* 1997 : Le Presbytere… (Bruxelles)
* 1999 : La Route de la soie (Lausanne)
* 2000 : Enfant-roi (Versailles)
* 2001 : Lumiere (Lyon)
* 2001 : Tangos (Genes)
* 2001 : Manos (Lausanne)
* 2002 : Mere Teresa et les enfants du monde
* 2003 : Ciao Federico, en hommage a Fellini
* 2005 : L’Amour - La Danse
* 2006 : Zarathoustra
* 2007 : Le Tour du monde en 80 minutes